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削弱天梯图
加强削弱天梯图
作者:公考猫哥

一.点推面
比如,我要看看一个班学习情况怎么样,我可以挑些同学问几个问题,如果他们回答的好,我就可以说这个班学习情况不错,回答的不好,我就可以说这个班学的不咋地。这里就需要我挑的样本具有代表性,要么选一些中等水平的,要么优良差各选一些。样本典型,结论肯定正确,样本不典型,结论未必错误,所以理论上来说,样本典型是强加强,样本不典型却不是强削弱。但实际考试中,只要是点推面、部分推整体、个体推普遍,只要是加强就找样本典型,只要是削弱,就找样本不典型。
二.点推点
比如A看到同学B考上公务员了,A觉得A也能考上,这就是从一个事物推测另一个事物。怎么加强呢?可以找AB的共同点:学历相同、专业相同、言谈举止水平差不多、智力水平差不多。怎么削弱呢?可以找不同点:B考的家乡小县城,A要大城市;B备考了两年,A刚有考试的想法;B表达能力强,面试有优势,A表达能力差,面试很吃亏……但是两个人终究是两个人,再多的共同点或者不同点,都不能保证最后结果一定会一样或者不一样,所以理论上AB相似或者不相似,都不是强有力的加强或者削弱。但实际考试中,只要题干是从一个事物推测另一个事物,我们往往还是优先找选项中的AB相似或者不相似。
三.对比实验
比如,我要研究老师的学历对学生的成绩有什么影响,我可以设置两个班,这两个班的基础是一样的,这就是初始条件相同,之外,这两个班作息时间、所用教材、班级人数等方面也都一样,只是一个班老师是本科学历,一个班老师是研究生学历,这就是变量唯一。那么经过一两个学期之后,我就可以知道老师的学历对学生的成绩有什么影响了。
四.因果类结论
所谓因果类加强削弱,指的是观点中含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比如“A导致/促使/使得B”“B得益于A”“A是因为B”。比如这样一个观点“小明成绩的提升得益于他的努力”,这里成绩的提升是果,小明的努力是因。
那么我们如何加强上述观点呢?我说“小明同学并不比其他人更聪明,老师也没有额外关心他”,这就是排除他因式的加强,我也可以说“小明除了学习更努力,别的方面和其他同学没区别”,这也是排除他因式的加强,只不过后一种排除他因,排除了所有“努力”之外的可能因素,前一种排除他因只排除了两个其他因素,所以后一种情况下的排除他因更强。我也可以这样加强“小明最近不努力了,成绩也出现了明显下滑”,这就是没A没B式的加强。没A没B式的加强,理论上来说不是特别强有力的加强,因为有A有B、没A没B只是代表了一种相关性,但是相关性未必等同于因果性,比如每周的固定时间,你和你心仪的对象都去某个地方,而且你不去的时候,对方也不去,这就是一种相关性,但是对方去这或者不去这里,可能不是因为你去或者不去这里,比如这个地方是你们共同上班的地方。
我们如何对因果类观点进行削弱呢?我们可以说“小明他爸最近给他请了个家教”,这就是他因削弱。他因削弱不是最强的削弱,因为一个事情可以有多个原因,比如小明成绩的提升,可以是自身努力和家教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另外,他因削弱的力度还和引入的是什么原因有关,比如“小明成绩的提升是他考试作弊的结果”,这个他因削弱就很有力度。除了他因削弱,还有一种常见的削弱方式叫因果倒置,比如经过观察发现“越是喜欢用社交媒体的人,越是孤独”,于是得出结论“用社交媒体会让人变得孤独”,因果倒置的削弱就是“人们越孤独才越喜欢用社交媒体”。人们之所以会犯因果倒置的错误,就是因为分不清相关性和因果性,同时出现和消失的AB存在相关性,但是谁是因谁是果,甚至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都不好说。
五.常规论证
我们最常见的论证方式就是通过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得到一个结论。比如看到“小明扶老奶奶过马路”,得出“小明是个好人”,前面观察到的现象就是论据,后面的结论就是论点,证明这个结果的过程就是论证过程,整个论证还需要一些必不可少的前提,比如“老奶奶相过马路”“小明是个人”。所以一个论证包含:论据、论证过程、论点、前提。于是我们就可以得出以下加强削弱的方式:

对于这些方式,直接肯定论点和直接否定论点肯定是最强的,因为提问方式中有一句话“以下各项如果为真”,一个选项如果直接肯定论点,它还为真,则观点必然为真,一个选项直接否定论点,它还为真,则观点必然为假,所以直接肯定论点和直接否定论点肯定是最强的。当然,这里我们补充一点:针锋相对、截然相反的否定,我们认为比简单否定更强,比如“小明是个坏人”比“小明不是个好人”更强。
否定前提也是最强的,前提不成立结论必然不成立,小明不是人,“小明是个好人”必然为假。
点明前提理论上来说不强,因为很多前提不言自明,或者说是默认的,比如“小明是个人”。
搭桥很强,但是也有点要求,首先得是从论据向论点搭桥,比如“扶老奶奶的都是好人”,而不能是从论点向论据搭桥,比如“好人都扶老奶奶过马路”,另外搭的得是必然性的桥,不能是或然性的桥,比如“扶老奶奶的大部分是好人”。
拆桥理论上来说不是最强,因为拆桥只能说论据无法证明论点,但是论点本身对错不一定。扶老奶奶过马路和是不是好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小明是个好人”依然可以为真。
增加论据(举例子)通常来说不是很强,但也得看具体是什么论据。想证明“小明能考清华”,可以增加以下论据:“小明不存在智力缺陷”“小明很聪明”“小明高考成绩全县第一”“小明高考成绩全市第一”“小明高考成绩全省第一”,力度依次增强。
增加反向论据(举反例)可以很强,也可以很弱。想反驳“全班女生都喜欢小明”,我随便举一个反例就行,但想反驳“有女生喜欢小明”,我就需要“所有的女生都不喜欢小明”才行。反例的强弱取决于观点的语气强弱。
六.根本原因型
通常形式为题目中出现正反两方观点,正方认为:A导致了B,反方认为C导致了B,要反驳反方,选项一般为A导致了C。这种类型的题目近几年国考频繁出现。
七.推出型结论
什么是推出型观点呢?就是观点中含有“只有……才……”“如果……那么……”“……是……的必要前提/必要条件”“除非……否则”这类逻辑关联词的观点,这类观点都可以写成A推出B的形式,那么他们的矛盾命题就是A且-B,所以我们直接去找A且-B的选项即可。另外,特别注意,-A且B是没有反驳作用的。
看一个有趣的例子:
爸爸说:“只要你考上公务员,就给你买车。”
妈妈说:“只有你考上公务员,才给你买车。”
结果你没考上公务员,却给你买了车,请问爸爸食言了还是妈妈食言了?
答案是妈妈食言了!因为爸爸的话是公务员推出买车,妈妈的话是买车推出公务员,现在-公务员且买车,只能和爸爸的话矛盾,和妈妈的话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