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内部课》阅读心得(二)
接着昨天的说。
昨天写到简单这里,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死胡同,什么叫简单,如何简单说不清楚。
说到底就是把你之前那点学来的“高级感”给去掉。

进入傻瓜模式,把自己之前的知识全部清零,这是个技能。自认为我在这方面好像还不错。。。

这个技能的要点就是忘记什么逻辑推理,目的是通过最直观的感性认知直接将自己代入到对最产品一无所知的用户视角里。
忘记在哪里看的,鹅厂的产品基本不太看产品的各项运营数据,不是说数据不重要,而是数据容易误导我们,误导我们一般分成两种情况:
容易让我们变得短视
如果数据分析的方法是错的,那么就完全跑偏了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是讲量化弊端的,现在看起来写得不好,主要是反驳的例子举的太无力,原因还是踩过的坑少。
但我在时间管理上踩过的坑太多,所以量化起时间来就很小心,知道进度不能安排太满,要考虑自己的认知资源消耗情况,该顺着自己的心情来就顺着心情来,过分追求效率往往欲速而不达。
但说“欲速则不达”很容易,如果把这其中的原因传达出去就很难。
没有人会懂加班到12点,顶着当晚特别大的风,打不到车,不仅背着自己的电脑,还要帮人力拿一堆第二天团建需要的孔明灯,结果骑自行车时那个装孔明灯袋子的提绳还断了。。。。(人力因为我不愿帮她拿东西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对我极其不满,觉得我缺乏团队精神,别人还把这话说给我听,说我只顾自己,我当时说她不懂我觉得没有什么,因为她很少加班到12点,也从来没有五六点到过公司,不理解别人的工作强度,不清楚别人工作时要处理多少细节,要跟多少人沟通,要记多少事情,她自然就觉得拿孔明灯是一件很小的事,自然就觉得我不愿意就很有问题,当然那会儿我的时间管理的确有问题)
回家洗漱完都1点了,第二天6点起来,化妆、收拾团建需要穿的衣服和用品、做早餐、洗碗,在7点半时打上车,计划40分钟到北京西,唯独漏考虑早高峰的堵车情况。
没人会懂从7:30到8:35这之间我看着时间一点点流逝时内心的绝望,当时不管采取哪种交通方式,都赶不上高铁。8:38冲到高铁检票口时,工作人员说你迟来了三分钟,火车站规定不能检票,改签去吧。
搁别人可能就不去了,但当时我就是硬着头皮要追上大部队:改签,换乘高铁,到一个不熟悉的鸟不拉屎的高铁站跟黑车司机讨价还价,最后在下午三四点时跟大家汇合。
这么做就是为了让自己记住,我在时间管理上不放弃一分一秒的后果,我要让自己清清楚楚地记得那一天,牢牢记住,永远不会忘。这样就永远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现在想想突然觉得那时自己很傻,当时在更新酒店产品的码框,老板因为我做事方法不对加上对我的误解整天板着脸,我也委屈巴巴地,累死累活,开发不配合,营销那端也各种蜜汁操作,结果也做不出东西。当时自己就是个异类)
(其实,我有时就考虑说不然就不走了,老老实实在这儿干吧。但又觉得,有很多事,只要往前推进一步,就发现阻力重重,因为其他人跟我关心的东西根本不一样,我也没东西激励别人像我对待这个产品一样充满热情,这个团队虽然看起来是要组起来了,但其他人有自己的打算,我是挺悲观的,不知道是社会就这样,还是我们公司就这样)
说回到产品设计上,数据容易让我们短视他也举了例子,就是QQ邮箱漂流瓶的设计。
这个我还真有印象,记得QQ邮箱的漂流瓶有各种不一样的瓶子。
他们当时是每周都会更新瓶子的种类,看起来活跃用户很不错,但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不停地刺激用户,将来要是刺激停了,用户的活跃度就会下去,并不是长久之计。
关键要把底层的规则梳理清楚,让用户的活跃变成一个自然的数据,而不是刺激上来的数据。

第二种情况是数据分析方法的错误造成的定位偏差。张小龙举的例子是飞机失事原因的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得出的结论是机翼上的弹孔最多,所以需要加固,而实际上被击中机头的直接掉下去了。。。。。哈哈哈哈哈,容我不厚道的笑一下

不过,我觉得吧,看数据虽然有看数据的弊端,不全看就行了,还是得看
光靠感性认知,这事容易玄学。我们可以通过拿数据跟感性认知对照,找出数据衡量的差异点,逐步丰富数据指标。
记得《Psycho pass》里面,能够将人类心理状态和性格倾向全部数据化的西比拉系统,也是通过将异常人群纳入到系统的大脑中来提高系统精度的。
但如果我们放弃看数据,就错过了用算法代替人力的方法。
有些手段虽然操作起来有弊端,不依赖就好,还是得用,通过“用”逐步优化,让它更“好用”。
好,说完如何简单之不要依赖数据和逻辑推理,接下来我们说如何简单之产品设计。
这个我在做当前这个产品时深有体会,产品设计的分歧主要在我和我领导之间。
我老板有个特点是他只管大方向,大方向定死小细节他不管,可以让我自由发挥,而且如果在一些大方向的确定上我俩有分歧,他会问我原因,90%的情况下他都会根据我说的理由调整。
我的特点是一些功能不喜欢推演或者做得太完善,一般就做功能不上产品用不了的功能,不爱想太多补充功能,底线是功能上了不翻车,看下用户的反应,爱这么整有两方面考虑:
一方面是我推演的能力比较差_(:з」∠)_
另一方面是感觉设计起来都复杂,那开发们干起来肯定苦得嗷嗷叫,最后到测试那个环节也很麻烦,不如大家都简单点。。。
而且也不确定这功能更新上到底用不用得上,所以还是先上一下看看。
但需求到我领导那儿,就经常容易被建议完善某些细节,看起来他就提了一点,结果加上那个点之后一下子情况就复杂了,开发问我要是出现XX情况咋整,我就死机了_(:з」∠)_
最后决定还是不做了吧,你觉得复杂我也觉得复杂,运营觉得复杂,那客户更觉得复杂了_(:з」∠)_
这个张小龙也提了,核心规则要简单,这样能让用户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一上来就把功能做完善,其实就是把用户的行为路径做死了,这样产品的发展就只能在产品经理的已有认知里,不可能看到用户的一些创新型行为,自然产品设计就会很狭隘。


我总结的我领导喜欢让产品设计完善的思路其实跟他做大客户项目的思路有关,他做惯了,喜欢事无巨细的考虑,不过后面我提的多,他逐渐也就不在细节功能上要求我了。
一些比较聪明的男生追妹纸其实也经常是这种思路,他们喜欢把场景想好,给一个刺激,然后让女生按照他们预期的行为做。我跟弟弟聊过,他说能满足他的控制感_(:з」∠)_
但其实这种方式对两人的关系伤害很大,因为人性的复杂和我们当前认知的局限性决定了这种控制只是短暂的,要么将来女生发现之后对你怀恨在心,要么男生这种做法完全忽略了女生行为可能带来的良性效果,他一直这么控制下去就看不到一些比较好的意外的方面,容易因为个人的认知问题把两人关系带入死胡同。
但控制给人安全感,路径依赖惯了改起来还是很困难的,不改的话只能等将来遇见大事自己清醒过来了。
其实我老板管理员工也有点这方面的倾向,我个人认为我之前就是被控制得太死了,他一方面觉得我没啥主观能动性,可能对我也是蛮失望的,另一方面又讨厌我总干一些超出他预期的蠢事,不好控制。
其实把一些必要的信息透露给我以后,不要总想着引导我按照他的思路思考,我自己也会通过自己更擅长的方式思考和发现问题,这样反而我们更容易找到一个共赢的做事模式。
好啦,今天就到这里,剩下的慢慢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