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地铁3号线-淞沪铁路-一路之隔,拿来主义
从本节开始我们正式进入虹口区模块,虹口二字得名于其境内的虹口港(北外滩附近),而这一节我们将重点关注于如今的地铁3号线虹口区部分,因为这段看似再平常不过的地铁线路在历史的某些时间节点中发挥着重大的影响。
1997年6月,上海地铁3号线(明珠线)开工建设,2000年12月26日,上海地铁3号线(明珠线)1期工程(上海南站站至江湾镇站)通车,在之前的章节中,我向大家多次提到了如今的地铁3号线的是在之前的淞沪铁路以及沪杭铁路内环线的路基上修建而来的,而地铁3号线虹口区的部分则正是淞沪铁路的市区段,这部分我在介绍闸北上海站章节中仔细介绍过了,欢迎大家补档。

在聊正文之前我们先简单聊一个而在历史中比较有争议的话题——上海历史中除了公共租界外是否曾经存在过日租界?
上海的所谓“日租界”,广义上是指公共租界在日本领事馆所在的吴淞路附近部分,以及由此往北沿北四川路延伸的“租界越界筑路区”,也就是上图最上方阴影处。为区分这里以及公共租界,有时人们也以“北虹口”“南虹口”分别称呼。
越界筑路区是华洋共管的,本来是归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和中国政府共同管辖的,具体表现为路边一侧治安洋人管,路边另一侧治安华人管。上海初开埠时,日本人先是居住在吴淞路附近,后就沿着北四川路延伸,到一二八抗战之前整个虹口日本人已经占居各国侨民的绝大多数。因此在当时,北四川路、吴淞路都被称为东洋街,而整个虹口也有“小东京”的别名。
因此我们可以说,虹口没有日租界之名,却有日租界之实,日租界这一名词 没有出现在历史中,但是彼时的虹口已然深受日本控制,成为了虚拟的“日租界”,如今在老虹口地区仍保存着很多日式建筑。上海的“魔都”一词便实是出自旅居上海的日本作家村松梢风的小说《魔都》一书,而村松梢风正是居住在虹口区,这足以看出虹口的魅力。
1925年五卅事件后,日本往上海派驻了海军陆战队,并在北四川路北端建造了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大楼,将整个虹口地区划为日军防区,更加深了这里“日租界”的色彩。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日本海军陆战队则正是从虹口的司令部出发,进犯闸北八字桥开始的。淞沪会战战役伊始中国军队曾强攻过这里,但是没有攻下,日军同时也在虹口区中修建了众多的防御工事,使得中国军队在城市攻坚中伤亡惨重。

完了日租界的相关事情,我们重新将目光放到铁路之上,铁路的存在在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如今都是名副其实的钢铁城墙,铁路将虹口区分成了东西两部分,东部为租界势力范围,而西部则为华界势力范围。这种现象在如今的地铁3号线东宝兴路—赤峰路区间显得尤为明显,一侧的代表是甜爱路,另一侧的代表是西宝兴路就是明显的区别。民国时期,西虹口聚集了众多的华人华商,使得沿线地区的商贸物流得到了积极发展,大小工业区以及之前讲到的商务印书馆便在此设立。东虹口则为越界筑路区,各方势力云集于此,孙中山先生也在此停留过。租界与华界思想相互碰撞,使得徐家汇成为了沪西明珠,而虹口也收此影响,众多文人墨客曾在此停留,而虹口发展的方方面面也受到了这条火车回到的影响,而这就是地铁3号线所带来的。
当我们乘坐3号线列车经过虹口的时候,我们不妨仔细的观察车站外两侧的街景,这里在百年之前两侧的景象可谓完全不同,虽没有四行仓库守卫战电影描述中的差距那么大,但是也是存在区别的,一侧富有而另一侧贫穷,在这里我向在看尽租界繁荣后仍然在华界建设华界的这批人致敬,他们值得被赞誉。
顺便说一个上海地铁的冷知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那就是在地铁虹口足球场站3号线的站台极高,那是因为在3号线站台下方的空间原本是留给地铁16号线的预留空间,但是随着地铁16号线规划的改动,使得这原本预留的换乘空间就显得即为不变,这种历史遗留问题很难改变,如今地铁3换8就只能进行天地换乘了,曾经这里换乘还没有安装电梯,使得这里的换乘成为了一段有趣的都市传说,如今3换8比当初要轻松很多,但是仍极其不便,大家如果带大件行李尽量不要在此站换乘,以及乘坐地铁记得要多预留时间。

正如我前文所讲到的,虹口在时代大背景以及大环境下无疑是一个极易出英雄的地区。而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对于中国近代史的作用,在这里我就不过多的陈述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如今看来都是振聋发聩,何况百年前的国人呢?
鲁迅先生的著名文章《拿来主义》便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提出了“拿来主义”的思想和主张,要“拿来”的主要指外国的优秀文化和成功经验。鲁迅先生在“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反复比照之下,引出“拿来主义”。一味的“送去”,则有可能走上卖国之路。一味的接受“送来”,则意味着甘心接受文化的经济的侵略。“送去”与“送来”不行,“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个“拿来”是占有,挑选和吸取,亦即取法古今中外一切有用的、有益的、好的东西——“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鲁迅正是在这个时候发出了战斗的怒吼:反对卖国的“送去主义”,也反对帝国主义者恶意的“送来”;我们要爱国,要让贫弱的祖国富强起来,为此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头脑、有眼光、有辨别、有挑选,沉着而勇猛地把富强的西方国家的长处和优点统统“拿来”。鲁迅本人就是自己所提出的“拿来主义”的杰出执行者。
我为了写这一节也花时间仔细的阅读了《拿来主义》一文。文章不长,但是字字精彩,大家也不妨花时间品味一下。如果在了解时代背景之下,我们或许才会真正明白文章每一个字的真正含义。


鲁迅先生享年55岁,因肺部疾病于1936年去世,鲁迅先生没有经历淞沪会战以及以后发生的事情,如果鲁迅可以经历这几年,不知道他又会创作出多少优秀的作品呢?如今的鲁迅先生墓以及鲁迅先生雕像安静的坐落在虹口足球场旁的鲁迅公园里,这座雕像似乎也转达者鲁迅先生的思想: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本文初稿完成与2023.5.6
参考文献:
[1]钱理群.鲁迅和北京、上海的故事(下篇)——(2003年10月24日在复旦大学古代文化研究中心讲)[J].鲁迅研究月刊,2006(06):4-13.
[2]钱理群.鲁迅和北京、上海的故事(上篇)[J].鲁迅研究月刊,2006(05):4-15.
[3]刘天顺,马兴峰.上海地铁三号线乘客调查的思考[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6(03):13-14.
[4]刘敬坤,邓春阳.关于我国近代租界的几个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02):22-31.
[5]周辉湘.重评淞沪铁路之兴废[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88(02):57-61.DOI:10.13914/j.cnki.cn43-1453/z.1988.02.010.
[6]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A%E6%B5%B7%E5%9C%B0%E9%93%813%E5%8F%B7%E7%BA%BF/22947837?fr=aladdin
[7]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235189/answer/308154864
[8]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Z4y1m7Ht/?spm_id_from=333.999.0.0&vd_source=c337bb965cd645e6e2036a24d67cf07a
[9]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2%81%E8%BF%85/36231?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10] https://www.jy135.com/jiaoan/624150.html
[11]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B%BF%E6%9D%A5%E4%B8%BB%E4%B9%89/3072414?fr=aladdin
[12]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0925/c404064-32236008.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