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印反击战,苏联是否支持过中国?专家解析:一直在警告北京
注:本文系力波教授节目发言整理
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主要来回答这么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有个网友提出说中印朗久事件、空喀山口事件,是对印自卫反击作战前的预演,这两个事件发生后,美苏是什么态度?
这个问题我首先要更正一下,朗久事件和空喀山口事件,不是对印自卫反击作战前的预演,这两个事件是突发事件,朗久事件是1959年8月份,在东段的马及墩地区一个叫朗久村的地方发生的突发事件。空喀山口事件是1959年10月份在西段发生的一个突发事件,这两个突发事件都是因为印度军队越过了传统习惯线,进一步蚕食我们的领土的时候,与我边防巡逻分队遭遇,突然向我开枪而导致的事件。
这一偶发事件,说是自卫反击作战这么大一场战争的前奏和演练,其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这是一种误读,或者说是一种误解,这个必须要更正过来。
还有网友问,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美国和苏联当时的态度是什么呢?
总的一句话:美苏自始至终都在支持印度。只是在古巴导弹危机的时候,苏联有了一个临时的转变,当古巴导弹危机出现的时候,美苏两国对抗,相互都威胁要打核大战,这个时候苏联为了拉拢中国支持它一起对付美国,在这个时间段内改了口,才表面上或者说口头上支持了我们。但古巴导弹的危机一结束,它马上又翻脸,又转过去指责中国,支持印度。
这个态度具体的表现,我可以跟大家说一说。我们先说苏联,1959年9月9号,苏联不听中国的多次劝告和解释,发表了一份关于朗久事件的声明,这个声明公开暴露中苏之间的分歧。
我们都知道,1962年作战之前,至少有三年时间中苏关系就已经出现了裂痕。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我们曾经在中苏论战中展开了“九评”。空喀山口事件爆发以后,在1959年11月7号,赫鲁晓夫对印度的《新世纪周刊》的记者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对于像苏联这样的国家,几公里算得了什么?意思就是暗示我们要放弃自己对自己领土的诉求,边境几公里嘛,让给人家,大度一点。
1960年2月6日,苏联在给中方的口头通知中说:“印度这样一个在军事和经济方面远比中国软弱和落后的国家,真的会妄想对中国发动军事进攻进行侵略?那是完全不严肃的。”
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是指我们中国在欺骗苏联,相当于印度哪方面都不如我们,它怎么敢来进攻我们,怎么敢来侵略我们的土地?事实就是这样的,但我们怎么说苏联都不相信。
1960年6月22号,在布加勒斯特会议期间,赫鲁晓夫对中国代表团团长说道:“我懂得什么是战争,既然印度死了人,这说明是中国进攻了印度。国境线在哪里通过,对我们不是主要问题。”
你看,赫鲁晓夫就这么武断,苏联就这么武断,明明空喀山口事件和前面的郎久事件,都是印度军队侵入中国领土,进犯到我们这一方,我们的巡逻队发现以后让它退出,它不但不退出,还首先开枪打死打伤我们的边防军队,我们没有办法才被迫反击它,才把它赶了出去。但苏联就认定,弱的一方不可能主动攻击你强大的,就是你中国主动弄人家,所以最终死了一个印军,伤了一个印军。但我们也有负伤的,苏联怎么不吭气呢?
不仅如此,1959年4月到1962年9月,苏联援助了印度25.95亿卢布。1961年12月,勃涅日涅夫访问印度的时候说,印度是世界上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就苏联来说,中国人在喜马拉雅山区的侵略行动是完全不能理解的,而且苏联人一直不断地警告北京要抑制和对印度友好,并表示印度在发生危机的时期可以指望得到苏联的支援。
最可恨的是1962年5月,苏联还煽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六万边民外逃,策动了伊犁事件。苏联的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客观上配合了印度对华政策。
这是苏联它在中印边界上当时那场战争的态度,下面我们看看美国。
1959年12月,艾森豪尔访问了印度,重点讨论了印中关系问题,并许诺印度,万一同中国发生战争,可以指望美国援助印度,即使两国并没有订立军事同盟。
肯尼迪上台以后也说,支持印度完全符合我们美国的利益。1961年11月,尼赫鲁访问美国,肯尼迪对他说,美国在全球负起阻遏红色阵营的任务已越来越感到筋疲力尽,故希望印度能在东南地区负起更大甚至主要之责任,希望尼赫鲁助美一臂之力,并认为印度是在亚洲和非洲可能挡住红色阵营的关键,并告诉印度,如果印度的确预料到在明年夏天的边境武装冲突事件中,有可能要求外国援助的话,那么完全有理由早日提出要求。
如果接到要求的话,肯尼迪当局准备并且愿意根据优惠条件为印度提供抵御中国所需的军事装备从1959年的下半年到1961年年底,美国先后援助了印度41亿美元的军事装备以及其他物资。
这就是在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前美苏的态度。在这里面,美国可以说自始至终都一直支持着印度,而且我们在打响这场战争的时候,应尼赫鲁的要求,美国还派出了一个航空母舰编队从太平洋驶往孟加拉湾,不过就当它靠近孟加拉湾的时候,我们已经宣布停止战争并全部后撤军队,这样就使美国想插手中印边境这场战争的企图彻底泡汤,不得不灰溜溜地又返回了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