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科普】中医基础理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潘毅主讲

2022-11-30 19:02 作者:脆皮年糕抹番茄  | 我要投稿

教材教辅: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医基础理论题库(教材配套的题库)、中医学大辞典(有更好)

一、绪论

 1.中医学定义与特点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建立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本质上是文化医学

易学难精,由中国文化基础来决定的,而且文言文转成白化文,会有信息的丢失。

2.基础理论板块

  •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知
  • 中医对于疾病的认知
  • 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3.学科属性

  •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性】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发展规律与本质的学科。我中医从来没说过是纯自然科学,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是不可行的

  • 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双重性】

基础学科是三个字“为什么”,寻找各种问题的为什么;应用科学是三个字“怎么办”。中医学,实际上是从临床实践而来,先有医学经验,然后再进行理论组合。道理道为本质与规律,理指的是具体的东西;自然科学讲具体的理,中医是以天道推人道,医道、医学、医术,中医是以道统学统术,现在叫中医学,是降维的感觉;事无具细都告诉你,不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那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所以重悟性难精。

  • 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东方传统文化的综合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条主线:佛 道 儒 其中道家和儒家是本土文化,且更直接。另外就是诸子百家或多或少渗了进来,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跟农业相关的。

  • 中医学士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科学、仁术和技艺的融合性】

纯自然科学讲严谨性多一点,医术即仁术,学医先做人;

——2022.11.24

4.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医药知识的积累,是否会按这个进程走,和文明的传承有关;
  • 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积累到黄帝内经时,已经很丰满了,古代的解刨已经达到瓶颈,能解释的问题已经解释了,想解决其他问题,只能另辟蹊径,思外推内;--整体观察法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黄帝内经由160多篇论文一样的组合起来的,所以年度跨度很大,战国到汉代,黄帝出名,所以叫黄帝内经,广告效益震惊的标题;其中灵书和素问,建立了中医框架、观念,后期医生大多是填补模块,说明中医学比较早熟;

难(第4声)经不难,易经不易;难经有很多补充内经的不足,可能难经也是托扁鹊的名而作;有可能是每一个时代的医学大家被尊称为扁鹊

张仲景,东汉末著名医学家,撰《伤寒杂病论》中医界最推崇他,医圣;病、证、症,以证为主,并发扬光大了方剂;

华佗,有华佗传,但没有张仲景传,说明他医学水平很高,名声在外可是没有传记书籍流传下来;

《神农本草经》汉代、撰人不详,“神农”是托名,建立中药理论的框架 ,用寒热温凉--四气,辛甘酸苦咸--五味来归纳中药的功效。

王叔和,作《脉经》魏晋之际,第一部脉学专著。中医诊断的模式有四个板块: 望、闻、问、切:望而知神,闻而知圣,问而知工,切而知巧。因为特色,成为形象代表;难度高;

——2022.11.25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编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共10卷南北朝时期改为12卷本。

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

  • 魏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 明清时期(综合汇通,深化发展时期)
  • 近代和现代(中西汇通,中西医结合)

《三因极—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撰,中医综合性著作。

金元四大家,金代刘完素属“寒凉派";李东垣属“易水派”;张从正“攻邪派”,中医的邪大部分是指病因,外在内在的病因;朱震亨“养阴派”。

《医林改错》王清任撰中医脏象著作,淤血理论,活血化瘀。

近代和现代,按疗效看中医擅长的也许刚好就是西医保药环节,西医擅长的可能刚好也是中医的保养环节。两者恰好形成互补,两家的关注点不同。但不太可能形成新的医学。西方说不可通约,说好听点,部分通约; 中医现代化,也没定义好,中医指标化,本就是西医的体系思路;

二、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哲学是讨论自然社会最一般规律的学问,“哲学”这词是外来词,实际上是论道之学。道:世界的本源,天地自然的规律。

阴阳学说(最容易的,争议性最小)、五行学说(争议性比较大的)、精气学说(比较抽象的)

1、 阴阳学说

即解决规律问题,《易传》一句话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是一部古代哲学伦理著作,是诠释《易经》的经典著作。属于 战国时期 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以天道推人事,医学是人事。中国科学也是从天文学开始,以数学为基础;

以天地为参照创造,对地球影响最大的无非就是太阳和月亮,简化就是日地运动,那它产生什么后果春夏秋冬四季周而复始,具体到一天之中昼夜晨昏,天地呈现规律人类遵从规律,顺应自然或道法自然,中国地土广大产生南北差异这是“空间”。春夏秋冬四季一年24节气是“时间”,时间规律性强于空间规律性,空间是有形的,时间是无形的,空间可以截断,时间不能截断。所以中医学受时间因素大于空间因素。西医学受空间因素大于时间因素,是物理学;

上外左南天昼春夏温热干轻清明为阳,

下内右北地夜秋冬寒凉湿重浊暗为阴。

事物的阴阳属性

阳:化气 上升 运动 兴奋 亢进

阴:成形 下降 静止 抑制 衰退

功能为阳,物质为阴,中医重功能轻物质;无形为阳,有形为阴,中医更喜化有形为无形,

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对立统一

阴阳属性有绝对性,也有相对性,相对性是讲可变的;比如转换性、不同参照系;

——2022.11.29

《周易▪系辞上》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就是一个圈O,两仪就是阴阳,四象是夏(太阳)、秋(少阴)、冬(太阴)、春(少阳)四季。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从对立制约、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自和,平衡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阴阳对立制约是对立和制约属性相反对待而立,相互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互相依存互为根本,某些范畴的阴阳具有相互资生、促进与助长的关系。

阴阳消长互为消长: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皆消皆长:此长彼长,此消彼消。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物极必反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与趋势。 平衡指阴阳双方在相互作用中大体维持着动态平衡。

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64卦中咸是感,但无心之感更高端;

阴阳互藏1.是阴阳双方交感的动力与根源,2.互根互用的基础,3.阴阳消长与转化的根据。

——2022.12.16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组织的结构

1.脏腑形体分阴阳

阳 :上 体表 背 腑 四肢外侧 三阳经 督脉 气 皮肉

阴 :下 体内 腹 脏 四肢内侧 三阴经 任脉 血 筋骨

(二) 概括人体生理功能 阴平阳秘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病因互相作用人体;病因:邪气;人体:正气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1)阴阳偏盛 数脉:>90次/分 迟脉:<60次/分 一般人正常脉率大概是72次。

阳胜则热,阳偏盛导致实热证表现:口干 小便黄短 大便干 脉频(快急)

阴胜则寒,阴偏盛导致实寒证表现:恶寒/畏寒、局部冷感、面色白(白-青-黑(恶化))舌淡、苔白、脉迟(慢)

(2)阴阳偏衰

阴虚则热,阴虚出现虚热证表现:低热、五心烦热、潮热(定时低热)颧红、面色潮红、舌红、少苔(少津)、脉细(形状)数(快)、口干、小便短、大便干。

阳虚则寒,阳虚出现虚寒证表现:畏寒、局部冷感、面色白(白-青-黑(恶化))舌淡、苔白、脉迟(慢)、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2022.12.18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四诊

四诊:望(看、观察) 闻 (听闻) 问 (询问) 切 (切脉) (1)色泽分阴阳 观察色泽明暗,鲜明属阳;晦暗属阴。(2)气息分阴阳 观察呼吸气息的动态,语音高亢洪亮、多言躁动多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沉静,多属虚、属寒、为阴。呼吸微弱多属阴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阳证。(3)寒热动静喜恶分阴阳 了解患者的动静、喜恶等情况,躁动不安属阳,蜷卧静默属阴;身热恶热属阳,身寒喜暖属阴。(4)辨脉的部位、动态、至数、形状。

2.概括病症

表、热、实属阳 里、寒、虚属阴。

(五)用于疾病的诊断

确定治疗的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平衡,促进阴平阳秘。

1.指导养生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确定治疗原则

(1)阴阳偏盛 形成的是实证,“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

(2)阴阳偏衰 形成的是虚证,“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

(3)阴阳互损 导致阴阳两虚,阴阳双补。

阳损及阴导致以阳虚为主的,就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阴损及阳导致以阴虚为主的,就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3.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药物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沉浮。

——2022.12.24、25

2、五行学说

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 古代哲学思想。(教材)

(一)基本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以木火土金水为分类标准的五大体系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说。

(二)五行特性

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舒畅

火曰炎上—温热、上升、光明

土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

水曰润下—滋润、寒凉、下行、闭藏

(三)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 取象比类法
  • 推演络绎法

五声:呼 笑 歌 哭 呻;变动:握 忧 哕 咳 栗

——2022.12.27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生克五行

1.五行相生

是指木、火、土、金、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木生火—转木取火(两木摩擦激发火苗);

火生土—植物燃烧的灰烬藏火入土,冬雪又盖被保暖土壤热气,春季激活生发万物;

土生金—土里藏有金 属矿物;

金生水—金属矿物熔化为液态(水)古代认为金属器皿上有水是金生成的,(其实是冷凝现象);

水生木—水源滋长植物。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难经》

2.五行相克 1:1

是指木、火、土、金、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克我者为所不胜 我克者为所胜 ——《内经》

3.五行制化

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3.5/4.五行胜复 (教材为附,不为重点)

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复归于协调和稳定。属五行之间按相克规律的自我调节。又称“子复母仇”。

4.五行相乘 强—弱;多对少的过度制约、压制、克制。

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导致相乘的原因又一方“太过”和一方“不及”。

5.五行相侮

是指五行中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或克制,即反克。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6.五行的母子相及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以五行特性类比五脏的生理特点;

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相生、相克、制约)


——2022.12.28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的传变 包括“母病及子”与“子病及母”。

(2)相克关系的传变 包括“相乘”和“相侮”。

3.用于疾病的诊断

  • 确定部位
  • 推断轻重

4.指导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 (药物的颜色、气味)

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黄色、甘味入脾;白色、辛辣入肺;黑色咸味入肾。

(2)控制疾病的传变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金匮要略》

(3)确定治则和治法

确定治则

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相克——抑强扶弱

治法

(4)指导针灸取穴

(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治疗方法

——2022.12.29

3.精气学说

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

(二)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国华夏 西方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又称气机。

2.气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关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022.12.30

中医的主要特点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培育了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式。(思维背景和认知框架),蕴含并培育了中医学的天地人一体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和类推思维方式。

一、天地人一体的思维方式

二、形象思维方式

三、辩证思维方式

四、类推思维方式

藏象

藏象学说概论

一、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知

古代解剖知识不仅为藏象学说的产生奠定了形态学基础,而且在已知形态学知识基础上,古人还进一步认识到了内脏的某些机能。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以表推里,司外揣内)

(三)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有些暂时搁置

(四)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多做粘合剂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脏腑分类与各自生理特点


五、脏腑精气阴阳理论的概念与作用


二、五脏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称。

一、心

商时器皿上刻有的象形文字

(一)主要生理机能



2.藏神

——2023.1.4

(二)生理特性

1.主神明

心主通明,指心脉以畅通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2.心气下降

心位于人体上部,其气宜下降。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2.在窍为舌

舌的主要机能是主司味觉,表达语言。

3在志为喜

4.在液为汗

盗汗(睡时发,醒时止,偷偷的出)


5.与夏气相通应

心与小肠相表里

小肠

上与胃在幽门相接,下与大肠在阑门相连

小肠与心由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相互属络而成相表里



——2023.1.5

二、肺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司呼吸

(2)主一身之气

人体的气(炁qi)假如类似自然界的气态,无形可见流动性很强以推动温煦,气化,防御,固摄功能为表现的就是狭义之气。

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于宗气的生成。


2.主行水

(二)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

“华盖”,原指古代帝王车架的顶盖。肺位于胸腔,覆盖五脏六腑,位置最高因而有“华盖”之称。

2.肺为娇脏

指肺清虚娇嫩,易受邪袭的生理特性。

3.肺气宣降








普降甘霖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为一身之表,具有防御外邪,调节津液代谢与体温,以及辅助呼吸的作用。

皮毛对肺的作用:

一是皮毛宣散肺气,以调节呼吸。

二是皮毛受邪,可内合于肺。

2.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3.在志为忧(悲)

代表人物“林黛玉”肺结核 “悲则气消”

4.在液为涕

涕即鼻涕,为鼻窍的分泌液,有润泽鼻窍、防御外邪、利于呼吸的作用。

5.与秋气相通应

肺与大肠相表里

其上口在阑门与小肠相接,其下端连肛门,是一个管腔性器官,呈回环迭积状。

大肠与肺由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相互属络而成相表里。


1.主传化糟粕

指大肠接受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的机能。实为对小肠泌别清浊的承接。尚与胃气的通降、肺气的肃降、脾气的运化、肾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有关。

2.大肠主津

是指大肠接受食物残渣,吸收津液,使之形成粪便,即所谓干燥化作用。

问诊需知(传达):

量(多、少)、色(深—热,浅—寒)、质(软硬)、味(臭—热,腥不臭—寒)、次数(几天一排便)、伴随症状(便后感觉如何)

——2023.1.6


35藏象之肺系统(五)与脾系统(... P35 - 03:22


三、脾

腹中,在隔之下,与胃相邻,中焦,在胃左侧。

(一)主要生理机能




谷食入胃,经胃腐熟(初步消化)后,变为食糜,下传于小肠以做进一步消化。谷食消化虽在胃和小肠中进行,但必须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才能完成。

小肠中的食糜,在脾气的作用下经进一步消化后,分为清浊两部分。其精微(清),在脾气的作用下由小肠吸收,。再经脾气的传输作用输送到全身,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筋骨皮毛。

脾气传输精微的途径方式有二:一上输心肺,化生气血,通过心肺布散全身;二是向四周布散到其他脏腑。





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水、湿、痰、饮




(二)生理特性




脾阳虚 可能下利清谷更重。



“治湿不理脾,非其治也。”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

脾气健运,则四肢营养充足,活动轻劲有利;若失健运,则四肢营养缺乏,可见倦怠无力,甚或瘘废无用。

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3.在志为思

思指思虑,思由脾精、脾气化生,故为脾志。思虑过度或所思不遂,则会影响机体的生理活动,导致气滞或者气结。

4.在液为涎

涎为口津,即为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涎具有保护口腔、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旺盛,以助食物的咀嚼和消化(唾液黏蛋白和淀粉酶)。

若脾精亏虚,涎液分泌减少,则见口干舌燥。

5.与长夏或四时之气相通应

在中土五行中,脾属土,居中央,主四时。


39藏象之脾系统(五) P39 - 08:59


胃与脾相表里




胃气虚:纳呆(食欲不振)、呃逆(打嗝(急))

胃火:大便干(较明显)(嗳气、恶心、呃逆。呕吐(稠浊))清谷善饥(容易饿)、牙龈肿痛、口疮齿衄、痤疮(青春痘:红肿热痛有脓)







40藏象之脾系统(六)与肝系统(... P40 - 13:49


四、肝

(一)主要生理机能

1.主疏泄

疏泄:疏通;发泄



肝有问题:1、气的运行慢了,升不上去,肝气郁结 2、气的运行快了,升得太厉害,气属阳,肝火上炎


少腹、两胁、乳房胀闷(痛)为气积。

腹部范围较广,可分为大腹,小腹,少腹三个部分。脐以上为大腹,包括脾胃和肝胆;脐以下为小腹,属肾,膀胱,胞宫,及大小肠;小腹两侧则为少腹,是肝经经脉所过之处。

心情为情志。


瘿瘤(甲状腺肿,甲亢,局部缺碘)

瘰疬(颈部淋巴结的结核)(音读萝莉)

乳癖(乳腺增生的)

梅核气(咽喉有异物感没有东西-癔病球)



黄疸(外沿至体表)

2.主藏血


人卧则血归于肝——《素问*五藏生成》唐代王冰注解说: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防止出血

(二)生理特性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五轮学说

胆与肝相表里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由肝之精气汇聚而成,贮藏于胆囊,排泄进入小肠参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2.主决断



46藏象之肾系统(一) P46 - 00:00


五、肾

腰者,肾之府。——《素问》







1.藏精



二七为十四

壬癸(拼音:rén、guǐ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

太冲脉:冲脉的别称,有充养女子的月经和胞胎的功能

三七为二十一

四七为二十八

五七为三十五

六七为四十二

七七为四十九

绝经,无生育能力(大部分情况)




————————《素问*上古天真论》





囟门:如图所示。解(xie四声)头骨缝不闭合。




(2)主脏腑气化





2.主水




3.主纳气



带:清稀(健康)黄稠

(二)生理特征

1.主蛰守位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52藏象之肾系统(七)与三焦(一) P52 - 08:38









52藏象之肾系统(七)与三焦(一) P52 - 11:53





食物进入人体的关卡


会厌是饮食的时候盖住气管,说话的时候盖住食管



气为主,气行水行。




沤ou三声


奇恒之腑



54藏象之三焦(三)与奇恒之腑(... P54 - 06:20


奇恒之腑形态似腑,多为中空的管腔或囊状器官;功能似脏,主藏精气而不泻。

一、脑

脑居颅腔之中,为脑髓汇聚而成,故又名“髓海”、“元神之海”。

2.主精神活动


肾藏精,精生髓,髓汇聚而成脑,故脑与肾的关系密切。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


54藏象之三焦(三)与奇恒之腑(... P54 - 13:53




1.主持月经

是女子天癸来之后周期性子宫出血的生理现象。健康女子,约到14岁,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子宫发生的周期性变化,约1约(28天)周期性排血一次,即月经开始来潮,

"女子胞中之血,每月换一次,除旧生新。"——《血证论*男女异同论》

2.孕育胎儿

女子发育成熟后,应时排经排卵,具备孕育生殖的能力。

女子以血为本,经水为血液所化(P134后补上)



55藏象之奇恒之腑(二)与脏与脏... P55 - 06:13




心主血,肺行气,气行血行,气为血之帅

肺气虚——心血瘀阻——心气虚

心主行血,脾主统血,相反相成、协调平衡。

血液生成与运行上的相互为用,相互协同。

1.血液生成

脾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水谷精微经脾传输至心肺,贯注于心脉而化赤为血。

2.血液运行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即有赖于心气的推动,又依靠脾气的统摄 ,


心与肝的关系,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情志的调节。



55藏象之奇恒之腑(二)与脏与脏... P55 - 11:55






心藏神,肾藏精,精能化生气生神,为气、神之基;神能统精驭气,为精、气之王。

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则心肾上下交济。

肺为气的生成,脾为津液的代谢。

气的生成: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清气;脾主运化水谷,化生谷气。清气与谷气合为宗气,宗气与元气合为一身之气。

“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

津液代谢:肺气宣降主行水,使津液正常输布与排泄;脾主运化水饮,上输于肺,或脾气散精,使津液正常生成和输布。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

表现在津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

1.津液代谢

肺主水,为水上源;肾为水脏而主水。

2.呼吸运动

肺司呼吸,肾主纳气。

3.阴阳互资

肺金为肾水之母,肺阴充足,下输于肾,使肾阴充盈;肾阴为诸阴之本,肾阴充盛,上滋于肺,使肺阴充足。

主要表现在疏泄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关系。

1.饮食物的消化

2.血液运行

肝主藏血,调节血量;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统摄血液。


57藏象之脏与脏的关系(三) P57 - 08:42


(九)肝与肾

主要表现在“肝肾同源”肝属乙木,肾属癸水故又称“乙癸同源”,包括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等内容。

1.精血同源

2.藏泄互用

3.阴阳互滋互用(母子关系)

(十)

1.先天后天相互资生

2.津液代谢







即为父母精血交接时产生的;受精卵;也是虚岁。


肝藏魂

临产表现为噩梦、梦呓语(梦话)、梦魇(鬼压床)、梦游(失魂症,魂不守舍,神不知道)




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志而存变谓之思。



藏象小结




中医学思维方法




61精气血津液神(一) P61 - 00:02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中医学的精,又狭义之精、广义之精和一般之精:


广义:一切精微物质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一)精的生成


(二)精的贮藏与施泄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第二节 气

二、

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嗦化生的先天之气“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合称为“宗气”。

(二)相关脏腑功能


三、气的运动




运动失常称为“气机失调”,“气机不畅”

“气逆”、“气陷”、“气脱”、“气闭”(见潘毅老师的课程答摩健康BV1Cx4y1g7pm

气逆: 气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陷: 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闭:

气脱:


气化

1.气化的概念

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气化实际上是有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一)推动与调控作用

推动作用,指气中属阳部分(阳气)的激发、兴奋、促进的作用。

体现于:

1.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机能;

2.激发和促进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

3.激发和促进精血津液的生成和输布;

4.激发和兴奋精神活动。

调控作用,指气中属阴部分(阴气)的减缓、抑制、宁静的作用。

1.抑制和缓慢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机能;

2.抑制和宁静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

3.抑制和减缓精血津液的生成和输布;

4.抑制和宁静精神活动。

(二)温煦与亮润作用

温煦作用,指气中属阳部分(阳气)的促进产热,消除寒冷,使人体温暖的作用。

生理意义:

1.温煦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2.温煦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助其进行的正常生理活动;

3.温煦精血津液,助其正常运行、循行、输布,即所谓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

凉润作用,指气中属阴部分(阴气)的抑制产热,消除热量,使人体温暖的作用。

1.凉润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2.凉润脏腑、经络、形体、官窍,防其生理机能过亢;

3.凉润精血津液,防其过度代谢和运行失常。

(三)防御作用







1.元气

元气由肾中藏的先天之精化生,根于命门。

元气通过三焦流行于全身。

2.宗气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灵枢*五味》称为“气海”又名“膻中”。

4.卫气


3.营气













64精气血津液神(四) P64 - 00:04


第三节 血








65精气血津液神(五) P65 - 04:28


第四节 津液


津液是津和液的总称,二者之间在性状、分布和功能上有所不同:

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窍孔,并能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的,称之为津;

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

(一)津液的生成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运化及有关脏腑的生理机能而生成。

(二)津液的输步与排泄



65精气血津液神(五) P65 - 12:06




65精气血津液神(五) P65 - 19:49



一、气与血的关系





66精气血津液神(六) P66 - 06:27



【科普】中医基础理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潘毅主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