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故事【二】如梦令/浣溪沙/苏幕遮/卜算子


宋六十家名词
词,也叫做诗余、乐府、倚声,或长短句。欧阳修的老师晏殊就被称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因为词要跟乐曲相配合,因之比诗的格律更严格,不止字数有限制,连每一个字的声调都有固定,所以作词叫做填词。但这也分人,苏轼填词怎么舒服怎么来,所以李清照批他不懂音律。
☁︎唐朝是诗的时代,又是歌的国度,许多诗人的名作被谱入歌章争相传唱,有人用百两黄金找一首好诗用来作曲。
唐朝时诗和歌离得很近:
诗人们或根据旧有的古代曲调填写新词(比如:李白《关山月》);或根据时下流行的曲调填写歌词(比如:王之涣《凉州词》);还有的是写了诗以后,民间艺人自发的谱曲歌唱逐渐完成了新曲调(比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人们写了诗是希望被广泛传唱的,并以此为评判的标准。
词本管弦冶荡之音,流传于都市歌姬之口,所以一开始格调不是很高,因此很多诗人不屑于作词。后来张志和仿渔歌作《渔歌子》,刘禹锡仿巴渝民歌作《竹枝词》,各路大神这才慢慢的进入作词的领域。
唐代十道图
〔如梦令〕
❁
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韵、一叠韵,上去通押。苏轼词注称此牌原为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所制,名“忆仙姿”,后来嫌其名不雅,改为“如梦令”。盖因此词中有“如梦如梦”叠句也。

〔浣溪沙〕
❁

《画丽珠萃秀》中的西施画像
〔苏幕遮〕
❁

戴搭耳蕃帽的唐代妇女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张礼臣墓出土屏风绢画)
长安人喜戎装胡戏,时有高昌女子所戴油帽风靡一时,此帽就叫“苏幕遮”。后来教坊排了出戏,也叫《苏幕遮》,因为戏里以泼水为乐,戴油帽可防水也。苏幕遮的代表有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
〔卜算子〕
❁

骆宾王作诗喜用数字命名,人称“卜算子”,词牌遂以之名,又称〔百尺楼〕、〔楚天遥〕。书上是这么说的,光听说骆宾王被武后追杀,遁入空门,没听说能掐会算占卜吉凶啊,于是去查了一下《骆宾王集》,“送吴七”、“赠高四”“宋五之问”类的似乎不应该算,还有“张二”、“阎五”、“尹大”、“费六”等若干首,只有一首《四月八日题七级》,算是用数字命名的,看来古人的话有时候也挺没溜儿的。

侯四、尹大、阎五、吴七
☁︎曲子词:又称长短句。曲子就是旋律,词就是诗或辞。一般歌曲是先有词再谱曲,而曲子词是先有旋律再往上填词。
☁︎朱熹: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声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
由诗到词的发展过程,无异是在歌唱风格上由一字多音转变为一字一音的过程。现在却是流行歌曲是一字一音,戏曲或民歌则多是一字多音。词人学习了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曲子歌词,突破了五言、七言的律诗、绝句的旧有成规,获得了一种新的诗歌表达方式——就是火遍宋朝长短句。
☁︎诗是文学的大宗,词是文学的小宗,曲又是词的小宗。
参考文献:
万树《词律》
朱彝尊《词综》
陆侃如 冯沅君《中国诗史》
王国维《人间词话》
胡适《白话文学史》
钱穆《中国文学史》
刘大白《中国文学史》
王灼《碧鸡漫志》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
蒋勋《宋词》
部分图片来自书格:https://new.shu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