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口谈谈时间管理大师坂本浩一的“时间调度法”
最近坂本那个时间管理大法好像挺受欢迎的,很多人转。说什么银河和银河S的每集经费基本一致,那么为什么银河显得low,银河S显得更高大上一点,是因为坂本的时间调度法,在同样的经费下发挥了最大的价值。
那其实,老实说每部每集电视台拨的经费都差不多,每集上限三千万日元,底线一千万日元。说银河看起来low,也只是没换场景,而且也确实没有换场景的必要(毕竟人家确确实实是后山的霸者)。
但实际上摄影棚打光还有维护背景布,各种电费也不是小数目。(特摄摄影棚特别耗电,或者大火焰大爆炸有时候窜太高会把棚子顶还有幕布烧坏了,所以大规模爆炸时都是出外景)出外景只要把火药和模型还有台子搬出去用就可以了。所以很多廉价的特摄作品基本也都是出外景,毕竟不是谁都有钱买得起维护得好国宝画师鸟仓喷涂的天空幕布。
银河S和葛雷特帕瓦德之流一样出外景拍摄,虽然超全集一类的公式书里坂本给出的原因是就希望用自然光出外景体现真实感巨大感云云,但是这个节目(可能是个节目吧)给出的解释是,这是坂本在超凡战队时期也担任时间调度师的经验,这个职责其实白话就是时间管理大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拍出最多的内容,并节约经费。
把搭建布景和本篇拍摄同时进行,布景搭完了暂停本篇拍摄,马上掉头去一边拍特摄。所以坂本给出的提议便是:多出外景。
另一方面,能用CG的就用CG,能贴图的就贴图,能用绿幕抠图换背景的就换背景,能够极大的减少特摄经费(毕竟日本电影做CG的原因是因为CG速度快,成本低,比实拍更实惠)。这门方法大受欢迎,坂本也在短时间获得了圆谷和东映的信赖,甚至白仓都被震惊了。
可是我寻思着,圆谷可能还好点,毕竟圆谷玩CG其目的有研究新技术的可能性这种很好听的目的。
东映你从90年代开始就已经动不动就拿贴图和五毛钱CG来图省事了啊……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啊?
可能是坂本在美国拍过片,用同样廉价的素材和省事的方式能够搞出更震撼的效果吧。后面大家也看到了,银河格斗这种套滤镜和模糊低成本贴图背景的快速绿幕特摄速成法确实得到了一致好评,不仅省钱,看上去也特别唬人,你也没法细看,因为坂本一打架就酷爱抖镜并在视觉中心贴飞尘和爆破素材,把瑕疵都给你遮住了,让你无法挑眼。
其实就超银河传说的时候,坂本就开启了四十一天用四个人为主的动作演员(他带队的阿尔法替身团队的四位主演基本负责了大部分主要角色的皮套演员)拍出三千多卡的高效率。而且在这期间,CG组每拿到拍好的一卡就拿去加特效加背景合成,只用了八月一个月时间建模准备,九月份就可以每周提交一百到三百多个特效合成镜头。实属神速。
同时间音乐和音效也在同期进行(而且音乐还是完全线上发邮件交流的,因为作曲家Mike是个美国人),拍摄结束没几天,成片也基本出来了。
实际上这种方式国内外已经用烂了,但是日本以前却无法放到一起搞,浪费很多时间。甚至音乐和音效都必须是看了出了成片以后才做的。就譬如超8一共有三百多个特效合成镜头,整体连准备加拍摄和后期耗费了近一年半。而且音乐是在成片之后一个月做出来的,添加音效也耗费了一个月时间。而超银河传说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和难关,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坂本的时间调度法。
说着很高大上,其实朋友们一看也发现了,双管齐下,在拍摄期间同时做后期,音乐和音效以及特效同时进行这不都是家常便饭,甚至在十年以前就用烂了的方法吗?
实际上,动画业界很早就再用这种方式了,你但凡和隔壁做动画的学习一下(啊不对,东映你自己就做动画啊,虽然部门不一样,但是你不至于……算了算了)原画创作期间,配音的时候看着分镜配,音效和音乐也都是看着分镜做。省去了很多制作后繁杂的后期工序。
以前特摄分本篇和特摄两班导演,分开进行,两边可劲儿的拍,最后合在一起,各不耽误。虽然本篇导演有很多对特摄不太懂,但是很多本篇班也能做出有意思的特殊效果,而且分班确实能一方面保证文艺层次,一方面又能保证特摄质量。
但是现在导演只有一个,本篇和特摄他都得盯着,所以才有了一边弄特摄一边弄文戏这种法子。银河S最明显的是,为什么特摄大规模出外景,也是本篇打戏很多在同一地区拍,就在那附近找个山丘搭布景了。
但实际上出外景天时地利人和真的很重要,阴天雨天都不适合拍,不出效果。所以如果着急,还是得摄影棚走起。几乎每个昭和元老都会在回忆录或者访谈里谈到圆谷的“彻夜拍摄”,但好像他们的这个彻夜,只是拍到午夜十二点。新生代我不知道,就不知道现在是不是彻夜通宵拍戏了。
但确实都有提到为了赶进度摄影棚灯光照明拉满,把摄影棚照的通亮,然后彻夜不休的赶特摄部分。一晚上拍好几卡那种。这就必须得进摄影棚,所以银河S虽然外景出的多,但大部分还都是摄影棚里拍的。
与其说坂本有开创性,不如说坂本很精明,结合了亚洲人务实以及欧美电影人省钱的传统整出了这个时间调度法,实际上也没什么稀奇的。
国内国外随便找一部大制作电影都是这么拍的,因为时间就是金钱,晚上映,或者进度跟不上,那都是财务损失,劳民伤财。
但就这么一个算得上是标配的方法,一点都不稀奇,乍一看可能感觉挺唬人,但是仔细想想拍电影赶片子不都是这样么……你不同时进行进度肯定慢啊。而这样一个都不能说是技巧的东西,却赢得了俩业界大佬的一片赞誉,属实有些让人摸不清头脑。
很多人说那这坂本来之前拍特摄的统筹制度得多落后啊……我只能说,确实 真的是很落后……他们用的还是圆谷英二他们一手开创的特摄拍摄体系,以前好歹说分两班甚至特摄都能分两班来提高进度,现在人少了,特摄就一班人,本篇和特摄只有一个导演,一个人拉两辆车,所以效率越来越慢。
再加上现在的导演很明显不如以前的导演会省钱,会见缝插针,会想鬼点子,只是一味的照搬过来,再加上日本的摄影道具器材什么的本来也贵(樋口真嗣说好莱坞90年代的器材比当时的日本便宜的多),又经济萎缩,日元贬值……现任staff又没有什么新建树,所以很多真的是自讨苦吃……
日本为什么会选择坂本,自然而然坂本确实是有真枪实干的,作为少数在美国混出头的特技导演。又是练家子出身,有自己的替身团队,身上又有灯塔的余光加持,自己就是一个品牌。对于媚外的日本人而言,再好不过了。
超银河传说的制片人,剧本家冈部淳也一开始就打算找坂本来拍,并表示这片导演非他莫属。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圆谷剧组任人唯亲的时代来临了。冈部基本上翻新了制作组,在那之后而坂本也基本都是找自己认识的皮套演员,找自己感兴趣的演员,甚至免海选,直接敲定。敲定和自己共事过且对奥特曼一点意愿都没有的剧本家,老一辈基本就慢慢退出新生圆谷的历史舞台。
倒不是说导演自己不能选自己喜欢的人,但咱们还是得按流程选出来相对好一点。至少就现在而言,就一种“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感觉了。坂本做出了成绩,所以上层也对坂本报以更大的自由度,无论是选人还是摇人还是做作品。我倒是觉得这样可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严格来讲不是味儿变了,是人换了。主导的不再是以前那波人,现在这波人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追求,也不再需要他们了。
一开始“为了吸收老前辈的意见”所以叫来了美术导演大泽哲三,但是大泽一去世,老一代活跃于剧组的剧组人员基本就全数被冈部还有坂本他们的熟人给替代了。包括选导演也多是这个导演的熟人或者那个导演的熟人毛遂自荐,不然就是陪跑数年的助导演当上正导演的励志故事。
和老一代断层,和观众粉丝断层,制作组也多是各个人员的关系户,认识的,或者破格临时提拔挑大梁的。也不得不感叹现在特摄业界的人才实在是资源短缺,青黄不接。

最后还是:本文章均为个人观点,求同存异,谢谢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