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鬼谷子:有一种城府叫,看透不说透,有话不直说!

2023-07-24 22:40 作者:鬼谷信  | 我要投稿


文/鬼谷信

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人是有话直说,第二种人是有话不说,第三种人是有话拐弯说。

如果真的存在“城府”这回事的话,那么后者的城府一定高于前者。其实,说和不说并不是重点,能把话说的恰到好处才是关键,不仅要管住嘴,更要守住心。

说话这件事,有时候就是跟自己斗争,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你信不信,最终你我都败给了自己,怎么也管不好自己的嘴巴,随心所欲的放飞自我。所以会说话的前提是不说话,不说话的目的是为了克制说话,最终才能好好说话。

可是,我们就这样做哑巴吗?有时候,有些话是真的不吐不快,说还是不说?

我跟你一样,嘴上强调不说,结果言行总是不一致,还是没忍住脱口说了,得罪了别人,还把自己的底牌暴露了。就像昆汀电影《被解救的姜戈》里的赏金猎人舒尔茨医生,看着奴隶主颐指气使的模样,最终豁出去,临终前说了一句:我实在是忍不住了!

感性总是能轻松战胜理性!

在跟人打交道时,如果心里没话还好,顶多是冷场尴尬。如果有话却不能说,那真是会憋死人的。所以,到底说还是不说?这是个问题!

鬼谷道阿信帮助自己和大家想了个法子。当然,如果追本溯源,这个法子应该是孔子发明的,他在写《春秋》时,看到一些残酷的历史真相,实在是意难平,可是碍于自己的身份和脾气又不吐不快,所以怎么办呢?

他发明了“春秋笔法”!

所谓的春秋笔法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微言大义”,寥寥数笔,甚至只用一个字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如,郑伯克段于鄢。一个“克”字就表明了孔子的态度。他觉得郑伯太虚伪,太有手腕了,是个披着道德外衣的伪君子,处心积虑地算计自己的弟弟。于是孔子玩了个套路,照理说,他应该用“伐”这个字,表示郑伯是以正义讨伐不义,而他用“克”这个字表示,整个事件就是狗咬狗一嘴毛。

第二个“弦外之音”,孔子在写《春秋》时,他心里是知道一些史料的真实性,历史人物动机的合理性是有问题的,但是他就是不直说。于是,故意会把两个史料堆砌在一起,存心漏出破绽引发别人的猜想。后世的荀彧之死就是典型。前一段荀彧反对曹操称王,后一段荀彧就病死了。史家确实什么都没说,又确实什么都说了,明摆着是要激发后人想象的。

鬼谷道阿信这是在上语文课吗?当然不是!“春秋笔法”在说话时也是有很大的实用性的。关于微言大义的使用,你不赞成某人的观点,你并不需要直接说,只需说“嗯”,或者“知道了”即可,言简意赅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关于“弦外之音”的使用,你明明不赞同某人的观点,但是你不直说,只需给他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话里有话的说:你真是个实在人呢。剩下的意思让他想象去,反正最终解释权在你这。

所以,在表达观点这件事上,上策是春秋笔法拐弯说,中策是管住嘴巴不直说。最下策的表达是什么呢?就是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我觉得你说的不对!

一句话说出去,即伤了别人的面子,又丢了自己的里子,真的划不来!

本文由鬼谷道创始人鬼谷信原创,学习更多谋略智慧,可以私信我领取“鬼谷秘籍”。鬼谷信讲透鬼谷子,助你人生少走弯路。

鬼谷子:有一种城府叫,看透不说透,有话不直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