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如何确定教学重难点
语文教师如何确定教学重难点?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必定能专注于学习,其汲取知识的效率也将大大提高。而要维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今天,小编给大家语文教学方法。
1 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效果使学生能更好理解把握文章重难点
例如在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一文中,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是诗词中的一个重点。诗词中写到“乌蒙磅礴走泥丸”,我抓住“走”和“泥丸”两个词语向学生提问:把“走”字换成“踩”字可以吗?为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学生说:如果换成“踩”字,不能突出它的疾驰状貌,不能很好表现泥丸滚动的情形,所以还是用“走”字好。有的学生说“泥丸”有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的精神。我采用动态效果,展现红军在绵延不断的五岭翻越,冲破敌人封锁线,藐视困难的,山如“细浪”、“泥丸”的一段动画,学生觉得很生动形象,难点解决了,教学也水到渠成了。生动多变的画面,震撼的音乐创设了教学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凡尔赛宫》这篇课文时,我针对本课中插入历史轶事增强文章的趣味性这一难点和抓住事物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这一重点。我在课件导人部分向学生展示凡尔赛宫图片,展现凡尔赛宫的雍容华贵和富丽堂皇,从直觉形象上给学生以感染,诱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课堂上。在难点突破上,我选取了一些电影片段,展现当初凡尔赛宫的修建背景,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败和嫉妒心。学生进人了一种情景,无论是从直觉上还是理性认识上启迪深化学生对凡尔赛宫的认识和感悟,为学生下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2 声情并茂的情景效果不仅能突破重难点 还能丰富课堂重难点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能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如教七年级上的课文《春》一文时,重点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去体会春天的勃勃生机和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先展示几幅多姿多彩的春景图,再请学生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音。
那荚不胜收的佳景和行云流水的朗读,让学生再最短的时间里最深的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难点中“运用生动的描写进行景物的刻画”,我首先展示了几段优美的景物描写片段,之后向学生展示了几幅极有特点又有意境的图片,配上音乐,看着图片,学生表达美的愿望调动了起来,他们特别愿意用自己的文字去再现眼前所看到的美景。从学生课堂上所写的片段来看,比他们凭空去想象着美景而行文效果要好。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美景,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拓展了教学的重难点。
语文课堂化“质疑”为重难点
教学工作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又是教学过程中认知的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宋代教育家程颐又指出:“学者必先会疑。”可见,只有学生感兴趣的,提出疑问的那(些)点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这些也是我们课堂教学要落实的重难点,进而完成老师的“答疑解惑”的职责。因此,在确定教学重难点时,我们就要考虑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在这点上,教师备课前应及时关注学生在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质疑的地方,并把其确定为这课的重难点。尤其是师生都认为是“难处”更应该解决。我在教《郑伯克段于鄢》这一课时,在学生预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很对庄公这个人物形象很感兴趣,似乎有自己的评价但又不能准确地给这人物定位,抓住这点,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分析庄公这个人物形象及本文所透露的悲剧性质;2、以文本阅读带动字词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因为这是拓展阅读篇目,所以不把字词句当作重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将人物的品赏当作重点,对于郑伯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实际上也可以当作一个难点。因为一直以来对于这个复杂的人物的解读多停留于平面化
譬如《古文观止》的评点就用了多个“毒甚”来下结论,其他的文章多将其列入反面人物,后面母子隧道相见的情节也批之为虚伪。我预想,随着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学生对于这个人物的理解可以有新的发现,他应该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在课堂的实际讨论中,学生能够多角度的,有理有据地分析这个人物,譬如将其在对“家”有值得批判的地方,但是在于“国”上,他却可以算是一个有谋略的君王,历史上的例子如唐太宗;
讨论母子隧道相见的情节时,学生也指出创新的看法,以为是为了树立“孝”的典型,也有学生认为是对这段失去已久的母爱的追寻,认为母子的重归于好并不应该批判,乃人之常情。我顺势引导,用弗洛伊德的“缺失性体验”来归纳。最后,点出我们历来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缺乏科学,太片面。我们要做到,尽量客观的,立体的,全面地去还原一个人物的真正面貌,才能避免失之偏颇。从上课的具体表现来看,既定的重难点得以落实,学生的疑惑也解决了,而且不时有超越常规认识的观点涌现。101教育旗下品牌101智慧课堂依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基于101智慧课堂,以智慧教学为核心,为学校提供信息化教学整体应用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