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穿越五百年,假如我在江阳遇见杨慎,一壶浊酒是否还有温度?

2023-03-09 10:06 作者:江阳沽酒客  | 我要投稿

每当走在泸州的长江边,我就会突然有一种想穿越回去的感觉。遇见谁呢?最好是杨慎。

五百年来,他的《临江仙》依然是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佳作。

从小见惯了长江东流水,却终于在读到临江仙的时候,我才仿佛被升华了一般。

1994年我13岁生日那天,中央电视台正式播出长篇电视剧《三国演义》,第一集有两个印象最为深刻。一是开篇八一电影制片厂解说员,配音员吴俊全老师用浑厚又清澈,还带着古色古香的韵律朗诵:“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开场,正是话音一起,就把我带到那个刀光剑影,鼓角争鸣的三国时代。

而杨洪基老师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更是让我第一次听到了杨慎写的《临江仙》这首词。这是他《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实在是千古说历史的绝代佳词。

后来慢慢长大,发觉杨慎虽然不是泸州人,却跟泸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被朝廷发配降职后,他去了云南,因为跟泸州韩家有亲戚关系,杨慎总是从当时难以长居的云南跑到泸州来,说是调养也好,说是做民俗调研收集也好,总之前后十年光阴,的确在泸州惯看了秋风春月,也喝够了泸州的浊酒,然而终究成为了他笔下,流芳千古的文字。

杨慎是明朝一个重要的人物,他是状元郎,又才华横溢,他四川新都人,父亲是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从小就展露出异于常人的天赋,虽然少年得知也有小挫折,但是24岁那年,殿试第一,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从此,杨慎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台。

他是明武宗时期的状元郎,可惜这个正德皇帝不理朝政,喜欢到处巡游,杨慎虽然写了《丁丑封事》的奏章,指责武宗"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劝他停止这种荒唐行为。武宗根本不理睬,依旧我行我素,好在没有给他穿小鞋。不过,杨慎也无可奈何,只得称病告假,辞官归里。

到了世宗即位后,授杨慎为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可是嘉靖皇帝也没有给他带来好日子,反而生出更大的危机。因为“大礼仪”事件,一场牵扯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他和他父亲站错了队,最终被明世宗下令逮捕五品以下的官员如杨慎等一百三十四人入诏狱,加以廷杖。 杨慎于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复苏;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几乎死去,然后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

从此开始了三十多年的云南放逐生活。其实这就是政治犯的待遇了。但是即便如此,杨慎从来都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不知道他是否有人生的苦闷难以伸张,心中的块垒无法消除,但是我看到他在逆境中依然如他临终所说的“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的高风亮节。

并且无论流放到哪里,对地方的文化事业、维护统一团结和相应的发展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虽然终其一生,皇帝都不允许他回故乡,不晓得有多不喜欢和厌恶他,但是杨慎并没有气馁。在最初流放的岁月,因为之前父亲的刚正不阿得罪了很多人,一路上都有人打算派人暗杀他,他都一一躲过危险,我想他在泸州的岁月,应该是美好,而对泸州人来说是难得的。

因为他为泸州文脉保存了一点星火,继而才慢慢燎原。

若不是杨慎在泸州的十年,今天泸州恐怕没有什么古八景的说法,也没有被更多传播的可能性,他无疑在那十年,为泸州做了很充实的文化名片和义务推广,每每想到这里,沽酒客就觉得自己算什么呢?不过写了一点东西,拍了一点视频,其与杨公相比,简直可笑至极。

哪怕没有支持和认可,我又有什么理由不能坚持呢?我觉得杨公就是我的榜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为泸州而书写地方人文,这里没有名誉和地位,只有责任和担当。

不必被人记住,记住的应该是泸州这座城市的千秋经过。

真希望能穿越五百年前,遇到敬佩的杨慎先生,不喝酒的我也要为你温酒,陪你大醉。

穿越五百年,假如我在江阳遇见杨慎,一壶浊酒是否还有温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