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原文解说(58)机器和大工业 4、工厂(请注意看UP笔记)

工厂是机器大工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或者说,是它的一个阶段,一种形态。资产阶级卫道士尤尔博士在描述工厂时,一方面认为它是“工人熟练地勤勉地看管着由一个中心动力不断推动的、进行生产的机器体系”;一方面又认为“一个由无数机械的有自我意识的器官组成的庞大的自动机,这些器官为了生产同一个物品而协调地不间断地活动,因此它们都从属于一个自行发动的动力。”
2.显然,在尤尔的这两段描述中,主客体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前面,人是主体,人“看管着”机器;在后面,人成为了客体,“从属于”机器。
3.必须指出,在现实中,人与物的关系总是主客体关系,机器不可能成为主体,即使我们可以站在机器的角度去想象,或者说,我们可以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机器。不过,只有人,才具有主体性。这种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上的颠倒,正是姿势生产关系所带来的。
4.在工场手工业中,等级制是明确的,师傅与徒弟,熟练工和帮工的区别非常明显。在工厂中,这种等级制度则变成了“各种劳动的平等化或均等化的趋势”。
5.在工场手工业时代,由于手工生产的效率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技巧、经验、熟练度等因素,要成为一个手工业师傅,必须经过长期有意识的重复锻炼。而在工厂中,三五个星期就足以掌握“照看”机器的基本技巧。
这种转变,在流水线生产中达到一个巅峰,在上世纪20年代福特的汽车生产线上,即使是肢体残缺的人,也可以和正常工人一样,在工厂中谋得一份职业。在当今社会的西方流水线上,换班换组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相当明显地说明了,对于工厂制度而言,工人的等级制度不是必要条件,而是充分条件。
6.在工厂中,由于工人从属于机器生产,英国工人从小就被要求学会将自己的动作适于机器的连续运动本身。同时,专门培养一种特殊的工人成为机器工人又不再成为必要,在工厂中,各班组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随时调换的。
这意味着英国工人虽然被教育成机器的“仆人”,这些仆人只会“扫地擦桌子”(指照看机器),而且还只会”扫地擦桌子“这个工作的一小部分,然而,他们又随时可以被替代。一旦被替代,他们照看机器的“本事”,就再也没用了。
7.因此,随着工厂制度发展,英国工人作为整个机器生产中的一个局部工人,“终于毫无办法,只有依赖整个工厂,从而依赖资本家。
8.我们已经看到(例如《摩登时代》打螺丝的美国工人),从属于机器运动的工人进行着高度紧张的重复动作,这不但在生理上造成了损害,更重要的是,这种“劳动”毫无内容。一切资式生产都是劳动条件(在这里指机器)使用工人。
例如摩登时代的卓别林,他在大螺丝的时候,只知道把螺丝拧紧,却不知这各动作有什么意义。他既不知道这个螺丝为什么要拧紧,也不知道拧紧的螺丝有什么作用。
他所知道的全部,就是“流水线上有螺丝经过,打它”。
9.在工厂中,机器成为英国工人的主人,作为机器的拥有者,或者说作为机器生产的人格化的英国工厂主,自然可以用轻蔑地语言告诉英国工人:你们这些6个月就培养出来的人手,从事的是低级重复劳动,你们这样的人要多少有多少。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条件允许这些英国工人要移居美丽国时,工厂主们立刻联合起来要求禁止熟练工人移民,他们呼吁,“如果鼓励或允许劳动力迁往国外,那资本家怎么办呢?”楚楚可怜!
10.资产阶级十分喜欢分权制,特别是代议制,因为资产阶级从诞生起就一直在与英国专至王权和贵族特权做斗争。讽刺的是,标榜皿煮的英国工厂主一面在议会中争取他们的皿煮,一面在自己的工厂中对英国工人实行绝对专至。
11.这种专至同治简单粗暴,那就是罚金制度。英国工人“自愿”地与工厂主签订合同,稍有不慎就被他自己签订的自愿合同惩罚。如果一个英国工人旷工一天,比他上班一天的工资罚的还要多。这就出现了我们听说过的“付酬工作”——一个英国工人上班一周,到头还欠了老板的钱。
12.工厂制度带给工人的还有劳动条件的恶化,对劳动保护的轻视。马克思说“这些机器像四季更迭那样规则地发布自己的工业伤亡公报”。
13.马克思提示我们“社会生产资料的节约只是在工厂制度的温和适宜条件下才成熟起来的,这种节约在资本手中却同时变成了对工人在劳动时的生活条件系统的掠夺”。怎么理解这段话呢?
姿势工厂制度具有二重性,就一般生产而言,只有在工厂制度中才可能有计划地、有组织地进行生产,生产资料大规模应用和节约才成为了可能,手工生产的分散性和非科学性是绝对做不到这一点的。
另一方面,在资式生产中,这种节约却完全出于对“成本”的控制。任何英国资本家都知道,买进原料的价格他一个人说了不算,买(租)进机器、工厂、土地等的价格他一个人也不算。
他唯一能打算盘的,就是投入到可变资本的那一部分,这是他一个人能说了算的,虽然工人是“自愿”地同意这些条件。
因此,英国工厂主只会也只能在对待工人待遇的这方面“系统的掠夺”。
14.出于这样的原因,法国空想SHZY者傅里叶才称工厂为“温和的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