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孤独症孩子需要做感统训练吗?怎么做才更好?

2021-06-26 10:00 作者:天使育儿愈康  | 我要投稿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健康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

有家长提问:

孩子不爱说话,怎么确定是孤独症还是感统失调?

孩子被确诊孤独症,还要不要做感统训练?

感统训练怎么做,效果才更好?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孤独症和感觉统合不存在一对一的必然关系。孤独症可能伴随感统失调,也可能不伴随;感统失调的孩子既可以是孤独症,也可以不是。

一、这些行为表明,孩子可能感统出了问题

感统全称感觉统合,感觉统合是大脑的功能,感觉统合失调即为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种,也可称为学习能力障碍。

常见的表现有前庭功能失衡,本体感失调,触觉防御过度,视知觉障碍,听知觉障碍。

我们以吃饭为例,看看感觉统合有障碍的孩子是怎样的:

触觉不好——拿不到碰到的东西,无法清楚地知道是否坐在椅子上,不知道筷子勺子拿得好不好.....

前庭觉不好——在站着到坐着的过程中,无法知道该移动多少,是否坐得正......

本体觉不好——不知道手该怎么拿碗,要用多少的力道拿碗拿勺子......

这里呈现出的只是吃饭这个最基本的活动,此外,感觉统合障碍还表现在方方面面:


除了上面的问题以外,还会有后面衍生的问题:

课业能力、注意力、情绪安全感、自我保护、社交技巧、说话与语言技巧、视知觉能力......

二、这些行为表明,孩子可能是孤独症

孤独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广泛性发展障碍疾病,作为一种谱系障碍,每个自闭症的人都会有所差异,常见的表现有以下几类:

01社交障碍

主要表现为社交意愿低下,自闭症的人在儿童时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情感缺乏:如缺乏眼神交流、不喜欢和同龄孩子玩、叫名字没有回应等;

02语言障碍

主要表现为接受性语言(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性语言(使用语言沟通的能力)的发展落后:如“鹦鹉学舌”,言语能力发展落后于同龄人等;

03感觉统合障碍

主要表现为感知觉异常,通常伴随自我刺激行为,对环境信息(如:听觉、视觉、触觉等)反应异常:如有的自闭症会伴随有感统失调如触觉低敏、听觉高敏等情况。

04重复刻板行为

主要表现为兴趣狭隘,行为及生活模式固化等:如不会正确的玩玩具,沉迷于一些重复刻板的行为,不能接受改变等。

05活动转换困难

主要表现为对于既定活动的改变难以适应,行为自主控制能力欠缺等。

这里也要提示家长,孤独症的早期表现非常微妙,症状不是暂时性的,而是会随着时间推移持续存在。

如果发现宝宝没有呼名字反应、不会与身边人互动、对某些物体或感官动作表现出异常兴趣,一定引起注意,尽早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

早发现,早干预,是目前公认的孤独症最佳治疗手段。

孤独症孩子要不要做感统训练?因人而异

孤独症孩子存在三大核心问题:社会交往障碍、沟通能力障碍、刻板行为。这三大核心问题不是感统造成,但是感统问题会强化孤独症孩子的核心问题。

有研究认为,孩子在3岁之前,思维大多是来源于运动,通过大运动和精细动作锻炼,能有助于大脑发育。

所以,孤独症孩子需要做感统训练。

这里也要提示家长,感统不是在练动作规范,练的是整个感觉统合的运转顺畅。

感统统合就好比一个会自觉地不停运转的引擎,当它运转顺畅的时候,我们的听觉、触觉、本体觉、前庭觉会对于环境,产生良好的反应。

但是,感统训练也要因孩子的情况,合理安排。

有些孤独症孩子家长,过度依赖感统训练,花费大量时间在感统训练上,虽然孩子的本体觉和运动技能有明显进步,但因为跟人互动的机会比较少,核心技能——社交,并没有提升。

只做感统不进行干预,就好似只运动不读书一样,最后只会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所以感统可以做,但是也要和其他能力并行发展。

在孤独症孩子的康复训练中,除了感统训练,对他们感情的表达、要求的表现方法、语言的运用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更为重要。家长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做好选择。

康复训练,家长更是孩子一生的老师,如果能将训练渗透到每天的生活中,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更进一步发展。希望家长都能认真学习,掌握专业的方法,最大限度利用好孩子干预的黄金期。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健康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



孤独症孩子需要做感统训练吗?怎么做才更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