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读过才知道我高三失败是踩了这些坑!不想上高四就不要重蹈覆辙!




第一年高考434分,没过本科线,失败复读。
复读1年考到632分,成功上岸985大学。
第一年高考失败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1年都在踩坑、试错、走弯路,白费了;复读1年后成功上岸,当然也是因为我避开了所有的坑,高三的痛,高四绝不重复。
今天我就给学弟学妹们把话撂这儿了:如果你不信邪,那你就准备复读吧!!

No.1
看不清问题,不把基础当回事
这是差生的通病,我们班上很多人都这样。
明知道自己基础差还不把他当回事,上课老师复习课本的时候不好好跟着,一轮复习我也没抓住机会。上课老师讲太深的我听不懂,讲基础又不走心的听,一轮复习之后感觉啥也没学到。
通常我们以为的基础是那些简单的知识点、简单的基础题。但高三很多大的考点和综合性的题目,看着是比较难的但其实它们是由很多个底层知识支撑起来的,比如解三角形就不仅需要知道三角函数,还会涉及向量。
所以,如果你不把基础当回事,那很多老师上课讲过的东西就根本没法用到做题中,没有底层的基础知识用来支撑,就根本考不了高分。
No.2
老是想等状态好了再去学
我高三时的老毛病了,习惯性觉得“状态不好,等会再学吧……”然后就今天等明天,明天就无限期拖延。
一点点小事影响到我的状态了,后续的学习就很难持续下去。
到了高四我才意识到,总是最求一个完美的状态再学习就是一个巨坑。
首先不可能有完美的状态的,一直等就只会处于“准备中”的状态,无法开始去学。
其次,好的状态从来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慢慢进入状态的。
所以,在你犹豫学不学的时候,那就倒数5秒马上去学。不然只会无限期的拖延。
No.3
舍大为小,过于看重平常考试
把每次月考、期中、期末、模考这些看得太重了,导致我会为了这一次小考试去做考前突击,打乱我整个阶段的复习节奏。
最明显的就是没次考前1周和考后1周,按计划本来我这个阶段是需要持续的练A板块的,但考试我担心会考到B板块就去突击了。
在考完后又会因为考试后遗症就泄气,觉得好不容易考完了就休息放松一下,没考好还会emo几天、需要几天时间回血。因此一次小考试,前后2周就半个月的时间都耽误掉了对高考的准备,典型的舍大为小,得不偿失。
一时的成绩,月考、模考考好了都代表不了什么,这都不是最终的高考成绩。
所以我在高四就不会为了小考影响整体的复习进度,把重心放在每次考试后的复盘和总结上,通过这次考试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才是逆袭者该有的思路。

No.4
闭门造车,不懂得借助外力
羞于开口,不懂装懂,真的很致命。
我就是从来不会去找老师问问题、请教学霸的人,甚至觉得我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努力就是要自己一点点摸索。很多东西,你稍微请教一下老师就会有新的思路,但自己埋头闷声不吭,需要花很久时间都还搞不懂。
我甚至偏执的认为,问学霸会被看不起。
所以就一直处于一个闭门造车的状态,不懂得借鉴前人经验,借助外力提升自己的效率。
比如刷题,高三拿到题就开始刷,写完对答案,整理错题也是抄一遍到本子上,根本不知道总结反思,也不知道从哪个维度去反思错题。
但其实这些,刷题的方法、怎么反思总结错题,还有每科的学习方法,阅读怎么练、作文怎么提高……老师和学霸,网上的博主经验贴都有。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去试错了才知道这样做是坑呢?
别人早就告诉你前面有坑,那就赶紧避开。别人已经告诉你怎么做才能提分,那就借鉴经验。这就是外力的力量,能让你浪费时间和精力去走弯路。
No.5
买新教辅、新练习册,做新题
高三搬回家的书,很多练习册和教辅都还是新的,几十上百块钱买回来的,5毛一斤卖出去,好心疼钱啊。
那时候我以为,多买教辅资料、学霸在用什么就跟风买什么,就是认真学习了。但买回来教辅写了开头,发现不适合自己就放着积灰了。
新教辅、做新题。要么买了不做浪费钱,要么新题做了那么多次,下次遇到还是会错。
高三最大的误区就是大量去刷新题,看到别人刷什么新的教辅了自己也着急,心里:要是她做过的我没做过,怎么办???
但做过,不代表懂了!!
高四明白了这点后,我就逼自己把每本教辅要反复研究3遍,做错了的题要求自己3遍以内必须吃透,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研究和重刷错题上。比自己总结它们的题型,套路,重复练一类题型直到完全搞懂,甚至形成肌肉记忆。
提分NEWS高三学习提分反馈



先说现实,看图:

这7个省的同学,24年是新高考,教材会有变动,意味这你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重新去学新东西。
按照目前高考人数的趋势来看,24人数预计比今年还多,将会突破1300w+人。
再看今年的复读人数,虽然从各省的控分线来看确实比去年降分了不少,但最新的数据也现实今天出现滑档的情况又创了新高,意味着这里面还有一大半人会选择复读,竞争可能会更大。
还有不少人担心“今年考的简单,明年就会难”的问题,特别是数学,如果真是这样的趋势,那对于数学成绩中等偏下的同学来说,复读1年,明年高考可能对你就不友好了。
还有热门专业的录取分趋势也在上涨,如果你复读是想要考个好专业,竞争也会更大。好的专业大家也都想考,不止你一个人。
这还是你要面对你的大环境问题,还有你自己的问题呢?
复读意味着你没有退路了,你会想着再来1年高五、高六,甚至考它个十几次高考吗?
意味着你不能再走一遍高三的老路,那样继续下去就是一盘死棋,这次高考的结果已经证明了不是吗?
你要狠下心去去拼命,面对惨不忍睹的成绩、面对背了无数遍还没整明白的课本,扛得住孤独、失败等压力。

看到这些,你害怕了吗?是不是想退缩了。
要不还是随便将就个大学吧,去读个大专,忍受不喜欢的学校、专业和那些烂人,大学四年就这一样的环境下随波逐流、一事无成,最后毕业了找不到工作,才后悔??
要不就放弃了吧,如果你没填志愿,放弃意味着你连大学都没得读了,去进场打工吗??看着同学都上大学去了,你心里不会羡慕吗?
你的成绩去复读学校也不便宜吧?当初你哭着求爸妈让你去复读的眼泪还没干,这会儿就想着放弃了?
不心疼钱你也要心疼一下你爸妈吧?
复读,面对的这些都是现实!到只要你又勇气和毅力去面对,这何尝不是你自我救赎的一次机会?既然机会握在手里了,那就拼命去冲。
说个真实案例!
我去年带过一个复读学妹,第一年高考467分,今年高考613分。她也是扛着压力过来的,刚开始全家都不支持她复读,刚过本科线,志愿都填了之后不满意,始终不甘心才跟爸妈求来的复读机会,甚至还跟爸妈发誓:“一定要考上,考不上就不读了。”
她高四有多拼命?
早上5点给我起床打卡,起来开始背书背单词,连续坚持这300多天;每天的计划任务从早排到晚,晚上的打卡反馈从来不缺;数学为了不上来,晚上放学之后还会听2小时的网课再刷1张试卷才会。
这种高强度拼命的状态,我都劝过好几次但她还在坚持,一直到高考。
从467分到613分,这是她应得的。
那么你呢?都复读了,你想考多少分?
🫵可以带着你各科的成绩和问题,文末找到我,我来当你分析给出合理的复习建议,制定专属你的复习规划。
在这里,也把这几点复习经验分享给你,大家结合自己情况去用。

No.1
合理的时间和任务规划
核心就是什么时间段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什么时间点清楚的知道自己该复习什么、刷什么题。
高三时间分配和学习任务的规划,直接列好自己的计划本,每周利用周末的时间先把上周的学习计划总结一遍:
没有完成的计划是哪些?是因为什么原因?
哪些计划执行的效率很低?影响因素是什么
哪些学习任务完成的还不够?
先把上周的总结反思一遍,然后根据上周还存在的问题调整和安排下周的学习计划。把上周没做好的任务,安排到本周内继续重新学习一遍。
计划要具体到每天、每一科该做什么?复习什么板块、刷什么题、多少个练习、完成多少张试卷等等,要写明白。
写好的计划放在最显眼的地方,随时提醒自己按照计划去打卡。
No.2
做最有针对性的复习
记住这2个原则:
①高考考什么就针对性的复习什么、刷什么
②自己的薄弱点是什么就针对性的复习什么
原则很简单,但做起来需要你有耐心和恒心,坚持不下去最恼火,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针对第一个原则,你就要明白每一科的高考核心考点和常考考点有哪些,最好是把这些考点都记在本子上,做到对高考试卷上的每个考点和涉及的题型足够熟悉。
夸张点说,就是闭着眼睛都能知道高考数学试卷上第一题是集合、最后压轴大题是圆锥曲线。
现在对考点还不清楚的,直接问老师或者总结往年的高考真题试卷,每一科都要。
针对第二个原则,需要你把每一科的、考过的5张左右的试卷拿出来,总结分析。把题目分成3类:
完全会的
正确率不高的
完全不会的
这3类对应的是试卷上的第几题、考什么知识点,都总结在本子上。
平常复习就针对这2个原则去复习和刷题,明确学习的重点,效率就会提高。

No.3
保持主动复习
什么是主动?
就是我每天到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好今天的学习计划,明确到:
数学要刷第XX章知识点的xx个题,
中午要刷哪个专题试卷,
英语在早读30分钟内背50个单词,
今天要写xx阅读+XX篇完形,
除了老师给我们留的作业之外,我还自己买了很多教辅资料。每天要做多少,复习是什么内容;在下次月考或者模考之前,我需要看多少遍课本,我需要重刷几次错题等等,我都会安排的明明白白。
高三为什么很多人努力了,但成绩还是跟以前没变化?
因为你的努力是被动的,都是老师逼的,只是因为老师留了很多作业和试卷,你不得不写到12点还搞完。
只是某天就要考试,你不得不去复习。学习不是你主动的计划安排,你是被逼而已。
这种不情愿的努力状态,学习很痛苦,效率当然也很低。
提分NEWS高三学习提分反馈


不管你现在成绩如何
只要你还想提分,只要你肯学
拿出你的态度来,
那我一定会尽力去帮助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