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的重要性与“谱”
作品是否符合其对应的格律,是评判其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但不是说不合律,就可以“因而某作品并不合格,从而确定其没有价值”。所说的某作品不合格,指的是作品内容,与所用文体的不融洽、相冲突。譬如某作品于某处,本应当必须用一平声字,但某作者写作时,在此处用了仄声字,那么此时就出现了格律不正确的现象,从整体上说,则此作品在格律上是“不合格”的。可是我们究其根源,问题在于作者没有按照其选择的文体的要求来做,也就是作者本人的创作内容与其选定的创作体裁起了冲突,当然仅就一个或几个(数量多就是大问题了)字律来说,属于小问题,但是还并不能小到忽略不计的地步。
也就是说,全诗有一个、两个字不合格律,应当属于有所瑕疵,但不影响大局的情况。同时它作为一首诗(词)来说,与格律不合,便不能称之为正经的诗(词)作,不能冠以“古典诗词作品”的名号,且要写明格律不完全或者本身能使人基本上都能看出“不是正宗的、正经的”也可以免了。一是因为要规范创作领域,各自有各自对应的群体,而且在文学性等价值上来说,真正的古典诗词是比半入门的、没格律没韵、生搬硬套强凑的要高一两层的;同时后三者也比“纯娱乐作品”要高。二呢,也是要使初学者不要被误导。
实际上关于如何符合格律的问题,也不难。之所以会有格律的产生,本质上就是古人对于更优美、更高雅的文学和音乐的追求。格律这种要求,本质上就是对诗歌作品的文学性和韵律性,对歌词作品的格调性和精致性的要求。也就是真正诗词本身有较高的要求,这才对应了其在文字界当中较高的地位。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只是会游戏一点儿文字从而瞎凑一些作品出来的人,不单写不出合格的作品来,对他们来说,学习的难度也是极高的。而实际上,尽管上述内容揭示的内涵足够高难,但是就整个格律学来说,并没有什么“门槛”,更没有“天才”一说。研究到了,自能“下笔千言”。
同时,关于格律、用韵本身,只是看似难,如果能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格律要求,外在的难度自然会大大降低。同时,直观地审视诗词的用韵需求,也是辅助写作的良计之一。系统的研究格律和音韵的来历、使用、发展的学问,称之为“格律学”,在“使用”方面,从古至今已有诸多成果,能够将一首词的格律及用韵要求直观展示出来的图表,我们称之为“词谱”。
词谱,顾名思义,即写词所用的“谱”,它以简明直观的方式将各位置的格律要求按此词的作品形式展现出来,可以使用汉字,也可以使用专门的代替符号,就好像乐谱一样。以《望江南》为例: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仄平平。
平可用符号“○”空心圈表示,仄用符号“●”实心圈表示,中用符号“⨀”圈内加点表示。同时词谱可额外选择标注韵脚,文字方式为在韵脚所在字的后方加一个括号注明韵,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符号方式为将韵脚所在字由原本的圈改为三角,即平字需押韵写作”△“,仄字需押韵写作”▲“,中字需押韵写作”◬“。
以《望江南》为例:
○⦿●,⦿●●○○。
⦿●⦿○○●●,⦿○⦿●●○○。
⦿●●○○。
(符号表示实际上没什么用,因而也没有广泛的支持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