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考研—外建理论】古西亚


催眠的古西亚之旅
Ancient Near East

地理环境
美索不达米亚
(希腊语: Μεσοποταμία, Mésopotamiā)
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
为两河之间的土地
两河指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Euphrates & Tigris)

社会背景
两河下游
公元前4000年
苏美尔人最早在两河下游建立起许多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19世纪初
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了两河下游
公元前16世纪初
古巴比伦王国灭亡
两河下游先后沦为埃及和上游亚旭帝国的附庸
公元前7世纪~6世纪
迦勒底人征服亚述
建立了统一的新巴比伦王国
是两河下游文化最灿烂的时期
后被波斯帝国灭亡
两河上游
公元前8世纪
亚述王国建立起版图包括两河流域、叙利亚和埃及的
军事专制亚述帝国
公园前7世纪
被新巴比伦灭亡
伊朗高原
公元前6世纪中叶
建立起波斯帝国
向西扩张,征服了整个西亚和埃及
向东扩张,到了中亚和印度河流域
建立起横跨欧亚非的强大帝国
历史分期
苏美尔人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4000千年)
古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19世纪初~16世纪初)
亚述帝国
(公元前8世纪~前7世纪)
新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7世纪~前6世纪)
波斯帝国
(公元前6世纪中叶)
1
苏美尔人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4000千年)
地理
两河中下游是冲积平原
缺乏良好的木材和石材
人们用粘土和芦苇造房屋、乱石垫基础
技术
公元前四千纪初
大量使用土坯砌墙
在重要建筑的土坯墙上砌凸起体,作为墙垣
同古埃及早期的陵墓墙垣很像
可能有过相互影响
公元前四千纪末
1、有了拱券技术
但因缺乏燃料,砖的产量不大,所以没有发展
只用于仓库、坟墓和水沟
宫殿、住宅和庙宇只在门洞上发券
2、发展了饰面技术—陶钉
当地多暴雨,为保护土坯墙免受侵蚀
在一些重要建筑的重要部位
趁土坯还是超软的时候碶入约12cm长的陶钉
以增强砌体的强度
陶钉密密挨在一起,图上红、白、黑三种颜色组图案

公元前三千纪
1、发展了饰面技术—沥青
当地盛产石油,多用沥青保护墙面
比陶钉便于施工,更能防潮,于是陶钉被淘汰了
为了防护沥青免受太阳暴晒
又在其外面贴上各种石片和贝壳
构成斑斓的装饰图案
2、饰面技术—浮雕
土坯墙下部最易损坏,用砖或石板贴面做墙裙
在墙裙上作横幅的浮雕
是这一地区古代建筑的特色
3、发明了饰面技术—琉璃砖
防水性能好、色泽美丽,无需完全依靠自然
因而成了当地最重要的饰面材料
并传到了上游的伊朗高原
ps:这种装饰手法体现了两河下游居民在
植被稀少、一片灰黄的自然环境中对色彩的热烈爱好
这个传统历经千年而不衰
社会
皇帝们虽然也被神化
但宗教基本上是原始拜物教
这里没有发展古埃及那种神秘、威压人的建筑形制和艺术风格
当地居民崇拜天体
东部山区的居民崇拜山岳
建筑发展
山岳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和对集中式高耸构图的纪念性认识的加深
最终形成了“山岳台”的宗教建筑
1、两河下游是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
高耸的塔格外使人感到庄严和神圣
2、同时也能成为聚落的标志,引导荒漠中的旅人
3、人们在高台上最接近日月星辰
可以祈祷和天体沟通
公元前三千纪
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山岳台、天体台

🔺乌尔月神台
一、作用
观测星象的庙塔
阶梯形金字塔式宗教建筑
和古埃及的金字塔或许有渊源
二、设计手法
1、生土夯筑,外面贴一层砖
砌着薄薄的突出体
2、有三条大坡道登上第一层
一条垂直于正面,两条贴着正面
3、色彩鲜艳
第一层—黑色—象征冥界
第二层—红色—象征人间
第三层—青色—象征天空
第四层—白色—象征明月,为月神庙
4、尺度
第一层的基地面积65m×45m,高9.75m
第二层的基地面积37m×23m,高2.5m
以上残毁,据后算约21m
住宅
1、两河中下游是冲积平原
人们用粘土和芦苇造房屋
有些用乱石垫基础
2、住宅是内院式的
房间从四面以长边对着院子
主要卧室朝北
因为当地夏季酷热而冬季温和
有一间或几间浴室
用砖铺地,设下水道

宫殿
1、公元前三千纪的
基什的宫殿(Kish)&玛尔的宫殿(Mar)
已经是相当复杂的建筑群
直到公元前6世纪新巴比伦城的宫殿和庙宇也是这样
2、宫殿通常有串联的或并联的三个院子
一是行政部分
二是居住部分
三是服役部分
有些宫殿还有一个神堂的院子
平面布局没有完整的构思
但是渐渐追求对称和整齐
并突出大殿和圣堂
3、大门的形制
公元前三千纪起,宫殿大门的形制是:
一对上面有雉堞的方形碉楼夹着拱门
拱门门道两侧有埋伏士兵的龛

古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19世纪初~16世纪初)
地理
位于两河下游

社会
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两河流域
营建起规模宏大的首都—古巴比伦城
成为这一地区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国王汉谟拉比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
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3
亚述帝国
(公元前8世纪~前7世纪)
地理
发源于两河上游

社会
公元前8世纪,亚述统一了西亚,征服了埃及
到处掠夺财富和奴隶
同时大大发展对外贸易
随之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依靠宗教的力量神化皇帝
到处兴建都城,打造宫室和庙宇
有的山岳台高达60m
建筑发展
除了当地的石建筑以外
还大量汲取两河下游和埃及的经验
萨艮二世王宫

🔺萨艮二世王宫

🔺人首翼牛像
一、选址
王宫在都城夏鲁金的西北角的卫城
在18m高的大半由人工砌筑的土台上
宫殿占地17h㎡
前半部在城内、后半部在城外
二、作用
既要防御外来敌人
也要防御城内百姓
三、格局
1、进入宫殿
入口处步行台阶
边上宽阔的坡道供车马山下
2、形制与空间
非单一纵深布局
多向入口、多向轴线
空间关系复杂
3、庙宇和山岳台
反应皇权和神权的合流
四、设计手法
1、入口
宫殿正面一对碉楼
门洞和碉楼处的石板墙裙上,一对人首翼牛像
2、城墙
城墙高而厚
碉堡和各种防御性门
3、装饰
宫墙贴满彩色琉璃面砖
上有雉堞,下游石板面砖
石板墙裙是重点装饰部位,多浮雕
4、技术处理
平台下面砌有拱券沟渠
4
新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7世纪~前6世纪)
地理
两河流域

社会
新巴比伦王国征服亚述帝国
是两河下游文化最灿烂的时期
国王:尼布甲尼撒
建筑发展
新巴比伦城


🔺新巴比伦城
一、选址
跨幼发拉底河两岸
二、格局
1、城市主轴
西偏北的城市主轴与幼发拉底河平行
2、路网
城外:护城河
城内:道路相互垂直
3、防御
筑有两重城墙
三、主要建筑构成
1、尼布甲尼撒王宫
饰面构图—整面墙为一幅画

2、山岳台
3、马都克神庙
4、伊什达城门
饰面构图—大墙面上均匀排列一种动物像

5、郊外园区
6、塞弥勒斯空中花园
四、技术处理
木构架+砖供上抹泥
五、艺术手法
琉璃砖的应用
巴比伦建筑的主要特色
常用于宫殿建筑
影响以后的伊斯兰清真建筑
大面积深蓝色底子,白色、金黄色浮雕
轮廓分明,装饰性强
5
波斯帝国
(公元前6世纪中叶)
地理
横跨欧亚非的强大帝国
气候炎热
伊朗高原盛产彩色花岗岩

社会
1、波斯人信奉拜火教
露天祭祀,没有庙宇
建筑才华便集中到宫殿
2、皇帝轻宗教而重财富
波斯王大流士
强烈世俗气息的建筑形制
宫殿非常奢侈
炫耀财富而没有宗教气息
3、兼收并蓄所征服地区的各种文化
形成明快、华丽、丰富、雄奇的风格
建筑发展
帕塞波利斯宫



🔺帕塞玻里斯宫
一、选址
跨建筑群依山建于一大平台上
二、布局
布局整齐但无轴线关系
1、入口
壮观的石砌大台阶
邻近两侧刻浮雕,前有门楼
2、中央
接待厅(朝觐殿)
百柱殿
3、南面
宫殿和内宫,周围是绿化和凉亭
三、材料
1、伊朗高原盛产硬质彩色花岗岩
加上气候炎热
建筑多为石梁柱结构,外有敞廊
2、墙体为土坯叠砌
表面贴有黑白色大理石和琉璃面砖
四、装饰
宫殿内外装饰极为华丽
雕刻与色彩遍布整个建筑物
古西亚建筑一般特征✦
Summary
(1)主体内容
波斯帝国之前
庙宇和世俗建筑并重
波斯帝国之后
世俗建筑(如宫殿)为主体,风格奢华
(2)建筑分区
建筑功能分区明确,重视院落
(3) 空间序列
无明显总线轴线空间
平面布局相对自由
(4) 建筑结构
主要的建筑材料为土构
重要建筑设置石柱
(5) 高台建筑
重要建筑(如宫殿)都设高台
墙体厚重如城,增加防御性
(6)建筑装饰
以土作为基本原料的装饰手法
创造了用来保护和装饰墙面的面砖和彩色琉璃砖
以沥青、陶钉和石板面砖相结合
对后来拜占庭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影响很大
—古西亚重点—
乌尔月神台
萨艮二世王宫
新巴比伦城(伊什达城门)
帕塞波利斯宫
-END-
如何找到“宇宙建筑事务所”
微博、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微信公众号 搜索“宇宙建筑事务所”
Space Architecture Studio 文艺负心汉的宇宙废话花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