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准博士生语
通过精读提升专业水平,通过泛读拓展研究视野,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确定感,在与世界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中成为修行者。
读书就是从前人那里寻找智慧,一本书就是一颗种子,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要在心里面种下一个念头,形成一个信仰,明白自己到底为什么读博士研究生。我们有功利心,也应有一点小小的理想。读博的压力很大,很多时候我们是为了发论文而读书,但总有人成功博士毕业之后,其综合素质也比较低。这些人也会埋怨自己在读博士期间没有好好的享受读书的乐趣,没有从中养成扎实的科研综合素质。
读书,是提升博士研究生科研素养的便捷渠道。走遍天下书为侣。至于读什么书,这个不言而喻,在这里也不赘述。怎么读书?有精读和泛读。精读的目的是为了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甚至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与那些伟大的先驱的对话交流。从功利角度来看,或许也只有这样,你写文章的时候才能够更加得心应手,而不是浅尝辄止,似是而非。另外一种读书方式是泛读。这里的泛读更多的是为了扩展我们的科研生活视野。这里我提到了“科研生活”这4个字,主要是想突出我们的科研和我们的生活是辩证统一的:科研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科研。两者之间是没有什么边界的。作为博士研究生,我们自身就是科研的主体,或者说能动的工具。
这几年考研考博的竞争都很激烈,更多的是源于一种社会生活的焦虑。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到我们肩上,就是一座大山。我们无力抵抗这个时代,我们身处不确定的生活和未来潮流中。而通过读博读书,学习科研,我们能够重新审视自己在这个时代在这个社会上的存在。通过我们自己的方式描绘我们生命的图景。我们很多时候会感到没有安全感,就像波涛汹涌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战战兢兢的向前航行。很多时候我们底气不足,面对别人的质疑与反驳拿不出强有力的观点。而在读书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寻找安全感,寻找确定感。安全感和确定感也是辩证统一的。只有看清楚自己未来的方向,我们才能够感到安全。
另外,还有同学是跨专业的。对于跨专业的同学,在书籍的选择上,要与自己的科研方向密切相关。不要听周围的人说这某书很难,某本书是某大学者写的,就认为很难读。真正大家写的书都是通俗易懂的。反而是那些无名之辈、庸庸碌碌的人写的书晦涩难懂、扭扭捏捏。还要注意的是,进入到博士群体中,你会发现很多“跑得快”的人。前段时间我听一个某大学的社会学博士讲课,22岁。但她的理论基础之深、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程度、论证的力度之强,可以说超过了绝大多数老学者。听完课后我沉默了。面对这类人,我们学习其优点,结合我们自己的情况,但是也不能够贬低自己。
在研究学习过程中,要有一个追求高标准、高质量的心,但也不能够魔怔。很多问题,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做到一定阶段就可以了。特别是你对这个问题的前景看的不是很清的时候,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不要写完一篇论文之后就沾沾自喜,以为这篇文章很有新颖、很厉害(不能够为了追求创新而追求创新,最后弄的一身腥味)。既要韦编三绝,又要笔耕不辍。很多时候我们写的文章很慢,不用怕慢,不要怕失败,把道理弄明白了才能够弄得更好一些。牛顿不是一次性就发万有引力,爱因斯坦也不是一次就弄出广义相对论。如果想一次性的把一个事情做好,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靠的,科学研究需要失败。成功就是在无数的失败基础上的质变。
读博士的日常是失败、痛苦、无奈,成功带来的是一种瞬间的愉悦,这是修行的过程。最后有的人修行之后得道升天,得到智慧;有的人即便博士毕业之后也没有理解为什么读博的意义。总而言之,读博士是与这个世界对话的过程,也是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我们是修行者。这些话是2022年6月3日端午节的时候写的,结语用屈原的辞做结尾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读博士就是这样,我们在人类文明知识的边界修路、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