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常笔记(19)

2023-02-16 19:18 作者:Amadeus-Hikari  | 我要投稿

1.只看大纲式剧情,《劝导》简直就是几百年前的《何以笙箫默》......这本书的特色在于安妮和男主的直接对话是很少的,即便有对话,用直接引语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也很少,同时,除了在结尾处,他们的对话中是没有“谈情”的。尽管如此,两个人的种种情意却无处不在。这种写作手法蛮不错的,一方面就像冰山理论说的那样,海面之下还有很多内容,另一方面这种手法很适合表现那种默契,那种心照不宣。

《劝导》中的这种交流依赖于深厚的“情意”,奥斯汀认为它的价值胜过“爱”,男女间的“情意”在奥斯汀心目中是更深沉、持久的情感。安妮·埃利奥特虽不引人注目,却必定是奥斯汀本人最情有独钟的创造,我这么说并不言过其实,因为她在安妮身上确实是尽情挥洒着自己的天赋。亨利·詹姆斯坚持小说家必须感觉敏锐,绝对不能错失任何细节;根据这个标准(显然不全面)在所有英语作家中,惟有奥斯汀、乔治·艾略特及詹姆斯本人能够和司汤达、福楼拜及托尔斯泰等人一同步入严格限制人数的万神殿。安妮·埃利奥特很可能是所有散文体小说中感觉最敏锐不曾错失半点细节的人物,尽管她并无成为小说家的危险。我所见过的对安妮·埃利奥特最精确的评价来自斯图亚特·塔夫:

既没有人听见安妮说话,也没有人看到她,但她总处在中心。我们通过她的耳朵、眼睛与心灵留心到周围的事情。没有人意识到她,她却在意每一个人,觉察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每一件事,而他们本人却一无所知......她了解温特沃思的内心,知道他正给别人和他自己惹下哪些麻烦,而他却要等到后果发生才恍然大悟。


2.用一个词来概括《红楼梦》给我的感觉,我会选择“郁结于胸”。曹雪芹写了前80回,又有人续了40回。大概是在5、60回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种冥冥中的力量,它没有明确出现,却又隐隐存于字里行间。贾宝玉小时候经常对那些姐妹们说,等我化作灰被风吹散了,你们才能离开我。我将它视为一种“童心”,人总是要长大的,却又不想长大。他有着这样的希望,但随着岁月流逝,一切又都不复从前。

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在某个视频中看到的,clannad的作者说他用了一种“萌泣”的手法,大意是指故事前期塞满了无数和女主角的温馨日常情节,通过拉长游戏时间,让玩家和女角色有充分的感情,以此为基础的悲伤会更打动人心。

这一手法绝非高明,因为它在根本上服务于调动读者的表面情感。艺术作品并不满足于调动读者的感官,而是追求在此之上的东西。除此之外,只要认为结构是一部作品的评判标准,那么大量的日常本身会使作品变得臃肿、无趣。再有,优秀作品的情节不能是无意义的、冗余的、乏味的......

在最表面的含义上,《红楼梦》给我类似于“萌泣”的感觉。前80回的故事线真的太多了,支线繁杂,故事进展的一直很缓慢,但它绝非静止的,自5、60回至80回时,我始终感受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存在于那里,慢慢引导着一切。这种力量让我无比悲伤,一整天都没平复过来,这是我在西方小说中未曾体验到的。自81回,也就是续写的第1回开始,剧情开始坐火箭似地向前发展,尽管一些支线回收的很简单,却仍用了整整40回才完结。将故事铺的那么开之后,维持一如既往的水准去回收实在太困难了,粗估一下,感觉要再续写40-80回(共160-200回)才能做到。人类对宏大作品的掌控是有极限的,这么大的故事,只有上帝才能按照既有水准将其完成吧。

尽管支线繁杂,但在作者笔下,这些支线都很生动有趣(从sprb展现出的水平来看,我觉得麻枝准只有30%的水准。这也是所谓“萌泣”无聊的地方,乏味的剧情在套了个游戏的皮之后竟能当特色来讲,当真是神奇),所以读起来也不觉厌烦。

论人物和情节,这部作品极其生动,比起简奥斯丁、托尔斯泰等人毫不逊色。但因为和西方的发展谱系不同,这部作品缺乏足够的心理描写,这就使得在生动的基础上,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有所欠缺。同时,因为缺乏对内心世界幽微之物的揭示,这还会导致一些情节在根本上是重复的。例如,在前期,林黛玉的很多情节都是:因为某件事耍小性子——贾宝玉安慰——和好,本质完全相同,只不过换个缘由再来一遍而已。但如果将贾宝玉、林黛玉的内心世界详细展现出来,就完全不会重复了。拿《追忆似水年华》对嫉妒的描写来对比《红楼梦》,这一点就会清楚、明白。第四十五回,林黛玉和薛宝钗的“金兰契互剖金兰语”虽然很生动,但是在纵深上并不如简奥斯丁笔下的爱玛对费尔法克斯的态度转变那般。这只是文化谱系的问题,而不是作者功力的问题。如果认为文学是要揭示人的存在的话,那么《红楼梦》,或者说我国古代的小说确实有着一定劣势——我们没有莎士比亚,我们的文化也不太允许出现莎士比亚。

我在故事前期不是很喜欢林黛玉,但林黛玉又是唯一理解贾宝玉的人,知己的价值总是无比珍贵。同时,薛宝钗这类角色其实并不难写,写好林黛玉才是真正考验作者功力的地方。

再论主题。《红楼梦》的主题并没有很多人吹的那么神乎其神,无非是中国古代哲学那些老一套。在文学中,这一主题的表达方式也并非开创性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观点在吹捧红楼梦的同时,反而贬低了整个古代中华文明,可谓南辕北辙、买椟还珠了。至于什么封建社会的终将衰落......就太离谱了。认为它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人的压抑,这当然可以,但这反而使得《红楼梦》的价值局限于那个时代,无法触及永恒了。

同时,无法准确翻译也并非它无法比肩《安娜》《追忆似水年华》等作品的决定性要素,外国人的小说也有很多词无法准确翻译,贾宝玉的贾可以被理解为“假”,《简爱》中的桑菲尔德庄园(Thornfield)也有荆棘地的意思......西方小说中类似的东西很多,既然我们能读他们的,他们自然也能读我们的,确实在这一过程中无法完整感受到文字的美感,但优秀的作品就像一个百宝箱,从中总是还能探索到其他足够丰富的宝藏。纳博科夫在给美国学生讲俄罗斯文学的时候,用的也是英文译本——总不至于他一开始就是在做一种无用功。同时,总有人在面对《红楼梦》的批判观点时说一句“你没读懂”——这就实在没必要了。

《红楼梦》就像是一块宝玉,我们古代并没有太多优秀的小说,在这种情况下,能有如此了不起的完成度,实在是令人赞叹。只是所有人都是要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因此,它还是无法比肩西方的鼎尖著作——但不是输在自己,而是输在脚下的高度上。但若是认为它不如《百年孤独》这种1967年才出版的作品,则实在太过分了。

叔本华将悲剧分为三种,第一种的结局由命运决定,如《麦克白》;第二种的结局由小人引发,如《奥赛罗》;相比之下,他最偏好的是第三种——明明谁都没做错什么,但是悲剧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我觉得宝玉黛玉之间的感情恰是如此(我要是那个时候的贾母和王夫人,我也选薛宝钗作为贾宝玉的妻子),但我不觉得他们的爱情是悲剧,因为弥漫在天空上的力量实在是太过强大了,以至于不允许任何自我的存在,我从中看不到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的那种生命力量。假设一个人吃完午饭出门,突然被一辆车撞死了——这不是悲剧,这是纯惨。在红楼梦中,外在的力量是如此之大,它主宰了一切,除了自杀外,那里的女角色们没有任何办法——在这个角度,我倒还真的有些理解了加缪所说的“自杀并非对荒诞的反抗”了。那些女性角色们的生命,与其说是悲剧,我更愿意用惨剧来形容(大致同年代,简奥斯丁的小说中,女性对结婚是有说不的权利的),这或许也是我“郁结于胸”的原因吧。

接下来,我需要简奥斯丁的治愈......


日常笔记(19)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