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以宫崎骏动画电影《风之谷》及《天空之城》为题材的构造分析

2023-08-25 00:26 作者:D&Sora  | 我要投稿

引用:大喜多 紀明.宮崎駿のアニメーション映画『風の谷のナウシカ』および『天空の城ラピュタ』を題材としての構造分析.北海道言語文化研究.2015, (13) , p.103-122.

URL  http://hdl.handle.net/10258/3815

 

以宫崎骏动画电影《风之谷》

及《天空之城》为题材的构造分析

 

大喜多 纪明

 

摘要:本文以宫崎骏的长篇动画电影《风之谷》及《天空之城》为题材进行构造分析。并且本文中构造分析采用了里返模型(Mihai•Pop所展示的模型)的方法。本文分析结果得到了本文列举的两部作品可以解释为是由可以适用里返模型构造构成的见解。笔者认为,这是讨论宫崎动画作品在结构上共通性的有用见解。

 

关键词:宫崎骏,长篇动画电影,构造分析,Mihai•Pop

 

Structure Analysis of Nausicaa of the Valley of the Wind andLaputa, the Castle of the Skyas Animation Movie of Hayao Miyazaki

 

Noriaki OHGITA

 

1. 前言

本文以宫崎骏长篇动画电影《风之谷》以及《天空之城》为文本(Text)进行修辞构造相关的分析。该二作品[1]是由宫崎全部担任原作・剧本・导演的作品。

宫崎长篇动画电影的评价很高。例如、日置描绘宫崎“名字享誉世界,知名度可能比任何代表现代日本的艺术家都高”(日置2009:195-244)。此外、角认为“以宫崎骏为中心吉卜力工作室电影不仅是国民性电影,现在在国际上也是代表日本的动画作品之一”(角2013:69-82)。正如这些评论所述,可以说现在 “宫崎动画”[2]具有社会性和国际性的影响力[3]。

有关探讨“宫崎动画”受喜欢理由的研究,例如有於茂田等(2013)以大学生为对象进行关于宫崎所描绘的英雄・女主角像的问卷调查以及在与日本神话的关系中讨论的叶(2011)。笔者认为,在阐明“宫崎动画”为什么受欢迎时,验证“宫崎作品”在发现的表现上特征的共同点是一种方法。本文关注“宫崎动画”中、宫崎同时担任原作・剧本・导演的动画作品[4],将尤其是最早的二作品《风之谷》与《天空之城》作为题材进行研究。并且本文关注作品剧情所发现的构造,通过对其分析进行研究[5]。

从构造分析的视角处理二作品的先行研究有西原(2010)。西原运用列维·斯特劳斯的手法、指出二作品“遵循通过反复提示对立的motif(同时)使plus与minus总和为零的‘构造’”(西原2010:51-63)。此外,西原(2010)は、将二作品作为“自然的肯定与否定或者文明的否定与肯定的反复”[6]理解的基础上解释到,宫崎骏对这样对立motif的结论不是对立motif的“通过某一方的抹去解决矛盾”而是通过“调停”来“解决”。

在此基础上,西原的论文总结如下。

 

根据列维•斯特劳斯的说法,神话是只遵从其内在逻辑被创作。这种逻辑发挥“人类的心性中,不为人所知”(板桥,1991:120)的作用,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神话。说话和思考的都是人,但他们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会想到这样的神话。像这样在创作故事的时候不知不觉间所遵从的故事骨架,或者是从其他某处已存在(或者应该存在)的未知故事的转换模式才是神话逻辑,恐怕宫崎骏的作品是超越时空以该逻辑产生的。

这样想的话,或许可以将他的作品定位于无数神话网眼一端的现代神话。二给出这样的结论的,是把神话逻辑称为“构造”,对其发现和介绍做出贡献的列维•斯特劳斯。看来“结构主义”的保质期还未到期。倒不如说,在解释故事的基础上,还是在本文的写作中触及到的关于生活方式思考方面,都是需要学习东西很多的思想。

 

二作品所展现出的构造毫无疑问是根据宫崎的意图所构成的。但同时、西原(2010)解释为,基于从“无数神话”中看到的“神话逻辑”,而且这也是在“人类的心性”中无意识地创造出来的东西。

一方、本文使用罗马尼亚民俗学者Mihai•Pop(以下本文简称为“Pop”)引用发现构造的手法。Pop发现,罗马尼亚民间故事“作为士兵的少女”的构成中故事的前半与后半是对照的[7],并且发现前半与后半在对应要素是相反排列的构造[8](里返构造[9])。大林关于里返构造叙述如下(大林1979:1-9)。

 

简而言之,Pop方法可以说是统合构造分析中的syntagmatic观点和paradigmatic观点双方的尝试。也就是说,如第一图所示,在根据故事情节的展开进行分析这点上可以说是syntagmatic,另一方面,在纵向的column中,在分别将其他主题作为问题这一点上则可以说是paradigmatic。

 

也就是说,根据大林的说法,里返构造的特征之一是,不是只有“syntagmatic[10]”的观点,而是尝试与统辞性“paradigmatic[11]”点双方统合这点[12]。本文通过引用基于里返构造的模型[13]手法进行二作品的构造分析。期待引用里返模型手法的分析能在从统合了统辞性・系列性双方观点明确该二作品构造的基础上带来有用的信息。

本文第2节中进行里返构造的相关说明,第4节与第5节中展示二作品适用里返模型所得到的构造。在此基础上,第6节对第4节和第5节得到的构造进行比较,考察两者在构造上的不同点。然后第7节中,将引用里返模型得到的构造知识与西原(2010)引用列维•斯特劳斯的手法[14]得到的见解进行比较。

不过,大林(1979)认为,里返结构可以说是在异乡访问谭中发现的构造上的“共同约定”。但另一方面,验证该模型是否适用的事例数量较少,正如大林(1979)所提到的,里返模型的适用范围并不明确。这一点是关于里返模型的目前课题。此外,一般情况下,在引用这种构造分析模型时,会有主观见解介入的可能性。这一点,也是本文的方法论上的课题,在这里进行阐述。


[1] 本稿中提到的“二作品”特指《风之谷》与《天空之城》。

[2] 本稿将宫崎骏担任原作或剧本或导演的动画作品称为“宫崎动画”

[3] 例如宫崎骏的长篇动画电影《千与千寻》获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4] 一般认为,原作・剧本・导演全部由某个特定个人担任的作品与其他的作品相比,该特定的个人对作品的结构带来的影响更为显著。基于这种想法,本稿中关注的二作品中,宫崎担任了二作品的原作・剧本・导演,可以看出是宫崎(这个特定的个人)影响显著的作品。在本文的分析中,笔者判定以特定的个人影响大的作品为文本是令人满意的,因此选择了二作品作为文本。

[5] 本稿将分析故事情节所找到构造的手法称为构造分析。

[6] 西原(2010)的56页上写着“文明的否定反过来说就是自然的肯定”,西原(2010)认为“文明的否定”和“自然的肯定”实际上是相等的。同理西原认为“文明的肯定”和“自然的否定”也是同等的。

[7] 这里所说的“对照”,是指对应的两个要素通过相反或明显不同的关系形成对比的样子。与具有对称意义的“对称”不同。本文以大林(1979)所使用的称呼为准将“对照”关系称为“里返(「裏返し」)”。

[8] 本稿将“故事的前半和后半形成对照,并且前半和后半的对应要素倒置排列的结构”称为“里返结构”。

[9] 关于Pop所发现的里返构造将在本稿第2节说明。

[10] 为方便起见本稿将“syntagmatic”称为“统辞性”。

[11] 为方便起见本稿将“paradigmatic”称为“系列性”。

[12] 一般来说统辞性与系列性被理解为对立的概念。

[13] 本文将“基于里返构造的模型”称为“里返模型”。

[14] 与列维·斯特劳斯的构造分析相关联的书籍有例如『構造人類学』(みすず書房、1972 年出版)。


以宫崎骏动画电影《风之谷》及《天空之城》为题材的构造分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