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唐山大地震纪念日发文--英雄城市,花舞唐山

2023-07-28 18:01 作者:白草秋孤-悸动起来了  | 我要投稿

今天是7.28,唐山大地震47周年,对此我代表唐山市民向1976大地震的死难者和受害者同胞们表一沉重的敬意。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唐山、丰南地区发生7.8级强烈地震,震中烈度达11度。有着100万人口的华北工业重镇唐山顷刻间夷为平地。地震波及天津、北京,涉及14个省、市、自治区。地震造成24.2万多人死亡,16.4万多人受重伤,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之惨重为历史罕见。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十几万解放军指战员、两万多名医务工作者和数万名各方面的支援人员,火速组成抢险队、医疗队、建筑队等,从四面八方昼夜兼程赶赴灾区。人民子弟兵、医护队人员及干部群众冒着暴雨,舍生忘死,排险救人,运送物资。8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派出以华国锋为总团长的中央慰问团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中央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向灾区派出了工作组,大批救灾物资运到唐山。经过20多天的努力,抢救出大批受难人员,安顿了几十万受灾群众的吃穿住,初步恢复了生产和交通运输。在这百年不遇的严重灾害面前,“四人帮”竟说“抹掉个唐山算得了什么”,攻击党中央抓抗震救灾工作是“拿救灾压革命”“压批邓”。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和解放军的大力支持下,地震灾区人民奋起抗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抗震救灾斗争终于取得重大胜利。

唐山抗震精神”是英雄城市,再创辉煌的强大动力。“唐山抗震精神”虽然产生于抗震救灾艰苦卓绝的伟大实践中,却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精神资源。它是近代以来唐山红色基因的历史传承、凝聚、合成,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一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大钊精神。

历史传承 “唐山抗震精神”虽然产生于抗震救灾艰苦卓绝的伟大实践中,却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精神资源。它是近代以来唐山红色基因的历史传承、凝聚、合成,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一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大钊精神。诞生于唐山乐亭的李大钊作为我们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所具有的坚定爱国主义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铁肩担道义”的担当精神、“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的务实作风、“简易生活”的清廉风范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二是开滦工人“特别能战斗”精神。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高度赞扬开滦矿工“他们特别能战斗”。开滦的“特别能战斗”精神,是面对国内外敌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无私奉献、勇挑重担、争当先锋的精神。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书写了壮丽篇章,在共和国建设史上塑造了光辉形象。三是“三条驴腿办合作社”的“穷棒子精神”。发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遵化西铺的“穷棒子精神”,是团结互助、艰苦创业、勤俭办社、敢为人先的典范,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整个国家的形象”。四是沙石峪“当代愚公精神”。遵化沙石峪人民面对恶劣的农业生产条件,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人间奇迹。

这些精神不仅是“唐山抗震精神”的来源和基础,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生动凝练和鲜明彰显,极大丰富和拓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唐山抗震精神”既是这些精神的历史延伸,又是这些精神的时代升华,与这些历史时期的精神理念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正是这些不同时期唐山红色基因历史传承的积淀和焕发,在唐山大地震这场惨绝人寰的灾难中,唐山人的精神得到了高度的提升,人性的伟大得以彰显,因而产生了“唐山抗震精神”。“唐山抗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是特定时期国家形象的特征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内涵启示 以“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为核心的“唐山抗震精神”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第一个层面是“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的人文精神:“公而忘私”就是大公无私、一心为人、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精神。就是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互助互救、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精神境界。“患难与共”就是齐心协力、同甘共苦、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心系群众,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一大法宝。第二个层面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百折不挠”就是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奋力拼搏的自强不息精神。就是要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以崇高的大无畏精神,不向震灾屈服,不向困难低头的敬业奋斗精神。“勇往直前”就是负重奋进,敢为人先、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甘落后、创新争先的优良品格。 四十多年来,“唐山抗震精神”已经融入唐山人民的血液里,融入唐山这座城市的性格中,这是历史给予唐山的不灭印记,是唐山人民创造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四十多年来,唐山人民弘扬抗震精神,创造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东方神话。唐山人民用开放的气势,超越的力量创造了一个个新的标高和范本,表现出了唐山人民的博大襟怀和超凡的伟力,令世人瞩目。新唐山四十多年的辉煌成就,是中国力量的充分体现,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全面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突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势。

灾难磨砺非凡的意志,苦痛铸就坚强的品格,比钢筋水泥更坚固的就是不屈的“唐山抗震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 40 年的光辉历程,以及我们开展的许多重大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指出:“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之所以能够在条件相当艰苦的情况下取得显著成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大灾大难面前,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吃苦在前,冲锋在前,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党的力量来自人民。只要党把人民凝聚起来,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就能经受住前进道路上的各种严峻考验,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深刻启示我们:只要紧紧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就能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强大动力 废墟之上、危难之际铸就的“唐山抗震精神”,鲜明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彰显了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内涵丰富、意蕴深远,闪烁着不可磨灭的时代光芒。“唐山抗震精神”是新时代英雄城市再出发的强大动力。 一要从“唐山抗震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用“唐山抗震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是新时代弘扬“唐山抗震精神”的实践要求。唐山抗震救灾时期,正是在崇高理想信念的感召下,我们党的一大批优秀儿女不计个人得失,不畏艰难困苦,不惜牺牲生命,经受住重重考验,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书写了一曲曲“人定胜天”“涅槃重生”的英雄凯歌,铸就了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人民解放军忠贞可靠,自主命运之人民不可折服的华彩乐章。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时代呼唤新作为,筑牢信仰之基,要从“唐山抗震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奋力开创新时代“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新局面,铸就英雄城市再创辉煌的新征程中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要从“唐山抗震精神”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四十多年前,面对残酷的唐山震情,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铭记“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公而忘私、抛家舍业,与灾区人民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所展现的革命情怀、所呈现的英雄壮举、所显示的精神伟力,无不体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不浸润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选择,无不展示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鲜明本色。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建党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秉承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不计得失、不谋私利,恪尽职守、无私奉献,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三要从“唐山抗震精神”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广大党员干部观古今、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弘扬“唐山抗震精神”,把“力量在国家、优势在制度、奋斗在人民”的经验升华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应对重大阻力、克服重大矛盾的社会共识,勠力同心、和衷共济,汇聚起战胜一切困难的磅礴力量,为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提供精神支撑和制度保障。

四要从“唐山抗震精神”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不忘初心并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生动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部署,急电全国火速救援。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处处涌动着爱心奉献,向世人彰显了患难与共的团结互助精神,彰显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四十多年前在唐山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中,一大批党员干部不计个人得失,不畏艰难困苦,不惜牺牲生命,经受住重重考验,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书写了一曲曲“人定胜天”“涅槃重生”的英雄凯歌。今天谱写新时代唐山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更要弘扬“唐山抗震精神”,以“唐山抗震精神”为强大精神动力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书写 “三个努力建成”新篇章,铸就英雄城市新辉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唐山贡献。 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47年了 可我们永远无法忘记 47年前的那一天 2023新唐山迎来她47岁生日 47年的城市建设宛如一本厚重的书 记载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重生 从狭窄坎坷的旧街小巷 到四通八达的现代化路网 再到京津冀一小时生活圈的建成,恍如隔世 从黑白到彩色 从油毡房到现代化建筑的拔地而起 一幢幢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地应接不暇 城市不断美化、绿化、亮化…… 不断拓展的城市空间记忆... 地震后公路塌陷 地震后铁路扭曲变形 劫后的唐山 解放军指战员夜以继日、奋不顾身地抢救遇难群众。 搜寻废墟中的幸存者 地震后救出埋在废墟中186个小时的矿工 紧张的救援 飞机迅速转运伤员 人民解放军空军向灾区空投抗震救灾物资。 震后第十天,开滦马家沟矿采出第一批“抗震煤”。 震后第一天,唐山机车厂为祖国造出第一辆火车头 唐山市泪目了啊!!!!!!!! 1990年11月13日 唐山获“联合国人居荣誉奖” 1990年11月13日,由联合国开发署驻京代表毛瑞先生向唐山市政府颁奖。联合国官员在颁发证书后说,唐山的震后恢复重建“是以科学和热情解决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问题的杰出典范。”唐山市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城市。

1991年9月20日,第二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火炬,在震后崛起的新唐山点燃。熊熊的火焰,映照着唐山新姿容,象征着唐山人发愤进取的新风貌。来自全国各地参赛的青少年选手汇聚唐山体育场,参加了隆重的城运会开幕式。

全国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由非省会城市举办,在我国还是首次。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致开幕词。李铁映说,“15年前大地震,15年后办城运”,在震后重新崛起的唐山市召开全国城市运动会,更有其特殊的意义。

今天的唐山 47年转瞬即逝, 被称为“钢城”“煤都”的唐山, 面临城市发展转型升级挑战之痛的唐山, 又一次迎来“凤凰涅槃”。 唐山城市面貌也焕然一新。1976年的唐山, 饱经风霜却从没有放弃过对生的渴望; 2023年的唐山, 凤凰涅槃腾飞出冀东的奇迹; 展望未来的唐山, 又将会是怎样的富丽辉煌呢? 通过对历史的梳理,我们发现唐山这片土地人杰地灵,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英雄城市的并不是仅仅因为大地震过程当中唐山付出过巨大的代价,更多的是唐山这个城市在新中国的建设当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的肯定。这里也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浇灌过的土地。孙中山先生曾经两次考察唐山,李大钊同志更是土生土长的唐山人,建国以后毛主席曾经亲自考察过唐山,大家不知道的是唐山火车站上的唐山两个字正是毛体字。 唐山无愧于英雄城市,唐山人民无愧于英雄人民,个别人的恶霸行径确实可耻,但是他们的行为终究会迎来法律的严惩!

唐山大地震纪念日发文--英雄城市,花舞唐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