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人偶》— 浅薄但仍有感触的战后关怀

《天籁人偶》完结撒花!

本作堪称本季度风评最低的作品之一了;虽然我自己也的确没觉得本作有多好,尤其是即便和它同类型的作品相比,它也有不少值得改进与优化的地方,但老实说,我自己12集看下来之后,对我这样一个喜欢这类题材的观众来说,它所想要讲述的故事与表达,其实还算对我胃口。也因此,我自己虽然也不会给予本作较高的评分,但我也依旧会觉得如果你也是这类型故事的爱好者,看看本作其实也无妨。
那么,我所喜欢的本作的表达究竟是什么,以及具体上它的故事又在哪里搞砸了;这些,就是我的这篇专栏想要简单地和大家分享的内容了。
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这篇观后感专栏,也希望大家能够三连、分享、关注来支持up主哦!

浅薄但仍有感触的战后关怀
我认为本作的这个故事,其实和《紫罗兰永恒花园》与《薇薇 -萤石眼之歌-》是有相似性的。
也因此,我认为比起对标传统Key社,尤其是麻枝准那些,以前期日常作为铺垫,直至后期才整一段情绪爆发的作品们;本作更应该去对标我所说的这些,每一集都讲述一个简单却依旧有感染力的故事的作品。
诚然,即便是与这些作品相比,本作的硬实力也很难让它去与它们相提并论,但是,摆对了正确的参考与对标,获得了相对正确的期待之后,即便本作的故事确实讲得不够好,但至少就我自己来说,我多少还是能够在这样的叙事模式中,收获到一定的乐趣与感动,甚至因此而是感受到作品想要表达的东西是什么。

这里,我就先来分享一下,我所认为的本作的表达吧。
在我看来,本作想要讲述的,就是对于战后“参战儿童”(亦即童兵)的一种关怀。
虽然本作的这群主角的身份,被设定成了机器人偶,但事实上从作品对于她们的塑造来看,她们其实和人类也没有任何差别了;而透过她们所展现出来的行动与思考方式,她们确实更接近小孩那样的思维模式。
而这样一群生来只为了战斗的“童兵”,在战争结束之后,她们又该何去何从,她们又能够做些什么呢?这样的故事与表达,其实一直都挺戳我的。
例如刚刚提到的《紫罗兰永恒花园》,其实讲述的,也是薇尔莉特这个“童兵”,在战后随着寻找“何谓爱”的答案,才逐渐让她在战后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与价值;
又像是也才刚完结不久的《86-不存在的战区-》,虽然最后的选择不一样(因为在该作中战争还在继续),但故事所质问的,也依旧是这群“童兵”,究竟该追逐些什么。
所以来到本作,即便它也没有予以这个课题,一个特别有深度、特别有说服力的回应与表达(毕竟本作万事不决全靠唱歌);但是,当我看到这群可爱的孩子,逐渐在她们的生活中,找到了除了战斗之外的全新意义的刹那,尤其是看到最后,灰樱拼尽全力去阻止战斗的那一幕,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这类表达的观众来说,还是难免会有所感触、有所动容的。

只是,即便我自己能够在本作中索取到感动,这也并不能代表大多数人就能够、就应该对此感到共情与理解;甚至,因为本作在叙事上的不足,不感受、不了解、不共情,可能才是人之常情。
而在我看来,本作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在于关键角色的转变与成长,尤其是改变想法的那一刹那,作品其实是做得挺苍白无力的。
这首先是由铺垫不足所导致。每个单元故事里的日常部分,除去个别故事外,其实都是一些相当表面的日常互动;而这样相对表面,甚至都有点仓促的互动,老实说是不太能够说服观众仅此就能够对角色造成巨大改变与影响的,这就造成了当作品展现角色成长时,大多数观众其实并不买账。

其次,在于想法转变刹那,角色的内心描写的不足。也就是说,作品其实并没有去认真地描写角色究竟是哪里被触动了、是基于什么具体的理由才放下了过去、才因此能够找到新的意义与目标;例如箒星,她是怎么能够说话了,她从无法出声到能够出声的刹那,她心里又在想些什么,这就使得即便作品给出了一个相对扎实的基底,但在缺乏角色当下的细腻描写的时候,它所能够带来的共情,或多或少还是被削弱了。
在此基础上,作品也缺乏对于这些关键场景的有效演出。这不仅仅是画面上的,还有音乐层面的;毕竟本作如我前面所说,万事不决全靠唱歌,但且不谈这些歌曲好不好听,这个相对主观的问题了,来来去去的那几首歌曲重复了全剧的12集,再搭配上画面也没整出什么有爆破力的演出,这就促使这些关键的、涉及角色转变的场景,几乎不具备情绪上的冲击力。而一旦观众的情绪没被调度起来,前面所提到的这些,由观众的理性基础所延伸出来的逻辑问题,自然就会更进一步地让观众无法接受了。
而当一个故事中本该让人有所感触的关键桥段没做好,那观众自然就会对整部作品都无感了。

另一方面,本作对于战争的描写,其实也相当浮于表面。
就像是我刚刚所举例的《紫罗兰永恒花园》与《86-不存在的战区-》里,虽然也很难说它们的战争就写得多么深刻、多么优秀了;但至少,它们都有将战争所带来的残酷,多多少少地借由它们的故事,给渲染出来,让人至少能够借由故事,去感受到战争的黑暗。
而在本作中,它的单元故事,就如同我前面所说,大多就是一些相当表面的日常互动;而当作品以这些日常故事为基底的时候,它自然就难以将触手延伸到其故事背景,自然就很难将那种战争的黑暗面给渲染出来了。诚然,我们依旧能够稍微借由角色的回忆,去窥探这一点;故事的最后,也因为有着更加直观的战斗描写,有稍微把那种相对压抑的氛围给带出来;但我认为这还是有点太少、太薄弱、亦或是有点太迟了。
而一旦缺乏了背景的黑暗与残酷,作品所想要呈现出的这种,在日常中寻找到新的意义的正向表达,自然就会因为缺乏一个足以将其反衬出来的基底,进而导致这样的表达的渲染力进一步降低了(这同样也是本作最后几集,和灰樱与灰神乐有关的故事中,会更让我有所触动的理由)。

除此之外,作品的机器人设定,老实说在我这里也可有可无。
就如同我对于本作表达的理解那样,我认为看似主角是机器人偶,但实则象征着的是小孩;那么既然表达的对象是小孩,那么为什么还要设定成机器人呢?
一个可能的理由,是作品同时还想要表达机器人获取意识、取得人性的这件事情,就类似于去年的《薇薇 -萤石眼之歌-》一样。然而,就如同我在之前(其实也在《薇薇 -萤石眼之歌-》的观后感中)所说的那样,一旦将角色塑造得和人类差不多,基本上就抹杀了这层表达的可能性;毕竟到头来这只会论证人类是人类,而不会真的让人感受到那种机器人取得人性,因此体现出人性中的闪光点的那种表达了。
且撇开这点不谈,这种一味地将人性与情感,粗暴地与歌唱进行绑定的设计,说实话看多了之后也的确有点套路、也难以说服我了。
也因此,我认为如果想要有更加锐利的,我所说的那套表达的话,那么直接就让主角们身为小孩出场,直接让真实的人在真实的环境与互动下,找到活下去的全新意义与价值,那么或许它能够更加直观地让观众代入其中,并与之共情了。

总的来说,我认为本作属于是那种吃不吃这个题材、喜不喜欢这个表达,观感差距会非常巨大的一部作品;毕竟即便是对于像我一样,两个问题的答案都偏向于肯定的观众来说,本作的故事也确实很难称得上是很好,只是我们比较能够从中收获到乐趣与感动而已。
那么连我们这群核心受众都是如此,那么对于不吃这套的观众来说,那本作自然就无法在他们心中产生任何涟漪了。
只是,就我个人私心来说,如果你是和我一样的核心受众,那么本作其实还是可以一看的;它有着很多可以挑剔的问题,但真的遇到让你有所触动的刹那的时候,我相信你会和我一样,依旧会觉得把本作给看下来,并非是彻底的浪费时间,甚至会因此而觉得它值得。
简单评分:7.7/10
ps:别的不说,本作的人设真的挺可爱的,这就导致了本作虽然很多时候动作演出不行,但画面看着依旧养眼(笑)。
ps2:虽说我在文章说过本作大体上更多地应该对标《紫罗兰》和《薇薇》,但本作最后一两集的套路,确实还是很Key社的套路;尤其是最后一集,那种借由悲剧所带来的感伤,可谓是Key社早期泣系的拿手绝活。可惜的是,即便是这样,它无论是铺垫、叙事、镜头切换、乃至于演出,其实都做得一般、甚至是拉胯,所以就算我自己依旧能被感动(我就是吃这套),但不可否认它确实被呈现得相当怪异、别扭。
ps3: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这篇观后感专栏,也希望大家能够三连支持并关注up主哦!对于动画或者专栏有任何想要讨论的,也欢迎到留言区告诉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