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诗词简史》摘录2-第一章:北宋前期诗歌的革新历程

《两宋诗词简史》
戴建业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8月1版 2019年9月3印

第一章
北宋前期诗歌的革新历程
第一节 唐代诗风在宋初的流播
一、白体
宋初几任皇帝以太平天子自居,朝政之余舞文弄墨,每逢庆典便宣示御诗让侍臣们唱和,以诗酬唱便逐渐成为士人的一种时髦。白居易等人次韵相酬的“元和体”,成了当时诗人模仿的样板。
徐铉、李昉是五代过来的旧臣,是白体诗的首创者。
徐铉、李昉、徐锴、王奇、王禹偁:多用浅俗而又圆熟的语言唱酬消遣,抒写闲适自足的心态,诗风平易、浅近、闲雅。
王禹偁:
由白居易唱和诗进而学习白的讽喻诗。《对雪》以平易朗畅的语言夹叙夹议,将情感抒写得淋漓尽致,初露宋诗议论化和散文化的端倪。
清吴之振言其“学杜而未至”,但“独开有宋风气”。
二、晚唐体
林逋、寇准、魏野。
力图以精巧的构思和素淡的语言矫白体诗的浅俗。
主要写隐士的孤怀、徜徉山水的乐趣、品茗博弈的闲情,缺乏广阔的现实内容和身后的情感体验。笔致素淡而轻巧,诗境清寒而狭窄。
林逋《山园小梅》《梅花二首》等作品,遣词下字精细工巧,神韵清高脱俗,然而这种美是一种盆景式的美:玲珑精致却细碎小巧。
三、西昆体
由杨亿编的《西昆酬唱集》得名。
诗人全是朝中显贵。
重用事而轻白描。崇尚金碧辉煌、华艳富贵。
辞藻华美,情感贫乏。
宋初诗人竞以浮艳相高,以侈靡相尚,以致稍后的诗歌革新者都是以攻击西昆体开始他们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诗歌革新的领导者欧阳修
遏阻了西昆体以声病对偶雕刻联缀是务的逆流,要求用诗来传达时代的心声,认为“美善刺恶”是写诗的目的之一;诗于社会既能“道其风土性情”,于个人又必须能曲传细微复杂的生活体验。
诗歌散文化(诗风平易畅达,体势自由流动):
1.以古文章法入诗:脉络的连贯和结构的紧凑都近古文
2.以议论入诗
3.诗歌语言句法散文化:欧阳修近体诗重召回被唐代诗人放逐了的虚词
第三节 诗歌革新的主将梅尧臣、苏舜钦
梅尧臣
诗歌题材广泛:从抨击弊政到畅叙友情,从品诗论文到描写山水,从抒发恬淡之情到描述琐屑的家居生活……
以平淡来矫西昆体的浮艳,可惜有时矫枉过正,使诗歌流于质木无文或笨重干燥。
古淡有时滑入干涩
苏舜钦
“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欧阳修《六一诗话》),其诗感情奔放粗犷,想象奇特夸张,语言刚健有力。
粗犷又往往邻于粗糙
第四节 宋诗新格局的开创者王安石
早期诗歌喜欢用散文句式铺张议论,有时选用奇险硬挺的韵脚和词汇,诗风瘦劲而又雄直,进一步扫清了西昆体柔弱浮靡的余风。罢相后,新法仍继续推行,他在一定程度上仍可左右政局,一方面摆脱了政坛冗事的纠缠,另一方面又遂了赏爱大自然的夙愿,精神上有点功成身退的安慰和平衡。晚期诗歌中警世惊俗的议论明显减少,抒情味则越来越浓,诗风深婉而简淡,含蓄而有韵致。
以散文式的语言畅发议论,好点化前人的诗句和引用典实,喜欢造硬语押险韵,体现了宋诗的某些基本特征,并导后来“江西诗派”的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