黑洞
谨以此文献予太平洋对岸的灯塔

居于宇宙某个不知名的角落,它是那样一个黢黑而有份量的存在,独自在空间中恣意游荡。
对于周遭那些纷乱的小天体来说,它们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除了日复一日在吸积盘①中打转,剩下的便只有默然等待,直到被那股强大的引力拽入事件视界②,彻底消逝于黑暗之中。当然,也并非所有的事物都愿意任由黑洞所摆布。与那些无力的尘埃和碎粒不同,有不少散发出璀璨光芒的恒星都曾经试图摆脱桎梏。但遗憾的是,在激烈的交锋过后,这些炽热的气态巨星终于还是败下阵来。他们被撕扯,分裂,化作一块块零落的残渣,成为了黑洞的养料。而至于黑洞,它便安然盘踞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宛如整个世界的中心。为了从那些星尘中攫取能量,它毫不收敛地吞噬着四周的一切,又将那只名为引力的无形大手伸向了途经的所有空间。
但说来又有些讽刺,黑洞的这种力量看似强大,却也正是其脆弱的体现。在它疯狂地吞食背后,隐藏着无休止的霍金辐射③,一旦停止物质的供给,便无法保持这种不可一世的姿态,终会因消耗而完全湮灭。具体到个体,它大概正处在一个巨大空洞里,随着岁月流转,身边的那些追随者已所剩无几。在薄薄的吸积盘上,那些隐隐浮现的光点几乎已不可见,却还在逐渐变得暗淡。
恒久,这个天文学中常常出现的词汇,即将不再适用于它。
那黑洞显然也不甘于悄无声息地消失,它还在到处游荡。万幸,透过杳远处传来的引力,它感受到了某个存在。
这是一个恒星中的庞然大物,单论质量也并不逊色那黑洞太多。但他是那样年轻,那样富有活力,还在不断向外界散发出聚变产生的耀眼光芒。相较之下,黑洞只是一味地向内挤压坍缩,勉强地将自己塞进了史瓦西半径④,如今才扮演起这个疯狂索取的角色。
双方之间的相互作用丝毫没有被距离所影响。随着两者逐渐靠近,强烈的离子风开始扭曲,缠绕。从这恒星外层抛射出来的高能粒子流,仿佛一道道荧光瀑布,绚烂璀璨,夺人眼球。在一阵纷乱繁杂的变幻之后,一起奔向了黑洞的腹心。而那黑洞也并非岿然不动,它同样被引力牵引着。
它同样被撬动了!
但与那颗巨星不同的是,那黑洞已经舒适了太久,只习惯于漠然地看着身旁的星光无力挣扎,却再没考虑过自己还有一天会遭遇到类似的处境。
在吞下热流之后,黑洞感受到了那股来自恒星的昂扬灼热,甚至还由此出现了无端异想。它仿佛看到了一个张扬舞爪的冠状病毒,正带着一场末世瘟疫向它扑来;仿佛看到了那团光明的聚合体,即将照得自己无处藏身。
它望了望自己漆黑的躯壳,害怕自己被那些光芒彻底占据,忙不迭想要逃开。
好在宇宙很大,两者终究只是远远擦过而已。不知为何,黑洞心中生出了这样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它小心地蜷在一角,还在贪享着属于自己的最后时光。

① 吸积盘(accretion disk):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等致密天体周围,由于物质受到引力作用而向中心天体落下所形成的盘状结构。
② 事件视界(event horizon):一种时空的曲隔界线,视界中任何的事件皆无法对视界外的观察者产生影响。观测者不可能看到物质跨越事件视界,而仅仅能看到物质以越来越慢的速度靠近它。
③ 霍金辐射(Hawking radiation):1974年由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提出,是以量子效应理论推测出的一种由黑洞散发出来的热辐射,用以说明如何降低黑洞的质量,导致黑洞蒸散的现象。
④ 史瓦西半径(Schwarzschild radius):由卡尔·史瓦西于1915年对广义相对论方程关于球状物质分布的解。如果一个重力天体的半径小于史瓦西半径,光和粒子均无法逃离,即为一般意义中的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