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高瓴资本大举减持,股价半年暴跌43%,良品铺子路在何方?
上市满一年的“高端零食第一股”良品铺子,走到了十字路口。
3月23日,一则关于良品铺子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闻登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3月9日,某网友在良品铺子官方旗舰店网购了鸡肉肠。3月21日,在食用的过程中“开出一袋蛆”。
而对于这样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良品铺子客服的回复却极其敷衍,开始仅愿意赔偿不到50元,在几次反映之后才答应赔偿1000元,但是拒绝了这名网友公开道歉的要求,并且要求其删帖、不再二次投诉,态度十分恶劣。

食品安全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以“高端零食”作为卖点的良品铺子更是如此,本来其零食单品的售价就非常高,一旦爆发食品安全问题,无论是对品牌形象,亦或是产品销量,都将会是严重的打击。
而且,根据侃见财经观察发现,除了最近爆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之外,良品铺子最近也是问题不断,先是业绩大幅下滑,再是被重要股东高瓴资本大举减持,而其股价也是跌跌不休。
作为A股的“高端零食第一股”,良品铺子到底是怎么了?难道是这条高端零食的路走不下去了?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都是代工模式惹的祸?
作为一家零食厂商,食品安全对良品铺子的重要性无需多言。
不过,就是这样一家以高端零食为卖点的企业,却频频被爆出食品安全问题。
除了开头提到的“鸡肉肠事件”之外,媒体上,曝光良品铺子食品安全问题的文章并不少,例如在2020年,良品铺子就被爆出过购买的零食鸭翅变质、鸭舌产品中含有疑似毛发等异物、冰糖山楂中吃到了虫卵等多个问题,从平台“黑猫投诉”上可以看到,关于良品铺子的投诉量高达585次。

那么,为什么良品铺子的“品控”会做得这么差呢?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将产品制造环节外包的代工厂模式。
虽然是一家市值接近200亿的企业,但其实良品铺子并没有自己的零食制造工厂,而是将最重要的生产制造环节外包出去,采取轻运营的模式,降低成本压力。
这样的模式有其优点,例如可以节约成本,实现快速扩张,而良品铺子也确实是靠着这一模式实现了快速扩张,但这一模式有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食品的质量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毕竟不是所有环节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就导致良品铺子的产品制造无法实现全面的管控。
而最近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背后的源头就是代工厂模式。毫无疑问,代工厂模式已经成为了良品铺子的“阿喀琉斯之踵”。
业绩大降、股价暴跌,高瓴资本大举减持
除了食品安全问题之外,良品铺子最近还因为业绩大降、股价暴跌以及被高瓴资本大幅减持等问题频频登上热搜。
根据其2020年三季报数据显示,良品铺子三季报的净利润大幅下降,归属净利润同比下跌了16.15%,相比去年同期的增长83.81%差距非常大。
而在业绩的影响下,良品铺子的股价也是一路走低,截至3月23日,其股价仅为49.22元,相比于2020年8月的87.24元最高点大跌超过42%。

当然,除了业绩下降、股价大跌之外,不得不提的还有被高瓴资本大举减持了。
2月26日,在限售股解禁的第三天,良品铺子就发布了公告:持股11.67%的股东珠海高瓴天达股权投资管理中心及其一致行动人HH LPPZ(HK)Holdings Limited、宁波高瓴智远投资合伙企业,计划合计减持不超过2406万股公司股份,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6%。
按照良品铺子2月26日65.05元/股的收盘价来计算,此次高瓴资本若顶格减持,减持总额将高达15.65亿。
不难看出,在业绩大降之后,高瓴资本也不看好良品铺子未来的发展了。
良品铺子的出路在哪?
其实,除了良品铺子以外,近年来不少的网红零食品牌也有退潮迹象,最明显的就是三只松鼠了,从去年5月至今,其股价已经暴跌了60%。
虽然品牌不同,但是它们的商业模式都非常类似,都是通过代工厂模式实现快速扩展,重线上轻线下,也都是产品安全问题频现。它们都有过快速增长阶段,但在互联网红利见顶后,业绩增速开始放缓,代工厂模式弊端被放大。
所以不难看出,曾经让其快速扩张的代工厂模式,如今已经成了其发展的阻碍,如果良品铺子要找到新的出路,则必须从转变模式入手,抛弃原有的代工厂模式,自建工厂,把控好品质。
除此以外,提高技术壁垒、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目前各大休闲零食厂商都面临着同质化、门槛低等问题,虽然良品铺子说是高端零食,但除了价格贵一点以外,其实良品铺子和其他的零食厂商并无太大差别。

作为国内知名的休闲零食厂商,上市才刚满一年的良品铺子正处于十字路口,向左、向右,皆在良品铺子的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