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的哆啦a梦,让我有点“方”


八零后的孩子,小时候如果看多了圣斗士的热血沸腾,又不是很喜欢花仙子或美少女战士的少女风,一定有一部创意与幽默并存,温情与贴近并重的动画片让你如痴如醉、这就是——机器猫。
没错,我就是个地道的“猫粉”,其实我并不敢说,自己是他的“死忠粉”但我总觉得,自己对他的那种“执念”很像这部动画本身,画面或故事不温不火,却一直能细水长流的存在在骨子里,就像一种感情,挥之不去。

记得小时候,上小学,机器猫的漫画才刚刚出版,一本五元,于是每几个月,我都会在我为数不多的零用钱里,积攒起这个数字,兴奋地跑去书摊买新上市的漫画,有时甚至帮爸妈做事,来多换点钱,一次买两本,拿到书的那个下午,总是星期五,于是下午的课也变得浮躁起来,心痒难耐的惦记着回家看崭新的漫画放学回家赶急似的写完作业,胡乱扒完几口饭,就趴在床上看起来,那时候很珍惜好容易买来的漫画,五元对我已经是“巨款”了,总是先包好书皮,再慢慢的一页页翻看,生怕折了书页,就这样,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我竟攒齐了一整套机器猫的短篇和长跑漫画,有天一个编辑同学告诉我,我这套书很珍贵,因为市面上买不到这个版本了,可是我却觉得,真正珍贵的,不是因为这样,而是这每一本都充满了我儿时的回忆和期待。长大后,我买了很多手办,也很贵,可再怎样,也真的比不上这最初的简单几本漫画在我心里的份量。


一直到现在,我还有收藏机器猫漫画的习惯,“猫爸爸”飞向未来了,于是短篇就成了终结版,我后来又收集了机器猫公司将当初老师未出版小故事集成册的一套漫画后,现在再想看到儿时那种精彩的故事,真的很难了,好在长篇还在出,于是我一直收集者,然而这两年却发现,机器猫“进化”了,我却有点“找不到北”了…
从长篇出到第二十四集开始,也就是“大雄的猫狗时空传”以后,电影开始先于漫画出刊,之后的漫画就让我越来越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了,后来查了一下,从“绿之巨人传”是F老师的学生画的(前面有几本我不知是不是他主笔)可能这样更加剧了心里因素,觉得漫画不是那么…“原汁原味”了。
怎么说呢,其实我知道,他的学生接手漫画,很多细节是从短片里找到线索,从而衍生出一个长篇冒险故事的,这样做是为了贴合老师的设计,也以这种情怀和故事吸引我们,(前面其实也有一点点情节就让我有所疑惑,但是从这集开始是深度感觉到不同)然而我却觉得,这样的动机却用力过猛了,翻一下24集后的内容,基本创新不多,都是以之前的故事作为祭奠,可机器猫之所以好看,有一部分就是因为F老师的脑洞太大,让我们觉得新奇啊,其实那之前的故事衍生新电影病没什么不好,但整片都在这样做,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就有点像“炒隔夜饭”的感觉了。

另外一个,就是之前每年机器猫长篇都会出一个新的故事,现在却出现了“大雄的恐龙2006”、“大雄奇幻大冒险”,感觉公司在偷懒,因为其实这两个故事就是再版的之前的第一集和第三季,但故事让我实在受不了,当然,我说的是漫画画的,我买的是黑白漫画,说实话,我觉得F老师的学生功力真的远远不如老师,对比之前的那版漫画,显然这两版人物不够丰满,故事讲的有点不那么流畅,很多原版很好的细节,被作者一笔带过,甚至删除,却加上几个新人物,但是设计又有点之前老师前面几篇的影子,如果不看名字剧情,真的很容易搞混,故事有点为“改编”而“改编”的水,反而让线索变得低龄了很多,甚至一些情节的删改和强行加入,让人物很标签化,人物即没自己的风格,也没那么饱满,看完很容易就忘了,我在看前20集时,看一遍的情节能记住很久,而且会反复看,现在看一遍、觉得简单又流水账,隔靴搔痒的感觉,也就不再去翻了。

另外我觉得,作者也许为了更有意义,加入了一些“教育性”知识,可说实话,机器猫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可以在无形中在情节上把作者的思考展示给大家,而不是一种强行的直白教育,比如有一集我一直记得,大雄家的坏习惯被机器猫的放大器放大,让我从此记住,绝对不会因为事情小,就不去管它,还有一集带上拟人眼镜、看到蒲公英妈妈让孩子离开自己去成长,让我对人生有了很多认识,机器猫离开的那集,我感到离别的那种悲伤真的很锥心(那时候才几岁),而归来的机器猫,让我明白其实谎言也有多面性(那时这两集分开在两本书里,等待出版的那段时间、真是很担心这个故事会完,有一集爸爸做时光机回去跟奶奶撒娇,让我小时候知道原来大人也会脆弱,有一集大雄养的台风为了大家的安全,与另一台风对抗,消失不见,让我伤心时好不忘查一下为什么会这样的知识,狮面人漫画那集让我对时间曲线的知识有了最初的兴趣,大雄的宠物树苗,让我知道环保的重要,还有一集,奶奶用不岛翁对大雄说的那番话,让我一直记得,我也有一个不倒翁、就是那时候买的,也一直放在桌上,想不通时就会看看这个,想到大雄,让我哭的稀里哗啦的是静子结婚前夜那篇,爸爸说“大雄也许并不出色,但他最可贵的是会为别人的不幸而伤心”让我明白该如何做人和看人,这些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是一种“润物细无声”,而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另外在画作上,我显然不是专家,但却感觉可能是受了电影的影响,漫画的分镜面积画的很大,这样书还是那么厚一本,但一页的信息量就变少了,感觉故事反而少了很多内容,看完有种“吃不饱”的感觉…

还有我想说的就是“拼凑”这个问题,前面我说作者以之前短片的故事作为线索衍生长篇电影,而且所使用基本都是以前的道具没有穿好心情,设计的新人物也都有之前几部人物的影子,感觉像是拼凑的,但最严重的是,你一本漫画把之前的画面直接拿来用,拿着几本漫画批凑成一个长篇,这就有点过分了吧?这真的不是缅怀情怀啊亲,这是仗着有版权在偷懒圈钱好吗?最严重表现在“大雄的奇迹之岛”前面开头依旧是之前短片的故事,不同的是直接粘贴复制了,然后后面大冒险的故事,看过黑白漫画的同学也许会发现,即像“太阳王传说”,又像“上链都市历险记”还像“猫狗时空传”,更像“宇宙漂流记”里面画的人物,动物、情节,故事走向,无一不是“抄袭”(虽然这个词不恰当,但我不想说“模仿”,因为“模仿”还有自己的原创)搞得我买书前在网上看了好一会才决定要买来收藏、因为那时候我都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看过了,太多“似曾相识”让我都产生“错觉”了。(之前“恐龙2006”和“梦幻冒险”我就没有买,因为感觉故事一对比,新版很差,又是之前故事的再版,就算了)这种感觉很不舒服,明明不是一个新故事,偏偏要凑到一起,硬说新长篇,让我没有了以前对新作品的期待点,看完一点新鲜感都没有,觉得除了商业模式还是商业模式。由于故事的水,和很多“强行改编”似乎要告诉你“我就是新的哦”所以连以前老师在漫画里所刻画的感情,和对一些事情的思考也都没有了,仅仅就是又编成了一个故事,今年机器猫还有电影,还可以赚钱哦…
最后我想说,自从电影版先出以后,黑白漫画越来越难买,日本我不知道,但在中国的出版社真的很少印了,有的都是电影版彩页印刷、但一点也不好看,像是电影截图,很苍白,再也没有黑白漫画的那之前感觉,我的黑白漫画只买到“大雄的宇宙英雄史”为止,就再没在市面上找到“南极大冒险”和“金银岛”的黑白中文版漫画(我知道日文出了,但买到也看不懂,更何况预定要等很久,日版也挺难买到)后来问书店,他们说出版社会考虑书买的人多不多再去考虑引进不引进,真的很无语…机器猫啊机器猫,如今离你的出生年月就差几年了,技术越来越发达,电影制作越来越精彩,漫画是彩映的,颜色,人物越来越好看,越来越有知识点,刊发得越来越快,配套周边越做越多越好看,活动也越来越丰富,故事里的关于最新的科技也越来越多,流行元素也紧跟步伐,可你的“进化”却让我有点“越来越方”…阅读量的减少,到底该怪谁呢?

有有同学让我看电影版,技术做的一如既往的好,可是全是电影技术的现在,真的已经找不到过去看手绘漫画的那种感觉了,看了一下就完了,收藏都找不到漫画,难道要收藏蓝光碟片吗?感觉怪怪的,另外我真的想吐槽,大概作者也是借鉴了之前出的特别篇机器猫和葫芦娃吧,金银岛一出上市了七个彩虹猫,一套手办要集齐七个一模一样,只有颜色不同的机器猫,这样真的不是圈钱吗?这样好吗?以前特别篇里,作者还知道不同的小机器猫造型不同,表情、性格不同,这个完全就是拷贝复制好吗?真的是孙大圣一根毛变一堆吗?醉了!


另外就是想说一点我的想法,之所以机器猫能让我们记住、是因为那种贴近生活的情节,大雄,强夫,胖虎,每个人的性格都有缺点和优点,这种比现在故事里那种抱着一个主题死磕,要么就一个劲讲友情,要么就一个劲讲好人怎样坏人怎样真实很多,仿佛他们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真实存在的朋友,太越近我们了,而近几年只有长篇了,让我感觉一下子把这种距离给拉远了,总感觉又是宇宙,又是南极,什么时候能再看到机器猫落地啊?,当然,长篇就是冒险系列,我只是在怀念最初短篇的精彩。
总之,现在的机器猫(我真的喜欢叫他没改之前的这名字,因为儿时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而哆啦a梦据说是日本人对“dream”的日本英语发音,然后这日本英语发音又被音译成现在这样,就一直叫了,包括小时候那版动画片里叫的“阿蒙”也据说是根据这个音译的)已经让我觉得没有了小时候那种深深的感情,更多像是在完成一个商业任务(这也是有的刻薄、因为我知道很多人还是很期待每年的电影)其实我也很期待,但真的不希望是这样的故事、我还是喜欢之前那样的一个个丰满新奇的故事,包含着作者的感情,然后衍生出一个个电影,虽然我说了那么多“坏话”,但借用茶馆里的一句话概括就是“我爱它,我怕它完了,”是啊,我真的怕它“完了”,即便我知道这个形象是绝对不会完的,但我也会担心,我们对他的情怀会在不知道多少次的拼凑和炒冷饭,那些只有商业利益,缺乏感情的故事中完结,真的爱就不希望被无意义的消耗,希望作者也能早点看到这些“不足”走出“梦想”的瓶颈期,让我们的蓝胖子早点找回初心吧。
(这些只是我的吐槽和想法,有说的不好的我道歉,错了的我反省,请爱猫粉儿们别骂我太狠,因为我也真的是它的粉儿,而且想一直粉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