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晚明著名军事单位:郑成功铁人军

2022-03-07 21:08 作者:没有伏特加的Gopnik  | 我要投稿

1644年,清军入关,不久后南明小朝廷也一路南逃,并未能坚持多久,遑论收复中原。而在明末清初的背景下,当时明朝一方最为坚实的力量依靠就是始终忠于明的郑氏集团。郑成功为首的依托海外贸易的郑氏军事商贸集团,虽然并不占有太多土地,牢牢掌控于自己手中的只有厦门、金门和台湾三岛,但即便如此,凭借商业带来的支撑,一直在寻找机会,进行对清朝的反攻。其部队中最为传奇的军事单位除了来自葡萄牙一方的黑人雇佣火枪手之外,就是被称作“铁人军”的队伍。

铁人军(或写作‘銕人’)是一种精锐的重步兵部队,由郑成功于1658年组建。在17世纪中叶的亚洲,盔甲仍然十分重要,穿着重甲,敢于近身接战的肉搏部队往往是取胜的关键。当时清八旗军在当时的作战中核心单位就是穿着布面铁甲的重步兵,先锋精锐甚至身着数层重甲,不仅能够有效防御远程武器的射击,更是可以为随后的突破近身作战中提供可靠的保护和心理支持。炮火轰击消耗、之后重步兵依托楯车推进,正是通过这样的战术,八旗军往往能够彻底击溃明军的防御和战斗意志。

八旗军的甲胄,不仅有布面铁甲,亦有扎甲,锁子甲

郑成功的铁军组建也是受到了清军重步兵的直接启发——一支坚韧、敢于近身作战且全能的精锐部队是必须的。除此之外,郑氏集团高层在商贸中同日本的交往经历也促成了其概念的产生。铁人军的正式名称在当时是武卫镇虎卫镇,是直属于郑成功的中坚力量。铁人军的装备中最重要的就是其防护全面的盔甲:重达至少23千克的铁盔甲,除此之外还有铁面具,武器等。因此其成员只从最强壮的男性中招募:一个人必须能够背着三五百斤石锁在训练场上走三圈方能符合招募资格。入伍后,铁人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为了让士兵专门训练以承受如此重的重量,并在承受它的同时进行战斗,铁人军的士兵在训练时每只脚都附上了沙袋,并每天进行两次全速训练,隔一天进行一次评估,并且在训练中尤其强调射箭。

帝国时代3中的铁人军形象,手持长杆斩马刀,腰悬弓箭,身着铁片甲

《台湾外记》卷四记载:“二月,挑选各提督壮勇者为亲军,厦门港筑演武亭操演。各以五百觔石,力能举起遍游教场者五千人。画样与工官冯澄世,监造坚厚铁盔、铁铠及两臂、裙围、铁鞋等项,箭穿不入者。又制铁面,只露眼耳口鼻,妆画五彩如鬼形,手执斩马大刀。每人以二兵各执器械副之,专砍马脚,临阵有进无退,名曰铁人。"

铁人军作为一支全能型的精锐部队,其装备非常丰富,包括弓箭、 藤盾、团牌、滚被、长矛,还有一种特殊的云南斩马刀,甚至有记载显示有装备叫做“鋛”的日式长枪武器。

荷兰人笔下的铁人军

在战斗中,铁人军有着明确和严格的纪律与战术分组。通常以六人混编的方式作战,由两名藤盾兵、两名长枪兵、两名手持战马刀的铁人以及三名辅助搬运工组成(虽然他们也手持长矛,但不计入战斗人员)。每个小队可以进一步分成两个独立运作的三人组,通过这样的组合方式,使得铁人军的作战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与独立性。并且,每个铁人士兵都是可以使用弓箭的弓箭手(这一点和唐军很像),实战中他们通常以4:6的比例组织成弓箭手分队和近战分队。

从沉船中打捞上来的青铜鳞甲件。铁人军究竟穿的是鳞甲、铁片甲还是扎甲尚未有明确证据

铁人军以挥舞斩马刀(云南斩马刀)作为他们的首选武器而闻名。他们身披重甲,头戴铁盔,戴着涂有可怕面容的铁面罩,穿着铠甲,其铠甲包括完善的腋下盔甲、护臂和铁靴。由于铁人经常担任“海军陆战队”的职能,参加两栖突击和登船行动,为了方便行动,他们经常不穿下肢的腿部盔甲和鞋子。

铁人军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反攻清朝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在荷兰人和清军中都有着令人胆寒的名声,他们以纪律严明、凶猛无畏、甚至鲁莽而著称,并展示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战场壮举来支持这一声誉。在与清军作战并取得镇江大捷的战斗中,《明季南略·卷十一》中这么描述的:“兵驰骑突前,郑兵严阵当之,屹然不动;俱以团牌自蔽,望之如堵。大兵三却三进,郑阵如山;遥见背后黑烟冉冉而起,欲却马再冲,而郑兵疾走如飞,突至马前杀人。其兵三人一伍,一兵执团牌蔽两人、一兵斫马、一兵砍人;甚锐,一刀挥铁甲、军马为两段。盖铸刀时,用铁匠百人挨递打,成此一刀;故锐特甚。”“败走银山,追兵至,乃走山上。久之冲下,郑兵不动。俱铁甲胄、铁面头子,止露两足;用长刀砍骑,锐不可当。射中其足,则拔箭更战;大兵遂败。”(来源:冷兵器研究所公众号)

荷兰人描绘的围攻台湾过程中身穿厚重层状盔甲的铁人军士兵

在1660年清军围攻厦门岛的战斗中,铁人军亦充分表现了其具有海军陆战队的特性,清军发起的登陆抢滩作战被数次击退,铁人军在滩头配合郑成功水师,大败满清大军。此一役击杀了众多满军,而非绿营军,因此战斗含金量很高。除此之外,铁人军严格的纪律性使得其具有很强的战场韧性,能够经受得住骑兵的冲击,并使用长刀利用烟幕反冲。于很多情况下铁人军的腿脚可能不着甲,但即便脚部中箭,在记载中他们也会折下箭杆继续作战。

铁人军的数量在巅峰时期由一开始的5000人上升到了10000人,成为一支名副其实的郑氏集团核心重步兵单位,然而其转折点也是伴随着郑成功围攻南京的失败而开始的,此一役,由于后继乏力、缺乏支援、没有及时把握战机等缘故,郑成功未能乘镇江大捷的余威一举拿下南京,也彻底葬送了反攻清朝,重建大明的可能。铁人军在此役中损失不小,尤其来自汉绿营军的连枷部队对其造成了重大杀伤。

1661年4月,郑成功率领主力离开金门岛,向台湾岛进发,旨在取得更旷阔安稳的后方基地,并同清军进行持久对抗。因此,著名的同荷兰殖民者对抗并收复台湾的过程开始了。铁人军给给荷兰殖民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留下了相关日记文字和图绘,并成为我们今天了解这支传奇部队的重要途经。他们的记载中甚至包括类似这样的段落:“他(郑成功)的所有部队,除了他们的胳膊和脚,都被铁鳞甲覆盖。”荷兰驻台末任总督揆一,在书里是这么描写铁人军的:“敌人的士兵使用各种各样的武器。一些士兵背上挎着弓和箭;另外一些除了左臂一块盾牌外,右手一把利剑外什么都没有;而许多士兵双手都挥动着令人生畏的战剑,装在半人长的木棍上。每个士兵的上身都穿一件铁甲来护身,就像屋顶的瓦片环环相扣。他们的手臂和大腿是裸露的。”

“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队长,队长掌管队伍并促使他的队伍向前,迫使他们向敌人的队伍进逼。他们弯着头,把身体藏在盾牌里,以激烈和不屈的勇气,向对方进攻,像是家里还有一副多余的躯体似的。他们不断地向前进逼,尽管很多人被击毙,他们想都不想,仍然像疯狗一样向前冲,也不向四周看看有没有同伴跟上。”(来源:冷兵器研究所公众号)

即便如此,铁人军并不是一支完全鲁莽的军队,对荷兰人而言,他们有着良好的射击技巧和编队纪律,这得益于严格的训练。他们非常愿意在必要情况下接到命令时脱离战斗接触并潜入附近的掩体,以保护自己免受敌人的炮火攻击,或者利用附近友军火炮的火力支援,并灵活采用迂回包抄等战术。

即便留下了如此之多的辉煌战绩,并作为成功收复台湾的重要力量,但随着郑氏集团的形势日渐衰微,尤其是商贸和海军的失利,这支需要巨大开销维护的传奇铁甲重步兵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如今,我们依旧能够在帝国时代3这样的游戏中领略到铁人军这一独特且强力的单位,感受其“全能型”的作战威力。


晚明著名军事单位:郑成功铁人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