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满足无障碍需求?《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颁布!
2022年10月27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初次审议。“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社会融合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何毅亭在作草案说明时表示。
2023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这部法律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共8章,包括总则、无障碍设施建设、无障碍信息交流、无障碍社会服务、保障措施、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这部我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的专门性法律,将对提升包括残疾人、老年人等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权益保障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相较于2012年颁布施行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草案和法律予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将条例中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规定上升为法律并予以充实,同时对条例欠缺的内容作了补充。
预测
(位于南宁市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条智能盲道上,视障人士正在过马路。广西残联供图)
2023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这部法律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专门性法律,必将对提升包括残疾人、老年人等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权益保障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对此,请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
(图源于网络)
我国残疾人总数超过8500万,2022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数的19.8%,无障碍环境建设需求多样、基数庞大、主体多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快速发展,无障碍设施和服务不断融入日常生活。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整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尚不匹配,需要进一步提高建设质量,更好满足特殊群众需求。《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从提出草案到正式立法落实执行,短短不到一年时间,让我们看到了政府的态度和作为,理应获得群众的掌声与支持。
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不仅为特殊群体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人性化服务,也惠及了每一位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例如,无障碍坡道、无障碍升降梯对携带大件行李箱出行的人帮助很大;对听障人士友好的语音转文字功能同时受到普通人的欢迎,尤其是在一些“不方便听语音”的场景下。存在无障碍需求的社会成员并不限于特定群体,无障碍环境建设实则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阐明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温度可以二者兼并。特殊群体需要更多的关注,也需要更多的帮扶,正如领导人强调的那般,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人都不能掉队、一个人都不能少。有温度、无障碍的城市建设,不仅仅抚慰了特定群体的心,也有利于引导全社会提高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营造全员关爱特殊群体的向善风气。
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领导人曾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进步的同时,环境建设的适特殊群体化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每一位公民都有享受社会平等对待的权利,也都有权去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各项红利,《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就是在践行落实公正平等这一价值观念,为特殊群体撑腰鼓劲,保驾护航。
法律虽已制定,但落实才是关键。正所谓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政府层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在对象层面,无障碍环境建设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但也要突出重点人群,特别是残疾人、老年人、孕妇、幼儿、伤病者、负重者等,从他们的体验出发,注重细节设计,提升无障碍设施和服务的人性化、便利化程度;在社会层面,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也不可或缺,不断攻坚最新技术、专利和解决方案,为探索无障碍领域的创新应用贡献力量,聚众智汇众力,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
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无障碍环境是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受惠的民生福祉。从“有没有”到“全不全”,再到“好不好”,是我们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不断提高无障碍环境建设质量,更好满足全社会的无障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