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弯进阶:打开下背转动骨盆
文/悉达阿汤哥
瑜伽后弯练习可以把脊柱弯曲细分为上背、中背和下背的练习。上背的后弯以下巴向上向后引领头颈部伸展,中背的后弯以吸气挺胸肩胛骨下拉,拉伸胸小肌和胸大肌,下背的后弯是弯曲腰椎并带动骨盆转动。相对来说,只要你的胸式呼吸没问题,上背和中背的后弯要比下背好练一点,下背因为现代生活带来的久坐和核心无力,多数人髋屈肌比较僵紧,再叠加髋关节共轴问题,让它成为后弯无法再深入的一个障碍。

典型例子就是很多阿斯汤加练习者,可以完成站立上下轮式,但被卡在鸽子式/Kapotasana很久。因为上下轮式的动作即使下背部没打开,只要尽可能伸展上背和中背,依然能够完成体式。而鸽子式/Kapotasana要求必须打开下背部,只有学会推髋转动骨盆,保持大腿直立不向后落才能给上背和中背足够的空间去向内卷,否则这个体式就变得非常困难。

这等于是说,要进入到更深的后弯中,必须能够推髋向前伸展下背部,而不仅是单纯伸展脊柱。这种能力在基础的后弯体式——轮式中也有练习。在轮式中,推起来后,弯曲的双膝无法推直,多半是下背部紧张。有些人为了推直双腿,会用力向上顶腰,希望创造出美好的弧度,结果事与愿违,造成腰椎的挤压和疼痛。在轮式中希望臀部推高,让弯曲的双膝收向臀部并伸直,推高的发力点是脊柱末端的骶骨和尾骨,它们的位置在骨盆骶髂关节的下面,推高这里会带来骨盆的转动,让身体前侧的张力减小,同时也会让推起来时收紧的臀肌放松下来,避免挤压腰椎。

仅仅找到骶骨和尾骨的发力点,并不足以解决髋屈肌紧张引起的下背部打不开的问题。要解决髋屈肌紧张,最核心的问题是改变久坐的生活方式,通过拉伸改善髋伸只是退而求其次的方法。这就好比小学的数学应用题,储水池蓄水,一边开着龙头注水,一边打开排水阀排水,你要想让水池注满水,必须注水比排水快才行,偏偏髋伸的拉伸这个注水阀,还真开不了太大。

在阿斯汤加的练习中,战士一式和战士二式都是练习髋伸的好动作。在战士一式和战士二式中,保持骨盆中正,激活腰肌,保持胸腔和骨盆对齐,同时找到股骨头插回髋臼的感觉非常重要。很多人在这两个体式中,习惯把髋向下压,希望找到髋伸的拉伸感。结果把后侧伸直腿的髋伸做成了股骨头前移的练习,即股骨头不在骨盆髋臼的中心位旋转,跑到髋臼里靠前的位置,这样股骨头卡在髋臼的边缘,给人的感觉是骨头碰骨头,到了大腿拉伸的极限。事实上,只是髋关节失去了共轴,所以才限制大腿的活动范围。
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一个是后侧腿臀肌不能过于收紧,导致臀部紧绷问题,即臀肌失去饱满形状,侧面凹陷,臀大肌过于收缩会把股骨头推向髋臼前侧。另外一个是后侧腿的拉伸感要来自于后侧腿膝盖远离髋关节的觉知,避免向下压髋的动作。

髋伸的另外一个复杂问题在于,髋屈肌群的肌肉力量并不相同。股直肌和阔筋膜张肌属于比较强韧有力的浅层肌肉,而深层肌肉腰肌相比来说就软得多。髋伸练习时我们找到拉伸感时,往往需要深入的拉伸,但在一个动力链条上,比较硬的浅层肌肉和比较软的深层肌肉拉伸比例是不一样的。拿卧英雄式举例来说,当我们膝盖打开时,股直肌和阔筋膜张肌拉伸会较弱,我们的腰曲较平,说明腰肌的拉伸小。当我们膝盖并拢时,股直肌和阔筋膜张肌的拉伸比较强烈,带来的是腰曲变大,腰部显著形变说明腰肌被拉伸的更多。因此,如果我们在髋伸体式中追求拉伸感觉,经常会出现我们以为是在拉伸股直肌和阔筋膜张肌,事实上是在拉伸腰肌的情况。
如上所述,在轮式、站立上下轮式、青蛙式/Bhekasana、鸽子式/Kapotasana中,随着双腿外八的角度加大,股直肌、阔筋膜张肌的拉伸压力减小,腰肌压力加大,这也是造成后弯腰疼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随着双腿外旋,导致臀肌过于收紧,也让股骨头在髋臼里前移,造成股骨头支撑的骨盆旋转也更为困难。
因此,髋伸的练习,保持觉知非常重要,体会自己的身体发生了什么,才能让练习有效。此外,把后弯细分成为上背、中背和下背是为了研究方便,理想的后弯应该是延展发生在脊柱的每一节,而不是让脊柱某一段过伸形成对其他段的代偿,脊柱分段过伸是我们想要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