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升级Dell-灵越15-7548记录(2)
这应该是全网第一个拆解Dell 43Wh D2VF9笔记本锂电池的详细记录,反正翻遍了中文互联网以及科学上网后都没找到什么资料。因为UP本人就是从事锂电行业的,这一块会记录的详细一点。 本次拆解主要是为了对后面升级电池做好准备,顺带写点锂电池科普。 D2VF9本尊:
这块电池已经明显鼓包了,下面放一张完全没有鼓包的电池做下对比:
可以看出有明显的区别,下面这块电池是将近3年前买的,还可以清晰的看到塑料壳预留的电池散热口。 拆解之前先看下电池表面的几个重要信息: (1)型号和标称电压 型号没什么好说的,标称电压11.1V,可以推算出内部应该是3S(串联)的连接方式。 11.1÷3=3.7V 可以看出是一个很常见的单体电芯的标称电压。 (2)Cells made in Korea 看来单体电芯应该是三丧或者LG没得跑了。 (3)充电限制电压13.05V 这个就有点意思了,如果是3S连接,那单体电芯的最高充电电压就是4.35V,属于高压电池了(一般的钴酸锂或者三元锂电池最高充电电压为4.2V)。4.35/4.4V高压锂电池在手机、数码产品上并不罕见,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放电开始的电压来增加电芯容量。但一般情况下高压锂电池的标称电压都会标为3.8V,3.8×3=11.4V。这款笔记本电池标称电压11.1V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我这里有一个大胆的猜测,这款笔记本电池的锂电芯的材料体系(尤其是电解液)并不完全是高压体系,但厂家又为了提升容量,直接提升了充电电压,导致充电过程中比较接近整个材料体系的耐压上限。这样如果经常进行SOC 90%-100%这个区间的充电,或者让电池长期处于SOC 100%的状态,电池就很容易鼓包(电解液、正负极材料耐压性能不好导致产气鼓包)。目前我自己这款笔记本的第一块电池、咸鱼购买的二手电池、拆二手同款本子拆出来的电池,都存在鼓包的现象。本人在这款笔记本第一块电池鼓包换了新电池后,已经将BIOS中的充电区间限制在了50%-80%,鼓包现象基本消失,上面那张完全没鼓包的电池照片就是升级前一直在使用的电池,已经用了快3年了。 小科普结束,继续拆解:
这款电池的侧面是有很多这样的卡扣的,所以一开始想通过撬卡扣来无损拆解,毕竟最后的目的是为了原位进行电池升级扩容。但先后用了塑料划片、塑料撬棒、金属撬棒(不建议使用,容易破坏电芯或者接触正负极导致起火,UP使用过程中做好了消防措施),电池纹丝不动,故放弃了无损拆解的想法。 开始采取暴力拆解: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款笔记本电池用了方形硬铝壳的锂电芯,一般在数码产品领域很少有用硬壳电芯的,用软包电池是这个领域的主流,软包电芯在小尺寸、小模组领域,无论是形状多样性、重量、厚度都是要优于方壳电芯的。但方壳电芯也有自己的优点,坚固、散热更为优良、在大模组或者CTP/CTB的情况下更省空间(主要针对新能源车),能够有效提升能量密度......等等,坚固、散热优良,这难道不是为了容易鼓包准备的么😂 继续拆解:
拆到这里的时候算是明白为什么无法无损拆解了,这款电池边缘上有很高的一截边条,上下壳的边条可以说是完全咬合的,四角位置还有点胶,这个所谓的一圈卡扣就是个烟雾弹,不存在无损拆解的可能性。 进一步分解零件:
嗯,三丧的电芯。 这里拆解电芯一定要注意,可以用锋利一些的剪刀分别剪开正负极与电路板之间的连接片,但千万不能将负极连接片与电芯的铝壳体接触,或者同时用剪刀去剪电芯的正负极,这样都有起火的风险,如果电芯SOC>90%,可能会直接爆炸。正极与壳体短时间内接触是没什么问题的,一般的铝壳电芯正极极柱与铝壳体之间都是弱导通的。 这里为了保险起见,拆第二块电芯时,用聚酰亚胺胶带做了绝缘处理:
继续进行电路板与电芯分解,中间位置的电芯贴了一个温度探头,拆解时注意不要拉断或者剪断了。
最后便得到了这块笔记本电池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充放电控制板,后续将在这块板子的基础上重新做一块容量更大的电池,当然电池壳体部分得重新设计了,到时候看下是3D打印还是环氧板拼接更合适一些(主要考虑成本)。 最后来看下这个鼓包的电芯:
这个弧度已经非常明显了,做新电池时会选用真正的高压电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