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精神分析系列课】0.开始之前

2023-07-10 14:15 作者:墨斗鱼丹佛  | 我要投稿

大家好,这是精神分析系列课程的第零课。从今天开始,我每周都会录一个教学视频。如果我们在国内的网站上搜索“精神分析”,那我们得到的结果大概是很劝退的。一方面,很少有人能把“精神分析”是什么说得很清楚,这种模糊而抽象的描述使人听得晕头转向,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令人意外。精神分析是从19世纪末才开始产生的学科,在创始之初,人类对于心理问题的认识还仍旧停留在一种“生理决定论”的层面,生物学和实验研究方法的发展使得医生非常习惯用一种生物或身体导向的归因方式来认识心理障碍。

例如在19世纪后期,一些临床医生认为女性的“歇斯底里”行为在根本上是因为卵巢的功能异常,所以他们治疗这样“歇斯底里”行为的方法是切去女性的卵巢,这样的手段其实只是其中之一,其中还包括乳房切除,磁缸旋转即把一个查不出任何身体症状的女性放到一个磁做的容器当中转一圈。其中还包括水浴疗法,电击疗法等等。这样的一些非常原始的物理性质的疗法,其实在今天看来非常的耸人听闻,但事实上比这个离谱的治疗方式甚至更多。我们也可以说在“精神分析”之前,心理治疗的发展历史是非常反人道主义的,大量的患者其实本质上成为一种医生的实验工具,而这样的实验恰恰基于的是一种错误的生理或器官决定论的逻辑。

 

那么回到精神分析,我们可以说精神分析的产生改写了这个历史,所以单从这一点来说,弗洛伊德作为这个学科奠基者的贡献其实是不容置疑的。然后在这个历史改写的过程当中,经历却是非常曲折的。从十九世纪末开始精神分析的发展事实上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发展,简单来说也就是临床医生与病人工作,在具体的临床中摸索出一种逻辑,也就是说在事实上跟来访工作之前,医生并不知道他怎么样这个来访工作。后来他摸索出这样的一种逻辑之后,并将这种逻辑上升为一种理论。更要强调的是,这种理论的发展,事实上不仅仅基于病人本身的情况,临床医生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他其实在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来看待这样的一种临床素材,以及个人的经历如何和临床的发现结合并碰撞出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事实上是一种假设,后来他再用这样的一种假设在其他的病人身上验证、推翻,或者发展。

 

精神分析它事实上并不是一种定量科学,它的发展和理论永远没有办法根除研究者本人的参与,它永远也不可能抹除研究者的主观因素,甚至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研究者的主观因素,精神分析这样的一个学科就不可能存在,更没有发展。其实不止在原来的精神分析领域当中,只要是在现在的心理治疗领域当中,我们也没有任何一个治疗的流派或者是方式,他们可以宣称这样的一种治疗是非常客观,绝对没有咨询是没有任何本人主观因素参与的,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

 

后来整个20世纪的欧洲是非常动荡的,民族和文化其实是非常复杂的,而心理医生特别是那些奠基者,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变化的时代,前一种理论很快被后一种理论所推翻,因此弗洛伊德发展精神分析的过程,事实上是一个对自我摒弃和更新的过程,在这个复杂的过程当中生成了不同阶段的术语,这些术语在不同的时代里,不同的场景中和不同的个案工作中被提出来,他们之间其实充满各种复杂的互相包括、互相排斥甚至是杂糅的关系。但是这样的理论的提出者,对系统整理这些内容并不感兴趣。所以大家可想而知,单单弗洛伊德的理论就已经如此复杂,更不要谈精神分析发展过程和百花齐放,比如大家还可能知道的荣格和阿德勒、安娜-弗洛伊德、克莱因克,拉康、多尔多、菲尔芬比昂、科胡特等等,包括当代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

 

这对于精神分析的学者所带来的困难都是十分明显的,就更勿论这样的困难其实是如何封锁了大众对它进行了解的渠道,而我们人类的一个特点就是当我们面临一个知识的深渊时,我们总习惯用一些简单的方式为这样的深渊加一个井盖,以免我们从此处跌落陷入到自己知道自己无知的恐惧中。于是大家就会在街头巷尾听到一些耳熟能详的烂梗,比如说精神分析强调性本能,精神分析就杀父娶母,精神分析是伪科学,是梦的的解析,是骗人的,是玄学,是精神分析师的自我意淫。那么再好一点,我们可能会从临床工作者听到精神分析谈论原生家庭,精神分析是无意识,精神分析强调语言等等等等。

 

那么这些是错的吗?在我看来其实并不是。这些只是为了堵住每一个人这个复杂知识身边的一个井盖,因为即便是其中最离谱的描述,也会在某个方面反映了某一种事实。因此对于这个学科来说,让它岌岌可危的其实并不是这些井盖,而是我们添加井盖的动作从根本上束缚了对于它进一步的了解。而这样的趋势更可怕的是已经从普罗大众蔓延到了精神分析的从业者。比如说网络上打着讲解精神分析旗号的人。他们从浩瀚的近150年的发展史中提取出了一些支离破碎的名词,来把这些他们的井盖、这些名词,挪一点给其他比他们知道得更少的人。还有一些学者他们提取出这些名词,并将这些名词以一种定量的方式包裹成为一种特殊的格式化的治疗手段,再证实这种方法的科学性,这样的行动其实是远远比那些更加原始的井盖更危险,因为他们在那些“井盖”的下层又添加了另外一层“井盖”,从而彻底将这些支离破碎的术语之外的信息都锁在了深渊之中。

当然他们一方面丰富了临床心理学这一学科,使得无论是患者还是从业者,都能够通过不断扩展的治疗方式而拥有更多的选择,但是在另一方面这种行动却毁灭的精神分析,使得精神分析永远地走向了一种废料,一种安提戈涅式的二度死亡。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而呈现着这样的冲突,一个问题它其实走向并质问每一个精神分析的学者、研究者,或者是在那些复杂幽暗的深渊中打捞起整个精神分析或者是选择在这些支离破碎的术语中伫立方法论的彻底颠覆,为了捍卫自己的地盘不断地构建支离破碎术语的壁垒,这个其实既是我为什么要做这个栏目课程的问题,也是我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课程的答案。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会一同暂时地挪开这些“井盖”,来到这些知识复杂深渊的洞口,俯身往里看。从19世纪末的精神分析开始,我们一同沿着精神分析史的角度去梳理整个精神分析史的发展脉络,各个理论之间的时间节点以及它们复杂的关系。因此这将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学习精神分析的知识性课程,它的目标是那些对于精神分析有了一定了解的爱好者们,或者是精神分析取向、心理动力学取向更甚至是其他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当然,如果你是一个精神分析的小白,我也很开心你会对这个课程感兴趣。让我们一起学习。

【精神分析系列课】0.开始之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