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不要这个解放军死”

红海行动这个电影好不好看?我想我的观影见闻可以说明很多问题,我到现在一共看了三场,每一场在石头中枪的时候都有人喊“哎呀”,每一场在敌人狙击手被打死的时候都有人叫好。
初一我为什么要看完了下午四点的场次还跑去看了个夜场?因为石头中枪的时候旁边的小孩哇的哭了,一边哭一边喊:“爸爸我不要这个解放军死。”
这实在太破坏我的观影体验了,刚酝酿的感情一下子就没了。
所以晚上补了个午夜场——其他场次没票了,没错,一票不剩,连第一排那种烂位置都坐满了。
今天又看了一场是因为我发现居然有识货的影城把捉妖记2的IMAX给下了,今天排了红海行动的IMAX,于是我跨越了大半个城市,跑去看IMAX版。其他影院IMAX厅都在放那个丑爆了的萝卜精。
我当年写湄公河行动的影评的时候说过,这电影大概是这个题材很长一段时间的标杆,没想到这个标杆这么快就被林超贤导演自己超越了。
这片说实话,我没什么可以写的,因为以前的影评我也说了,我不懂什么镜头语言什么场面调度,我是个写网文的,我的专长是情绪的引导和释放,是节奏的控制。所以我也从来不评论影片的镜头语言啊调度啊剪切啊,你让我从这些角度来评价红海行动,我只能说,场面火爆,很火爆,非常火爆,没了。
没办法嘛,专业不对口啊。
在我的专业领域内,还是有很多可以说的事情的。
从整体的节奏框架来说,红海行动并不完美。节奏这东西概括起来就是小高潮和低谷交替出现,大低谷大高潮在最后——然而红海行动把大高潮放在了中间。最后的抢夺黄饼剧情,让整个电影情节结构完整了,但是却破坏了节奏。
战狼2的节奏就很完美,影片最后的导弹覆盖,还有吴京和弗兰克的捉对厮杀,就是整个影片最大的高潮,而在这个大高潮到来之前,还有中国人被雇佣兵突突突的大低谷。
红海行动这方面其实是不如战狼2的,最后抢夺黄饼的战斗并没有比营救人质行动最后的狙击战、阁楼困守以及坦克大战更高能。
如果去掉最后抢黄饼这一场,整个电影的情绪引导和释放的节奏就非常完美了。
在最后的坦克大战之前刚好有通讯兵和石头牺牲这个大低谷,然后一番惨烈的坦克对轰,在我军坦克被击毁,队员也全都受伤的当儿,敌人还剩下最后一辆坦克,这时候敌人坦克砰的一下炸了,我军无人机呼啸着从天上掠过,这个瞬间观众的情绪其实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最后队员们和人质一起登上直升机,启程回家——彻底的情绪释放之后往往都需要这样一个充满了安全感的桥段,让观众整理心情。实际上红海行动现在的成片也有这么一个结尾桥段。
至于黄饼,可以这么设计,反派黑袍长老在接收黄饼的时候,突然感觉到了什么,抬起头了头,阳光仿佛圣光一般落在他身上,乘着阳光而来的是我们的巡航导弹。
然而我并不是导演,我说了不算。
不过,红海行动虽然节奏设置上出了点问题,它仍然是标杆级的电影,主要还是打戏真的太棒了。
怎么个棒法,这又超过我的专业范围了,我只能说出一些“全程无尿点”之类的没有什么意义的评论。
此外,我个人对这影片非常赞赏的一点就是,主旋律的弘扬方式,非常的先进,已经达到了好莱坞的水准。
一流的好莱坞主旋律大片往往同时也是一流的爆米花大片,而且几乎不会出现任何的口号和说教。
比如迈克尔贝的勇闯夺命岛,表面上看他黑了美国军方,还让一个曾经的英雄变成了“叛军”,然而实际上领导占领监狱行动的将军一直都是赤胆忠心,只是想为阵亡的手下讨回应该属于他们的待遇。
从经典的澡堂全灭开始,这片实际上就充满了美式主旋律片的味道,不管是总统在下令使用铝热弹攻击监狱的时候那段独白,还是FA18出击时机库里挂着的那个巨幅星条旗,都美利坚得一塌糊涂。
《红海行动》中,很多人觉得主旋律就是“我们是中国海军我们来接你们回家”,就是影片最后驱离“不明国籍”军舰,然而并不仅仅如此。
电影里有汽车炸弹的情节,恐怖分子挟持了孩子,逼迫孩子的父亲开炸弹汽车冲向目标。海特击毙了负责引爆炸弹的恐怖分子,救下了其中一名驾驶员,那面容苍老的大叔哀求中国特战队员:“救我的孩子,求求你们了。”
然而海特并没有进行救援,因为实在没有办法救。
任务结束后,救下那个汽车炸弹司机的爆破手跟队长说了这件事,然后说:“人救下来了,家却没有了。”
队长回答道:“他们这个国家都成这样了,我们能做的只是完成任务而已。”
张译说这段台词的时候,表情很凝重,语气也给人压抑的感觉,咋一看这是一句似乎在表达一种对战争的控诉,坐实了红海行动反战片的基调。
但如果你很熟悉反战片,你就会知道,真的反战片不会这么设计台词。
所有的反战片,都会淡化民族和国家的存在,因为现代战争大多数起因都和民族问题有关,发生在现代的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也是和民族有关,比如土耳其人对亚美尼亚人的种族清洗,纳粹对犹太人的种族清洗,非洲卢旺达大屠杀,都是两个民族的矛盾激化的产物。南京大屠杀不是,中日南京大屠杀之前没有什么民族仇恨,日本只是和其他列强一样的侵略者。虽然他们在旅顺屠杀过一次,但是很遗憾,那个时候中国民族意识还比较薄弱,加上资讯传播的限制,所以并没有形成对日本刻骨铭心的仇恨,你看后来孙大炮还妄想抱日本人大腿来革命呢。
南京大屠杀算是彻底确立了民族仇恨,所以南京大屠杀本身不是民族仇恨的结果,南京大屠杀的主要目的是瓦解中国人抵抗的决心,同时鼓舞日军已经受挫的士气——日本开战之初的宣传说要三个月灭亡中国,结果光淞沪就打了三个月,之前的宣传开始出现反作用。它通过一场屠杀,来告诉日本的军人,民众,“中国人是下等人,中国人只配被优秀的大和民族这样屠戮”,这就是它的目的。
但是这个大屠杀,并没有起到日本人预想中的效果,因为这个时候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已经觉醒,又本身处在救亡图存的整体氛围中,南京大屠杀反而激起了强烈的仇恨,直到现在这种仇恨都没有消弭。
所以民族矛盾和仇恨,是现代战争的导火索,而现代国家都是建立在民族主义的基础上的,民族主义是现代国家凝聚力的基础——除了中美和已经不在了的苏联。
美国是移民国家,它刚建立时候的基础和现在的基础不一样。北美十三州刚独立的时候,它主要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国家,或者说,就是一群和本国闹掰了的英国人,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他接受的移民也主要来自英语国家。
但是随着时间进入19世纪后半段,内战结束后美国的高速发展,开始有其他国家的移民来美国寻找兴旺发达的机会,美国梦也在这个时候逐渐成形。
法国著名科幻作家凡尔纳就是个美粉,他在他的名作《从地球到月球》里,写了这么一段:什么也难不倒美国人。我们常说法语里没有“难”字;很明显,那是我们查错了字典。在美国,一切都很容易,一切都很简单,至于说到机械学上的困难,它们还没有出现就被克服了。在巴比康的建议和它的实现之间,没有一个真正的美国人允许自己看到一点困难的影子。事情说过了,就是做到了。
看,这吹得猛不猛?
19世纪后半段跑到美国去的移民,或多或少都有点这种意思。所以美国的国家凝聚力的基础在这时候已经改变了,美国人对国家的认同不是基于民族,而是基于近似的价值观,和欧洲那一票民族国家完全不一样,比它们要先进一个档次。
苏联建立的基础,是意识形态,实际上也是一种统一的价值观。所以当苏联的价值观崩溃,它这个国家就整个没了。
中国和美苏又不一样,中国的国家凝聚力基础,来自秦汉以来的历史传承。中国讲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过去这话都是士大夫和读书人在说,劳苦百姓连大字都不识,没这个概念,但是我党执政之后干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消灭文盲,普及基础教育,于是大家都会念几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啊,位卑未敢忘忧国啊,等等等等。尤其是“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的下一句,几乎人人都会。原先只有士大夫、知识分子才会有的情怀,被普及到了普通人那里。这就是我们国家凝聚力的基础。
除了中美苏,其他国家大部分是民族国家,除了中美苏,凡是国家里有两个以上民族的,总要出点事。
因此,反战片一定会淡化民族和国家的存在感。
反战片是不会让角色说“他们的国家已经这样了”,这样说等于是把所有这些凄惨的状况,归咎于国家的崩坏,而不是战争。
这个台词设计,实际上是在提醒所有观影的中国人,你现在过得和平安逸,是因为你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
高明,非常高明。
我看很多人看完电影出来,都在感叹自己生活在和平的国家真是太好了,而这正是红海行动想要让你感叹的事情。
当然了,电影里也有很多反战色彩浓厚的细节,比如在车队伏击结束后,我方队员在地上捡起一根戴着婚戒的手指,把它接回原主的手上——那手也是断手,可能是这位可怜人唯一残存的肢体了,接回去之后,战士一捧土一捧土的把断手给埋了起来。
这个细节真的棒,断指上的婚戒能引发许多遐想,整个细节就是在把美好撕碎给你看。
我不认为红海行动是一部反战片,我之前也说过了,任何有展现武器的阳刚之美的片都不能被划做反战片,但是我承认,它的反战元素的浓厚程度,大概在我国电影中仅次于《紫日》。
另外,红海行动的煽情也做得很好。
过去我们的战争片,英雄牺牲的时候铺垫有点用力过猛,比如王成,比如董存瑞,这种用力过猛可能很适合那个年代,但现在的人看这些不太能哭出来了。
然而这一次的力道就很合适,两名牺牲的战士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石头的牺牲,前面说了,我看了三场,每场到这里都必然会有人喊“哎呀”。
比起战狼2里用一群中国工人被别人突突突来制造情绪低谷,红海行动这个“哎呀”要高级多了。战狼2的煽情点,二刷的时候就不太会流泪了,三刷毫无感觉。红海行动这个泪点,我知道它要来了,也扛不住,每次都得抬起3D眼镜抹一抹。
红海行动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点:这片特别女权,而且不是那种田园女权,是真女权。片子里女一女二都是巾帼英雄,又勇敢又能干,真正的巾帼不让须眉。
女记者夏楠女性味道比较足,更接近于一个女强人的形象,她差点被汽车炸弹杀死的时候,蹲在地上惊惧不已,但是仍然带着助手阿布追逐核材料的线索,这个设计我真的很喜欢,不是蛮勇,而是克服了恐惧继续前行。
女机枪手佟莉则完全是个女汉子形象,干的是和男兵一样的活儿,拿着机枪突突突,剧中有一段她带着救出的人质和一个帮助我军的当地小女孩被恐怖分子包围,队友暂时支援不到她;在打光了子弹后,她对人质说了句藏好,然后拔出了匕首准备肉搏。
我觉得这一幕真是帅极了,巾帼英雄啊。
微博上的田园女权之所以讨厌,是因为她们只谈权利,不谈义务。而这两位女性,承担了以往由男性承担的义务,可贵,可敬。
最后来说说这片的武器装备,除了我常去的军迷社区,其他地方也能看到很多人在讨论这片里的军事装备,我看到了好多“军事专家”在炮轰装备的问题,嗯,还有知乎的装兵党,看起来好专业啊。
然鹅,他们甚至连红海行动里最初级的错误都没有能指出。
举个例子,敌方狙击手刚登场的那一场狙击战,我方的观察手李懂在对方狙击手已经瞄准了自己的状况下,用一把只有全息瞄具的步枪压制了使用狙击镜的狙击手。
全息瞄具啊!
目测三百米以上的距离啊!
关键李懂其他时候枪上面都是有长镜的,就这个几个镜头用的方块全息啊!
这个错误要不要这么初级啊!
这都没看出来还好意思说自己是现役海特,阿西吧。
再举个例子,讨论片中坦克大战的时候,哇一帮人说得头头是道,然而每个人都T72 T72的喊,然鹅那是一辆T72BV。
T72BV和T72之间差了一个59好吗!瞄准系统更先进,装甲防护强了不止一星半点——T72是均质装甲,T72BV是复合装甲,厚度还增加了。发动机也换了,增加了整整220马力。
就这么说吧,T72BV正面迎敌,M60那105炮根本打不穿,反应装甲全掀没了也打不穿。那特么炮塔正面有435毫米厚的复合装甲啊,还没算炮盾,首上也超过200毫米,还有大得可怕的倾斜角度。
所以这段坦克战其实不合理,合理的战法是正面迎敌全速倒车,然后靠着先进火控打履带,一炮打停下一个,三炮过后再挨个开罐头。
M60一点办法都没有哒——任何型号的M60都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哒,除非上贫铀穿甲弹。
当然我自己也是个键盘军事家,没资格说别人就是了,只是我真的忍不住要吐槽啊。
总而言之,红海行动在我看来应该是春节档那么多部里面,最值得去电影院看的,不要说今后会有网络播放,这片不在电影院看乐趣少一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