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具研学的数学再发现”专场活动在南京市拉萨路小学举行

“工具研学”是学生运用工具,在动手、动脑相协同的过程中,通过操作体验、数学实验、综合实践等活动,理解知识、探究规律、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学习方式,是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实现数学学科育人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工具研学”的过程中,丰富了概念的表征方式,还原了知识的产生过程,触及了数学的基本原理,为抽象的数学直观化、可视化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小学数学学科育人过程中,这种基于工具的项目化学习让数学学习与生活融通联结,使学生自发形成合作小组,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共同经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形成结论的探究全过程,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能力。
6月15日由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江苏教育》编辑部为本次活动提供学术支持,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南京市拉萨路小学承办的《学科大课堂——基于工具研学的数学再发现》的活动在拉小进行。
江苏教育编辑部副主编王昱老师,江苏教育编辑部小学数学版编辑王春亚老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斌老师,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刘正松老师,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杨杰军副校长,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张仁进副主任,拉萨路小学严瑾书记等领导与专家,来自鼓楼区各学校行政与骨干教师以及融通学程研究中心联盟校的代表近200人参与了本次活动。




碰撞 . 生长
多年来,拉小课堂致力于工具研学的深度研究,以学科大课堂·在实践中学为抓手,关注结构化课程,打破学科间藩篱,开展跨学科学习,建构综合性评价。6 年近30个主题、项目式学习,92课时教学内容,跳出知识点,创设真情境,经历数学化,关注融通性。本次数学学科大课堂主题活动的4节课分别围绕“欢乐购物街”和“统计与测量”这两个主题开展了别样的课程展示。
《货币知多少》
拉萨路小学冯相菲老师执教《货币知多少》一个神奇的博物馆,三个信封,一条时间轴,贯穿原始社会、古代和现代。追根溯源,学生经历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在活动中,学生体验以物换物;在交流中,学生了解古钱币;在研究中,学生感受人民币购买力的变化。而不管是哪个时期,等值交换始终是货币产生的本质。同时在货币的研究学习中融合了汉字、成语等知识,让数学的学习刻上文化的印记。




03《小小拍卖会》
方兴小学王舒老师执教《小小拍卖会》。在学校的一场跳蚤市场上发现,学生对物品的价值没有概念,有的用高价购买,有的用低价出售,还有冲动消费等情况。拍卖会是理财世界中常见的交易活动方式,通过生动有趣的模拟拍卖会场景,让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拍卖的过程。



《有趣的面积》
拉萨路小学单薇洁主任执教《有趣的面积》。除了常规的方法——测量和数格子,还可以怎样的脑洞大开计算面积?通过红豆密铺图形,将面积单位以更小的实物来取代,再借助转化成规则图形进行计算,它的背后是对面积意义的深度探索,是等积变形的具身实践。这小小的红豆,是有形的工具,更是无形的测量“单位”。不仅如此,面积和重量也可以搭建桥梁,在单主任的引导下学生发现原来:创新如此简单,就是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




《网格的秘密》
拉萨路小学胡存宏副校长执教《网格的秘密》。胡特从红豆切入,开始让学生尝试从整体来估算红豆的数量,差距很大,引起学生思考。进而提供铺满红豆的网格这一脚手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索出红豆的数量的多少与几个方面有关,分别是选取合适的网格形状,选取红豆数量适中的单个网格估算整体网格以及用网格估算数量的方法只适用于大数量的估算。整节课,孩子们在工具研学的探索过程中,思维拔节生长。





激励 . 鞭策
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副校长杨杰军对本次活动给予高度肯定。杨校长首先对参会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其次表达了对拉小团队的敬佩,高度赞扬了拉小团队成员的高素质、高水平和高品质,以及百步向上的精神。拉小的基础教育的改革也是立德树人、学科育人、育人导向的教改的方向,紧紧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渗透到课堂和活动中。

江苏教育编辑部副主编王昱称赞本次课程是拉小数学团队教学理念的充分展示,进一步厘清了学科大课堂的含义和实践路径。同时它有利于形成一个共享机制,让更多同仁能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课改的成果。课程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是拉小团队的努力成果,我们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尤其是在当下面对未来。期待着拉小的研究团队在未来学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当中能够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持续的优化,在后续研究成果的转化和迭代中给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课程。

引领 . 情怀
虽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以集思广益为径,攀精益求精之峰,以求真的态度,携手共进,向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的诗情与远方追寻!
微汇报《工具研学:走向数学的再发现》
拉萨路小学郭静副校长做《工具研学:走向数学的再发现》的主题报告。郭静校长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具体介绍。内容解读上,工具研学是学科育人的生动样态,它以工具为载体,以研学为路径,是一种有效促进深度学习的数学学科育人的实践样态;学科实验上,工具研学是素养时代的拉小声音,以任务驱动为研究载体,探究真情境,解决真问题;突破创新上,工具研学是时空重构的学科实践,通过学科实践重构学生数学学习历程,统整、转化学习时空、组织形式、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等,研创出微学程、中学程和长学程等灵活样式。

讲座《基于新课标的学科实践》
南京市教研室小学数学研究员刘正松老师做《基于新课标的学科实践》的主题报告。刘正松老师从三个方面对学科实践进行阐述。内涵解读上,刘老师从“学”字的剖析讲起,引经据典,与大家分享了他对学科实践的界定:学科实践是以“做”为支架,注重做中学,主动建构知识,引领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价值意蕴上,刘老师分享了三个转向。首先是教学内容的转向,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把抽象的数学用具体的事例体现出来,其次是教学方法的转向,强调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从原来的讲授方式到现在的实践研究,最后是教学主体的转向,强调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主体。实现路径上,学科实践的落地需要有真实的情境,有具身的实践,有精当的工具。

讲座《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思考》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斌老师来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思考》的主题报告中,从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论依据”“具体要求”和“实践路径”这三个角度来分享。徐特表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带来了许多变化,其中特别明确要优化课程的内容结构,数学新课标的修订按照要求将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段各领域的学习主题进行了结构化整合,特别突出体现数概念和运算的一致性。徐特指出新课标对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设计具有整体性和阶段性的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改变过去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为之后的教研和教学探索提供方向。徐特对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路径进行了阐述。分别是单元教材的结构分析,单元目标分层设计,单元课堂典型定位,单元教学整体评价,提高了大家对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和理性思考。

“水相荡而生涟漪,石相击而发灵光。”本次活动充分体现了工具研学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旨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只有通过有质量的数学问题驱动、极具考验的挑战,经历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才能产生知识探索的动机和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激发学生探究、验证未知的欲望,像学科专家那样去思考,培养学生勇于挑战、乐于突破、坚韧不拔的理性精神,体现数学学科育人的价值。

采编:刘妮 台运畅
编委会:周洁 袁靖涵 李倩
主编:周洁
视频制作:《名校名家行》栏目组
光明日报《教育家》江苏事业部
江苏新魅力校园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