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边城布尔津,为什么具有俄罗斯风情?自驾游新疆031


视频在文末
中国最西北新疆自驾游的第11天,由于昨天睡得比较晚,所以早上9点才起床,酒店的早餐时间是7点半到10点,这次住的也是针对旅行团的酒店。
9点20去吃饭,这回比北屯的强多了,自助早餐的餐厅与旅游团的是分开的,终于可以舒舒服服的大吃一顿了。
吃过早饭10点多从酒店出来,今天又是一个大晴天,离开凉爽的禾木喀纳斯河白哈巴,回到布尔津就感觉一下子到了炎热的夏天。
看看车上还有不到半箱油,那就先去布尔津东环加油站加油吧。按照导航的提示在县城里转一转,布尔津县城也是非常漂亮非常干净的。
之前咱们聊过,布尔津县位于布尔津河与额尔齐斯河的交汇处,布尔津县就是因布尔津河而得名的。布尔津其实是蒙古语,在蒙古语里,把三岁的公骆驼称为“布尔”,“津”则为放牧者之意。当地哈萨克语还称此地为“奎干”为汇合处之意,也是因为布尔津河在这里汇入额尔齐斯河。
整个布尔津县地区高山连绵不断,草原辽阔,水草丰美,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部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
很快到了加油站,还是同样的操作,我下车在外面等着。加完油出来小朋友们说,昨天晚上没去布尔津最著名的河堤夜市,那现在去转转吧,如果直接离开布尔津,以后就没有机会再回来了。
大早上的逛夜市,这种神魂颠倒的操作,咱们也体验一次,估计夜市里的摊位肯定都没开门吧,不管怎么说,过去看看吧,也算是了了他们一个小心愿。
导航一下,夜市就在额尔齐斯河边,而且那边还有老浮桥老码头,正好一起都去转转吧。
据说每到傍晚布尔津河堤夜市,游人如织,叫卖声不断,热闹非凡,绝对算的上是布尔津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以大红鱼 狗鱼等为主料的额河烤鱼,属于额河流域的本土特色烧烤,也是布尔津夜市的一大特色,如果有时间有精力有机会一定要品尝一下。
布尔津河堤夜市自1999年设立以来,随着喀纳斯旅游的迅猛发展,也日渐火爆。目前,许多旅行社都把河堤夜市作为旅游团队夜间旅游的重要内容。据统计,旺季时每天到河堤夜市的游客可达5000人次。
按照导航提示开车来到喀纳斯大剧院的停车场,停车场的大爷还提醒我们说,把车停到里面不会晒到,我们也是懒得进去了,外面车位很多,省点事直接停在了太阳底下。
当时在喀纳斯大剧院,每晚会上演布尔津喀纳斯盛典民俗演出,不过也没机会看了。停好车来到额尔齐斯河边,大太阳很晒,这个时间河边没什么人,不过晚上一定会非常热闹的。
据说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条有故事的街。在布尔津,中俄老码头风情街就是那条有故事的街。三公里长的布尔津县中俄老码头风情街,已成为新疆阿勒泰地区景点分布最多的一条街道。在这里,16个故事凝结成了16处景点,大概每走两分钟就可以看到一处风景,听到一段故事。
走在河堤上一边是河水,另一边是绿树草地好像无边界的公园。往前走了一会儿,经过一座老浮桥遗址,虽然现在老浮桥已经没有了,但其曾经却拥有着不可一世的辉煌。
布尔津县隶属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北部,阿尔泰山脉西南麓,准噶尔盆地北沿,其北部和东北部与哈萨克斯坦 俄罗斯 蒙古国接壤,是中国西部两个与俄罗斯交界的县之一。
另一个是哈巴河县,布尔津县境内河流众多,是进出口新疆西北部两个边贸口岸的必经之地,由于地处额河岸边,历史上曾是阿勒泰地区的交通枢纽,横跨北疆的额尔齐斯河,只在布尔津县有渡口可以过河。
1953年中苏通航时期,中苏合营的有色金属公司因运矿需要,用钢梁和钢丝绳将十几只大木船并排连成跨河的浮桥,使额尔齐斯河南北两岸变成通途,因此这条老浮桥也是阿勒泰地区历史上最早通过额尔齐斯河的大桥,甚至可以说是从乌鲁木齐到阿勒泰的必经之路。
直到1975年,额尔齐斯河大桥建成,这座历经风雨飘摇的老浮桥才完成了历史使命,改革开放初期,额尔齐斯河北屯河段上建起了跨河大桥,才改写了由布尔津连接阿勒泰到乌鲁木齐交通要道的历史。
据说曾经汽车过浮桥时,,为安全起见 所有人都要从车上下来。汽车走在浮桥上,就如同轮船在波浪翻滚的大海上航行,上下起伏,左右摇晃,如果坐在车上定会天昏地暗,呕吐不止。
因为这座老浮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布尔津才成为了阿勒泰地区的交通枢纽,除了老浮桥,额河上的老码头和老渡口则是从布尔津向西向北延展的重要通道的起点。
经过老浮桥继续往前走就是中苏通航老码头,老码头基本上看不出样子了,只有一些雕塑展现出码头的雄风,站在老码头上向额尔齐斯河南岸望去,一道绿色的屏障阻挡住了西南方向的成片沙丘。那道屏障就是布尔津人引以为豪的城南防风治沙工程。河对面还有白色的风车。
据史料记载,依托重要的国际河流 额尔齐斯河,布尔津实现了与前苏联的通商和民事交往。早在清光绪27年也就是1901年,大清国和沙皇俄国在今天的阿勒泰地区开通了两个口岸,一个是吉木乃的陆路口岸,另一个就是从斋桑湖经额尔齐斯河到布尔津的定期航运口岸。布尔津也因此开始设立码头定期通航。
由此可见,早在一百二十年前,布尔津就是一处向西对外开放的口岸。那时候,在每年五月底到七月初50天左右的丰水期,每天俄国货船的汽笛声都会响彻布尔津小城上空。人们听到汽笛声就知道,俄国人的轮船拉着洋货来了。
那些所谓的洋货,不外乎是一些生活日用品,如洋布、洋火、洋油、洋灰(水泥)等等。当时两国的贸易方式,也是以同等价款的货物相互结算的以物易物。俄罗斯人从布尔津交换走的,大多是一些牲畜的毛皮和肠衣。据说布尔津最初的小麦和洋芋种植技术,也是跟着轮船由俄罗斯人传过来的。
到了1935年,苏联政府早已取代了沙皇俄国,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从布尔津运走毛皮和肠衣这些小宗物品。
在取得新疆督办盛世才给予的矿产资源特别勘探权后,他们组建了阿勒泰特别地质考察团到可可托海勘探采矿。苏联人把所采矿物装上卡车运往布尔津集中起来,到了初夏洪水期,再由布尔津码头装船运往苏联,中国土地上的稀有矿物被外人明目张胆地挖取着。
195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让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由过去的苏方一家独资,变更成为中苏合资矿山企业。据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与此同时,在布尔津设立了物资储存转运中心,成立中苏有色金属公司布尔津转运站,并设有仓库、车队、保修厂、发电厂等附属单位。
可以说,当时的阿勒泰地区,有两个地方热闹非凡,一个是被称为小上海的可可托海,因为它出产稀有金属,另一个就是布尔津,因为它转运稀有金属。
1954年,苏联将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股份移交我国,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实现了由中方独有。
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向中国逼债,在内困外压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决定用可可托海稀有矿产品顶替副食品还债。于是,布尔津港口承担起偿还苏联外债航运出口矿产品及畜产品的任务。
自从布尔津承担起出口可可托海矿石为国还债的历史重任,进而促进了布尔津港口码头的建设,最繁忙的时期布尔津共有4座码头。据统计,当年偿还苏联的40%的债务,都是通过这条中苏航道从布尔津码头出口偿还的。
1962年,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从而终止了航运。
到现在,终止航运已经六十余年,河两岸也只剩下了河南和河北各一座码头遗址。它们遥相对望,相对无语,只能供游人们去追忆那些如烟的往事,感叹世事的沧桑了。
航运史终止了,老码头依然存在。和老码头同时存在的,还有当年从老码头下船的俄罗斯人和他们的后代,他们已经和当地的其他民族融为一体,共同生活在布尔津这片土地上。今天,布尔津小城之所以具有俄罗斯风情,是与这些俄罗斯后裔的存在密不可分的。
沿着老码头旁边的台阶走下河岸,随即就进入了俄罗斯风情步行街,现在完全是关闭的状态,晚上夜市应该就是这里。
早在20年前,布尔津河堤夜市就已名声在外,来旅游的人们会准时在夜幕降临时涌向那里去吃烤鱼。由于守着两条大河,布尔津人餐桌上多的自然是各种冷水鱼。尤其是白斑狗鱼和贝加尔雅罗,稍加腌制后烧烤出来,那可是布尔津人的最爱。
那时候,来吃烧烤的游客大都清晰地记得,在河堤夜市上,有一位俄罗斯胖大妈售卖她自己酿造的格瓦斯。她的真实名字叫吉娜,但人们都习惯地称呼她“俄罗斯老太太”。她自己酿造的格瓦斯,品牌就叫“俄罗斯老太太”,这格瓦斯可是去河堤逛夜市吃烧烤的标配。后来,吉娜去世了,她的酿造格瓦斯的技艺有幸被她的后人继承下来。现在的河堤夜市,依然飘荡着格瓦斯的清香。
与俄罗斯老太太同时出名的,还有一个名叫“小白鹿”的家庭宾馆。据说如果追根溯源的话,那可是布尔津现代民宿行业的祖师爷。“小白鹿”的主人也是一位俄罗斯后裔,名叫维克多·伊万。多少年来,从南方来的背包客大都喜欢住在他家。
由于今天要去玩的地方比较多,所以呢,赶紧回停车场,大约中午12点18,再次启程,下一个目的地就是五彩滩。那布尔津的五彩滩到底又有怎样的韵味呢?咱们下期继续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