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爸妈的爱情:母亲担心拒绝求婚会被杀全家,才嫁给了孙权父
众所周知,东汉社会是一个彻底的身份社会。
用大白话说,东汉社会的阶级固化问题那是相当严重,用钻头钻都不一定能钻开的那种。
可以说三国时代有名有姓的人物,尤其是孙坚、曹操、袁绍、袁术、董卓、皇甫嵩……这样所谓三国早期的人物,个个都是有背景的。
以董卓为例,虽然《三国志》与《后汉书》都没有明确记载,但是裴松之引《英雄记》里可是明确提到了董卓的父亲曾经担任过“颍川纶氏尉”。
编辑搜图
而到了董卓青年时期,董家已经相当富裕了,董卓甚至可以请朋友吃自家的耕牛,而且家里还有钱供董卓练武,“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
而董卓的“上级”皇甫嵩就更了不得,自己父亲是雁门太守,叔叔是度辽将军;妥妥的高官后人。
袁绍与袁术兄弟以及曹操就更不需要我饶舌了。
编辑搜图电视剧里的孙坚
那么,孙坚是什么背景呢?
不得不说,孙坚在“三国早期英雄”里出身是最低的,因为根据《三国志·吴书》记载,孙坚家族只是“世仕吴,家於富春。”
这个“吴”,可不是吴国,也不是吴郡,而是吴县。
换言之,孙坚之前,孙氏家族至少有两代人在吴县担任小吏。
为什么说是吴县,而不是吴郡呢?
我们可以对照一下《三国志·蜀书》里是怎么介绍刘备家族的:
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两相比较,大家可以明显看到如果孙坚家族世代出仕吴郡,那么作为吴国的史官,是不可能不记载孙氏皇族这么“露脸”的事情的。
肯定要和陈寿一样,写清楚孙坚的爷爷是谁,父亲是谁,曾经在郡里担任过什么重要职务。
但是《吴书》里只是轻描淡写的说孙坚家族“世仕吴,家於富春”,这说明孙坚的祖父和父亲都只是吴县的小吏,甚至是衙役,所以才只能轻描淡写。
编辑搜图
可就算孙坚家族出身很低,孙坚也不至于成“高晓晨”吧?
这就要从孙坚年轻时的两件事情说起。
《三国志·吴书》记载了孙坚年轻时一段神奇的经历:
(孙)少为县吏。年十七,与父共载船至钱唐,会海贼胡玉等从匏里上掠取贾人财物,方於岸上分之,行旅皆住,船不敢进。坚谓父曰:“此贼可击,请讨之。”父曰:“非尔所图也”坚行操刀上岸,以手东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罗遮贼状。贼望见,以为官兵捕之,即委财物散走。坚追,斩得一级以还;父大惊。由是显闻,府召署假尉。
这段文言文说的是孙坚在17岁之前就担任了县吏,很有可能是接的他父亲的班;17岁的时候,孙坚与父亲坐船到钱塘,看到岸上有海贼公然分赃,孙坚就告诉父亲,他能干掉这些海盗,孙坚父亲让他不要冲动,可是孙坚却自己提刀上岸,故意大呼小叫的指挥,装着率领官军围剿这些海贼,海贼真以为是官兵追捕,于是就四散逃跑,17岁的孙坚提刀追杀,还真杀了一个海盗;他不仅杀了一个海盗,还把这个海盗的头割了下来。从此,孙坚名声大噪,还成了吴县代理县尉。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这段记载表面上看是宣扬孙坚的武勇,但是请大家想深一层,孙坚当时只有17岁,甚至很可能是虚岁,他不仅吓跑了一群海盗,还提刀杀了一个海盗,并且割下了他的头颅,更大可能是挂在腰上。
不满17岁的少年,浑身是血,腰上挂着一颗头颅。
这画面是不是怎么看怎么诡异?
如果说这一段记载还不足以完全说明问题,我们可以看另一则记载,这一则记载同样出自《三国志·吴夫人传》:
孙破虏吴夫人,吴主权母也。本吴人,徙钱唐,早失父母。与弟景居。孙坚闻其才貌,欲娶之。吴氏亲戚嫌坚轻狡,将拒焉,坚甚以惭恨。夫人谓亲戚曰:“何爱一女以取祸乎?如有不遇,命也。”于是遂许为婚,生四男一女。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这段文言文同样不难理解,孙坚听说钱塘吴家有一名姑娘很漂亮,于是想去求婚;但是吴家人嫌弃孙坚“轻狡”,于是拒绝了孙坚的求婚,而孙坚又羞又怒;吴夫人知道后,就告诉自家亲戚,不要因为我的婚事给大家惹祸,就算我婚后不幸福,那也是我自己的命;就这样,吴家重新同意把吴夫人嫁给孙坚。而孙策、孙权都是吴夫人所生。
这段记载可不仅仅说吴夫人是被迫嫁给孙坚的,而是透露了许多信息。
比如说提到当时孙坚给社会大众的第一印象就是“轻狡”。
那么,什么是“轻狡”?
汉语词典的释义是:轻佻而狡诈。
编辑搜图
而《后汉书·杨终传》则是这么的:
黄门郎年幼,血气方盛,既无长君退让之风,而要结轻狡无行之客,纵而莫诲,视成任性,鉴念前世,可为寒心。
从杨终传的记载可以看到,在东汉时,人们普遍认为“轻狡”的人道德水平都很低,没有什么操守。
更何况史料在谈到孙坚求亲被拒后,很快就展现了自己“无行”的一面:
坚甚以惭恨。夫人谓亲戚曰:“何爱一女以取祸乎?如有不遇,命也。”
吴夫人在家里是怎么知道孙坚恼羞成怒的?十有八九是孙坚求亲被拒后到处宣扬自己要报复;而作为侨居钱塘的外地人,吴夫人担心得罪了孙坚这个“高晓晨”给钱塘的亲戚找来灭门之祸,于是才心不甘情不愿的答应嫁给孙坚。
孙坚这种“轻狡无行”的脾气从没有收敛,孙坚后来相应号召起兵讨董之时,第一个杀的是平时依仗家世和出身看不起自己的荆州刺史王叡
坚亦举兵。荆州刺史王叡素遇坚无礼,坚过杀之。
根据裴松之注释记载,王叡其实也并没有怎么羞辱孙坚,只是看不起“县吏”出身的孙坚,对待孙坚很轻慢,结果孙坚就觉得自己受了奇耻大辱,起兵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杀王叡;其实王叡也正准备响应号召起兵讨董。
编辑搜图
当王叡哀求孙坚求饶时,孙坚表现的非常冷酷,表示自己也不知道王叡有什么死罪,但是王叡必须死:
叡先与坚共击零、桂贼,以坚武官,言颇轻之。及叡举兵欲讨卓……兵进及楼下,叡见坚,惊曰:"兵自求赏,孙府君何以在其中?"坚曰:"被使者檄诛君。"叡曰:"我何罪?"坚曰:"坐无所知。"叡穷迫,刮金饮之而死。
后来,孙坚又因为南阳太守张咨不愿意供应他麾下几万军队的粮食,直接杀了张咨。
这样性情的孙坚,如果吴夫人家族真的拒绝了孙坚的求婚,那么吴家的下场可想而知。
最后,为什么说孙坚的祖父、父亲在吴县担任“小吏”,就一定是“高启强”呢?
这是因为在古代,县里的衙役和胥吏本来就是处于灰色地带,很多胥吏其实就是当地“黑老大”。
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如果没有在祖父、父亲身边的耳闻目染,没有家族在当地的势力,孙坚是怎么养成“轻狡”的性格的?又是怎么在当地有“轻狡”的名声?
为什么吴夫人担心不同意孙坚的求婚就会给家族招来灭门之祸?
很显然,在当地一定是流传着触怒了孙坚以及孙氏家族的恐怖后果,而吴夫人一定也听说过。
综上所述,孙坚家族虽然在三国群英里出身属于最低位的那一档,但是这个“最低”也是相对于袁绍“四世三公”、曹操的“太尉之子”、刘备“汉室宗亲”而言。
以东汉普通人而言,像孙坚这样累世县吏的家族已经是“天上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