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藏大昭寺的汉地建筑特征简介

2022-12-23 11:43 作者:大木frame  | 我要投稿

西藏古建筑对于我国古建筑来说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存在。一来因为身在高原地域偏远难行,很多珍贵遗迹不能得到重视和研究;二来这里身处印度,尼泊尔及汉地文化的三岔口,文化交融深入,非一门专业所能阐明。我对卫藏地区宗教及历史了解不多,这次老调重弹,仅和各位朋友分享一下西藏地区古建筑的汉地特征。为免头绪繁杂,此次只以大昭寺为例,其余建筑不做讨论。

一、西藏建筑何时开始受汉地影响

在前弘期即吐蕃王朝时(公元7世纪到9世纪),松赞干布迎娶唐文成公主入藏。公主本人通过堪舆之术算出卫藏吐蕃地理是一个仰卧的罗刹魔女,为降妖镇魔要在魔女关节处建寺镇压,心脏也要建寺即大昭寺。(据《西藏王臣记》记载:文成公主带来汉地五行图经三百部)

仰卧魔女图

此时佛教对于吐蕃而言还是新奇事物,建筑发展中难免参考印度、尼泊尔及中原样式,如《西藏通史 松石宝串》记载小昭寺:

小昭寺是一座汉式风格建筑,汉式釉瓦屋顶斑斓多彩,熠熠生辉,翅角飞檐,十分壮丽。仿佛猛虎仰望天空,故名“嘉达惹姆钦祖拉康”

可见小昭寺作为松赞干布时期第二大寺庙工程(第一是大昭寺),又由文成公主主持,大量汉地工匠参与建造,在材料、形式上多有参考中原建筑。但经历千百年间的改建,这些早期面貌我们已难窥见。然而在大昭寺中,我们却仍能看到唐代以来的遗风。

二、大昭寺的汉地建筑特征

(1)栌斗皿板、叉手、斜撑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是西藏现存最早的建筑群之一,由文成公主主持工程,由汉藏工匠共同完成,至今仍保有内地做法特征。

据宿白先生《西藏拉萨地区佛寺调查记》考证,大昭寺现存初建时期(松赞干布时期)遗存为觉康主殿的一二层。一层柱廊最早的金刚柱值得留意,柱头仰莲与方木块组合物在造型作用上均类似内地的栌斗,栌斗之上更置皿板一块,其上承托托木。

一层柱廊金刚柱

觉康主殿后壁小室扩建于公元11至14世纪间,最有特色的是两组高处构架。一者是西藏地区最古老的斗拱,位于小室前浪柱间。柱间架橫枋,上置大叉手及蜀柱,承托一斗三升,再上以托木(替木)承托枋椽。据“锦阳轩主”老师分析,此组叉手与辽代开善寺大殿十分接近,建造时间约在11世纪。

大叉手蜀柱承托一斗三升

在叉手之后的甬道内,两侧各架设一件斜撑,向内支撑托木(替木)以承托橫枋。此组合虽简单,却可视为叉手的一种演绎,即不加蜀柱,以叉手承托替木与脊槫的做法。

叉手及斜撑

(2)藻井

大昭寺保存有吐蕃王朝时代的木质藻井,形制类似清代硬天花。岔角部分为张开双臂做拥抱状人像,圆光内雕彩绘莲花三层,花蕊中的太极图案令人瞩目。无论从太极图案、形制来看,此藻井都具有明显汉地特征。

大昭寺早期藻井

(3)汉式屋顶

从公元11世纪至公元17世纪中叶,大昭寺觉康主殿的屋顶一直维持着汉地外观,只是使用了金顶。从现存外观看,觉康主殿第三层所用重檐歇山等形式与内地明清时期更加相似,可能是17世纪改建的结果。

大昭寺屋顶,在歇山基础上增加小塔等元素

本次通过对大昭寺建寺沿革及具体构造形式的分析,向大家简单介绍了大昭寺内的汉地建筑特征。如开篇所述,西藏传统建筑中受到印度、尼泊尔等影响者亦不在少数,下一篇我将为各位介绍这部分内容。


西藏大昭寺的汉地建筑特征简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