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设计师,你是否真的了解贝聿铭?
2019年5月16日,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一位大师——贝聿铭先生,与世长辞。
朋友圈、微博、QQ空间里纷纷点起蜡烛,以缅怀这位留下了无数佳作的大师。

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一个月,最初的难以接受、难过都已经被冲淡。最近和几位年纪稍长的前辈聊天,听他们毫不留情地吐槽:现在的小娃娃们,以为转个怀念的文章就能表明自己的设计师身份了,点个蜡烛就是紧跟潮流,实际老人家究竟伟大之处在哪里、自己能从中学到什么,这些根本不去思考不去深究,你点一百一千根蜡烛又有什么用!

话糙理不糙。一下子触动了我的神经。
是啊,自从有了各种社交媒体以来,不管出现了多大的新闻,比如乔布斯、扎哈去世,也是满屏蜡烛+一片哀悼之词。现在贝老去世,同样的场景再现。表达尊敬是最基本的素养,可是认真分析、学习这些大师们留下的作品,想想自己如何能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往更高的高度去努力,才是我们年轻一代设计师应该做的事。
1
在欣赏那些美轮美奂的作品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贝聿铭”这个人。
时间回到1917年4月26日,苏州,贝氏家族。
彼时,贝聿铭的曾祖父贝慕庭,已经凭借草药生意,让贝家成为苏州四富之一;贝聿铭的祖父贝理泰,是中国最早一批金融家;叔祖父贝润生,著名的颜料大王、房地产大亨、狮子林的主人;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担任过中央银行总裁、亦是中国外汇制度的创始人。

贝聿铭就降生在一个这样的家庭里。
发现了吗?贝家这些拥有如此耀眼履历的人,他们从事的行业都不尽相同,从草药起家,到涉足金融、颜料、房地产、建筑,以及再之后,贝聿铭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又分别在建筑、规划、法律领域有自己的事业,贝家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奋斗和目标。
据说贝家家规是:男丁必须做事,不许出现提笼遛鸟的公子哥。
又据说贝家的教育理念是:男女都必须上学求知。在那个年代能做到男女在受教育这件事上一视同仁,非常了不起,这也直接影响了贝家的男丁,娶的妻子也多是知书达理的。

贝聿铭和夫人卢爱玲
家族富不富,教育先行。家规让每一位贝氏族人认清父辈的优秀是他们的,自己奋斗的才是自己的。所以,贝氏家族不仅仅是富16代,更是从小就在塑造每个人去争做最优秀的自己。
贝聿铭及夫人和女儿、三个儿子
在这样的家庭和环境里成长的贝聿铭,必然拥有一颗坚韧、骄傲而不自傲的心;正是因为这样高的起点,更是培养了贝聿铭的见识与高情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贝老的照片,几乎都是笑眯眯的,不管谁看了都心生亲切好感。
面由心生,虽然我们没有真正见过老人家,但从他的笑脸里可以感受到他也一定是位风趣、慈祥、不端架子的老先生。对比一下同时期的美国建筑师路易斯康,他所留下的照片都是板着脸、不苟言笑的,给传闻中他暴躁、严格、偏执的性格增加了可信度。

接下来,让我们真正从一位设计师的角度来解读贝聿铭先生,让我们来学习从他的身上、作品上能学到什么。
2
若说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贝老的成名作,相信没有人会反对。

最初,由贝聿铭设计东馆的消息传出后,美国国内舆论一片哗然。
在贝老之前,美国建筑界还没有中国建筑师的身影,更何况是要在美国国家美术馆的老馆旁边修建新馆这样的大动作,竟然交给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华人建筑设计师?从现如今我们能找到的资料中可以窥见当时的庞大反对声潮的小小一角,很难想象实际的情况有多严重,贝聿铭以及力撑他的甲方(当时的美国总统)身上顶着多大的压力。
到今天,那样的舆论已经永远留在了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在建筑落成后,接踵而来的赞扬、奖项、荣誉。
“这座建筑物不仅是美国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
如今这座已经成为游客心中华盛顿市网红打卡点的建筑,它的诞生之初,却是来自一张飞机上的餐巾纸:

薄薄的纸张,简单勾勒的铅笔线条,贝老最初的设计灵感就这么出现了。
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什么?
我曾经工作过的一家公司,在我入职第一天,我发现整个公司三十多号设计师,没有一个在用拷贝纸。他们做设计是在打印出来的cad地块图上直接画,推敲的过程几乎可以说是没有。
我当时就震惊了。
现在的年轻人,对草图的态度已经敷衍至此了吗?
再往深一点说,大家身边有几个同学天天在玩命学软件,又有几个同学能静下心来认真学手绘?
有多少人能重视手绘草图,对我们的方案创造过程的作用?
有多少人买了高级的拷贝纸、绘图笔,结果几年下来一个像样的设计都没做出来过?
不止是贝老,是无数优秀的前辈们,身体力行地告诉着后人: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和积累,灵感到了,任何的媒介都可以成为其表达的介质,即使只是一支铅笔、一张餐巾纸。
学会善用草图、学会用手绘表达设计灵感,这是每位设计师成长的第一步。
时间车轮再继续往后走着。
东馆的大获成功,引起了当时法国总统密特朗的注意。因为欣赏贝老的才华,更因为欣赏贝老这个人,密特朗总统邀请贝老到巴黎,进行卢浮宫改造设计。

这时的贝聿铭已经在美国建筑界站稳了脚跟,可是在巴黎,当初在华盛顿的一幕再一次上演,甚至更加激烈。到了怎样的程度呢:法国的媒体骂了整整两年多,政客们明里暗里地攻击,甚至据说贝老当时走在巴黎街头,会有女人冲他吐口水——真是舆论的反对不够,还动用了群众的力量。
后来,眼见着密特朗总统坚定地支持贝聿铭,他们开始举行大大小小的抗议活动。
“怎么可以让一个华人来修复法国最著名的建筑!贝聿铭会毁了巴黎!”
当时整个巴黎都在这样的一种疯狂的暴走中。
贝老的反应呢?他说:“幸亏我不懂法语,刚好落得两耳清净。”
在最难熬的时候,他留下这样一句话:“批评是需要历史的,需要时间,要过几十年再看。今天做了,明天就说不好,这个评价我觉得没有价值。“

两年多的时间一晃而过。
当贝老将1:1的金字塔模型摆在了卢浮宫门前,受邀前往参观投票的6万巴黎人,暗戳戳地在心里赞一句:真香!
玻璃材质给卢浮宫博物馆内部引入了大量光线,点亮了整座博物馆。
等到玻璃金字塔落成的那天,有人看到了贝老,评价说:“贝聿铭的脸亮得像金字塔。”
曾在之前反对、批评贝聿铭最“凶残”最毒舌的《费加罗报》,主动在自己家的头条打脸自己:“金字塔真的很美。”

到如今,距离玻璃金字塔落成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年。我们看到无数经典影师、摄影作品取景于这里,每一个到过这里的人都啧啧称奇。也许有的人没有听说过贝聿铭这个名字,但他一定认识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说回咱们年轻设计师。有时候我和学员们交流,听他们诉苦说自己在单位被前辈管束压制,不给自己机会,总给自己最最基础的工作,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被人看到、认可,诸如此类。
对此我只能说一句:年轻人,切忌浮躁。
我们年轻设计师总是很着急去证明自己,很着急自己付出了就要立刻得到回报,如果遇到一点点挫折比如被人质疑,就很容易放弃退缩。
贝聿铭曾对自己的儿子说:“做建筑是非常寂寞的,不到四五十岁很难有所成就。”
所以,各位年轻的设计师们,如果你们有着高远的理想,请一定静下心来打磨自己。时间会给努力付出的人最好的回答。
贝聿铭先生年少时期飘洋过海到哈佛大学进行深造,后来因为时局原因选择留在美国,成为美籍华人。不知道为什么时至今日,他的美籍身份会成为一小部分人攻击他的原因。作为一个设计者,我觉得不看一个人的实际行为、不看一个人做出的贡献,而肤浅地去评价他的身份、国籍,非常愚蠢。这和当初因为贝聿铭先生是华人而反对他主持卢浮宫改造的人,有什么区别?
一个人的智慧、创意、才华,都是无国界的,谁都关不住。

3
贝老在中国苏州长大,受到的东方文化熏陶、他内心的中式情怀,从他的作品里也能体会得到。
位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的美秀美术馆,就是体现贝老内心东方情节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张图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美秀美术馆的展馆入口。
美秀美术馆有很多让人称奇之处,比如整个建筑群有80%是位于地下的,比如上图的天窗有着错综复杂的多角度多面组合,再比如这座美术馆远离尘世喧嚣,修建在信乐群山自然保护区里,等等等等。大家都能在这里找到心头好,真真是一流的作品。
作为景观设计师,我觉得,最精彩的一幕当属这个长长的隧道部分。

精彩在哪儿呢?
我们看看这张照片:

道路的尽头是一方小小的视野,樱花绵延盛开,粉色被光反射在隧道墙壁上,虽然我们还没有将这条路走完,但我们已经可以想象到踏出洞口的瞬间迎接我们的会是怎样盛大的景象。太美了,美得让人不由自主想到了桃花源。
而事实上,早在贝老第一次置身于信乐群山之中,他便被景色感动:“这不是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桃花乡如出一辙吗?”
美丽的景色自己会说话,它将自己的故事告诉了贝老,于是贝老用现代的语言,和当地的景色、生态相结合,打造出了现代的桃花源,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瞻。中国文化的内敛、神秘,却又不乏惊喜,在这山林间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很早就知道,规划、建筑、景观相互关联又相互制衡,在设计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单单只考虑其中一项。然而实际工作中,有多少建筑师会考虑到景观,又有多少景观师会主动去了解建筑的知识呢?
作为建筑界老前辈的贝聿铭先生,非常生动地给所有设计师们上了一课:好的设计一定是一体化的,好的设计师一定是具备一体化的意识的。

我们常常在看到喜欢的小细节、喜欢的元素、喜欢的场景时会进行借鉴,将这些自己喜欢的部分运用到自己的作品里去。而事实上,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前辈们的思维:为什么优秀的作品看上去如此赏心悦目,建筑和景观紧紧相连,风格和元素如此统一又和谐?
多想一想这个层面的内容,会比只是简单堆砌大师作品中的元素来得更加深刻。
4
贝老退休前的得意之作、被他宠溺地称为“我的小女儿”的苏州博物馆,到今天,排队参观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很骄傲地表示,我们去过苏博好多次,每去一次,从中看到的、找到的、感受到的惊喜就越深一分。

看贝老在各个国家地区的作品,很感慨的一点是他在那么多个风土人情、文化习俗都不同的地方,做出了当地人乃至全世界都喜爱的作品,更难得的是他在作品中都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让我们一看到就知道:这是贝老先生的设计风格,这是他的作品。
上面这张苏博的入口形象立面,这些被简化的几何线条、体块,以及使用的材料和色彩,氤氲着贝老生长于江南水乡的情意,也透露给我们这样的感受:这很苏州,这很贝聿铭。

标志性的抽象结构线条,出现在各个出入口处

建筑构架形式的内外统一
如果说美秀美术馆离我们大多数同学还比较遥远,那么苏博,是我们触手可及的美丽。在这里,处处可见建筑和景观的融合,也处处可见贝老对景观的用心。
不仅仅在图纸上将中国山水画的感觉完美呈现,更是在苏博的建造过程中,不管是假山、置石、砖瓦,甚至院里的每一棵树,他都亲自过问。据说,因为工匠栽种竹子太过整齐无法表达他想要的自然错落的效果,而亲自监督着重新进行。
如果以上还不能让大家体会到贝老不仅在建筑上有着高深的造诣,更是一位造园高手的话,我们再来看看大家身为景观设计师,往往在苏博参观时大概率会忽略的一个问题。
景观类专业的同学在大学学习时,都逃不掉中国古典园林史这门课。相信大家还能记得,园林的主要造景方法有七:框景、障景、抑景、对景、借景、夹景、题景。
在苏博,每一扇六角窗,都是一处框景,都是一幅画。
下次同学们去苏博,可以带着这些内容,重新感受一下。
建筑物的强人为痕迹,以及园景的超自然构造,融合得如此美妙。仔细观察建筑和建筑的联系,建筑和庭院的关系,室内和室外的关联,以及材料、光的相互作用…你会顿悟,为什么说建筑是艺术,为什么建筑和景观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与其说贝聿铭是建筑大师,私以为,“景观建筑大师”更贴切。
6
聊了这么多贝聿铭先生的故事和作品,大家有没有从中收获到什么呢?
102岁的人生,跨越了一战、二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香港澳门回归、911……这些我们熟悉的,还有那么多我们不熟悉的大事件。贝聿铭先生的人生阅历之丰富,脑海中的知识储备之丰厚,我们难以想象。作为后辈设计者,我们能做的,是不断从前辈们的故事中去发现其作品背后的努力和精神,去探究他们的伟大之处,去学习他们的思维,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在设计这条路上,以前辈们作为目标,努力去攀登、去超越。
这才是我们为每一位敬爱的大师,点燃蜡烛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