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空战为何不再刻意强调多机密集编队?

主要大国空军都有战机飞行表演队,各大飞行表演队的看家表演项目往往是多机密集编队。既采取双机、4机、6机甚至9机呈现某种菱形或者箭头形密集飞行,多机动作近乎一致,像一架飞机一样完成系列飞行动作,然后再突然在空中开花散开。多机密集队形的密集程度,一般是3米乘以3米,也就是各机之间间隔3米,然后各机之间有3米的层次差。个别特别大胆的飞行表演队,甚至会要求各表演机之间是1米乘以1米,也就是各机间距离1米,相互只有1米的层次差,这就是相当惊人了。因为1米乘以1米的差距,各机之间稍微有动作失误或者遇到乱流就会发生碰撞。飞行表演队这样的高要求,除了展现大胆和技术高超之外,还在于当时有战术价值。比如当年以色列空军跨越上千公里炸毁伊拉克反应堆,就是靠战机密集编队。多机伪装成一架747大型民航机骗过了沿途的地面雷达最终达到了目的。
如果多架战斗机摆成一个密集的大雁造型,地面的空管雷达上往往很容易看成单一的一架大型飞机。而当时战机让的雷达以平板缝隙雷达为主,对数十公里之外的密集编队的战机,也容易把2机密集编队甚至4机密集编队的战机看成一架。而且当时的雷达还容易发生重影的现象。因此对距离较远的密集多机编队,很难判断是多机编队还是单机出现的不稳定重影。利用这些现象,就容易用多机编队骗过对手。比如4机密集编队飞行。对手误认为是1架敌机来袭,此时出动2架本方战机去拦截。比如双方接近到50公里,密集编队的4架战机突然散开,那么只派2架应对的一发肯定要大吃一惊,立即落入被群殴的局面。但是这种密集编队的隐蔽战术,在隐身战机和机载相控阵雷达越来越普及的时代,却突然变得价值不大了。

原因就在于空战技术的进步,让这种过去行之有效的空战编队方法,在目前已经起不到奇袭的效果,反倒适得其反。首先对隐身机来说,在空中战场上自始至终都要减少被发现的概率。因此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几乎所有的隐身战斗机在实际行动中都是“独行侠”,隐身机编队飞行只在检阅和表演时存在。比如F22A即使双机编队,也要求2机之间至少间隔16公里。这样对手即使因为距离过近发现了第一架,也很难发现第二架。仍然会被突然偷袭。而隐身机如果双机和多机密集编队,只会增强雷达反射信号,增加被提前发现的概率,因此完全没必要密集编队。其次,隐身机也没必要和非隐身机密集编队。非隐身机很容易被预警机和对手战机的雷达提前发现。现在空空导弹的射程越来越远,如果对手先发制人,向这个密集编队发射远程空空导弹,那么导弹在飞向非隐身机的同时,还可能把距离极近的隐身机也锁定了。这等于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式的自找麻烦。

第三,如果一个机群全是非隐身机,也已经没有必要密集编队。因为现在双方战机都是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概率越来越高。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超强性能其中的2项,第一就是即使对手超密集编队也能在远距离提前分辨出来;第二则是可以引导空空导弹,同时打击五六个甚至七八个目标。密集编队战机再多,也没有空空导弹的数量多,对手照常可以同时引导大量的导弹分别攻击。密集编队的一方要摆脱锁定和攻击,必须快速散开,反倒丢失了首次接战的空中占位和能量优势。因此密集编队已经没有必要,成为一种落后的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