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解谜的形式了解1幅画?读《艺术中的地理探索与梦幻之旅》

其实我大半年前就想以艺术史为框架引入新的创作点,但迟迟没有成型的系列。最核心的原因是,我尚不能想出如何让各种绘画、雕塑以更亲民的方式进行“有质感的娱乐化”。
撇开《詹森艺术史》、《加德纳艺术史》等教材,我所接触过的艺术类普及读物很少能在严谨与趣味间找到平衡,或许,艺术这种东西本身就不能像科普读物一样,“理解了概念就理解了全部”,好比你可以轻松明白“1+1=2”,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出名,就不好用几句话概括。除了画作本身使用的技法,围绕这幅画的历史与达芬奇老爷子的传奇也是重点。

如果说有深度的“艺术类普及读物”,匈牙利艺术史家阿诺尔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史》肯定算是其一,这本书已经冷门到二手书店才能一觅其踪。
当然,同样有深度但更为大众接受的自然是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但纵使老爷子的原著和汉化版都尽可能做到了降低阅读门槛,事实上,这本书依旧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艺术史基础。

那么,作为“艺术类普及读物”想要被大众接受,可能就需要“剑走偏锋”,比如,增加内容的娱乐感,减低对作品本身的品鉴。
我之前就看过一本名为《美术馆里聊怪咖》的书,由两位日本人【山田五郎】与【古山淳子】合著。全书以一来一往的对话做基底,用一种特别八卦的方式聊西方的著名绘画,引领读者去了解那些耳熟能详的艺术家们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人生际遇,读起来就十分有趣。

如果不考虑引进的问题,其实2017年前后同期,国内也已经有【顾孟劼】(即顾爷、小顾)这样的有心人,利用时代语言——尤其是以聊八卦的方式去聊中外艺术品,网络上反响强烈,这种以图+字的长图形式,的确勾起了很多人了解艺术的兴趣。
同时,另一种讲解艺术的形式就是“用艺术讲历史”或者是“借历史讲艺术”,我印象极深的是由日本作家【中野京子】撰写的“王朝物语”系列。其特色是以“王族”为主线,以名画为载体,讲述欧洲史上四大王朝兴衰和人物的命运跌宕起伏的故事。

这套“王朝物语”系列对我启发挺大的,因为围绕欧洲史有太多著作,【中野京子】所做的就是一种“跨界”,或者是整合,在历史已经“定型”的基础上,重要就是讲述形式。

像最近读的这本《艺术中的地理探索与梦幻之旅》,我认为也算是一种【新的讲述形式】。同样是讲解艺术品,全书则像是以解谜的形式去剖析1幅画,去告知读者这幅画中出现的种种符号的隐喻是什么。

其实我一直期待有一套书能分门别类的介绍艺术品,而不是传统方式中的以时间线为基准,就像历史也可以是从外交史、经济史、文化史等角度进行剖析。这本《艺术中的地理探索与梦幻之旅》,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
同时,它是属于名为“艺术馆”系列套装中的一册。这套一共有8本,分别是《艺术中的经典文学形象与故事》、《艺术中的经典肖像画》、《艺术中的食与宴》、《艺术中的庭院与迷宫》、《艺术中的黄金、宝石与珠宝》、《艺术中的经典女性》、《艺术中的众神与英雄》和《艺术中的地理探索与梦幻之旅》。

从书名上我们不难看出,这8册书会把艺术品(主要是绘画)中的经典文学形象、经典肖像画、食材、庭院与迷宫、装饰品、女性、众神与英雄、地理元素与幻想元素等进行汇总、分类、阐述。
我想,这套书可能还是更贴合有一定艺术知识储备的读者收藏,因为本书中每件艺术品的衍生知识都极为丰富,如果真想读透其中一本书,难免要查阅更多资料。换个角度看,这套书有点检索目录的感觉。

这套“艺术馆”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艺术分社【有书至美】出品,从意大利知名艺术出版社Electa处引进,全套书共汇聚了全世界480位艺术大师的2580件杰作。诚然,在国内艺术类普及书籍介于【深度】与【娱乐】间的“空白地带”,这套创造性地融合艺术主题与文学、历史等领域的知识,如同解谜游戏般精彩的艺术赏析“全书”着实是一颗耀眼的星。
但这套书并非“完美”,我必须在这里提出一些可能不是那么好听的想法。主观地讲,我认为在排版与装帧上恐怕存在一些瑕疵。首先,书是1/32开,长约12cm,宽约9cm。虽然宣传词上说这样的小开本有助于通勤时阅读,但作为艺术类书籍,这样的小开本势必会让图片的呈现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鬼才艺术家博斯的《失乐园》,画幅中会有各种小细节,但限于纸张尺寸,展现力度不够。当然,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到高清大图,但如果在书中直接呈现,岂不是更好?
此外,正如下图所示,由于内容过于丰富,(左上角或右上角的图片缺少一定的装饰性,还占了面积)导致除了正文,大量的注释页面布局过于紧凑,反而显得凌乱。如果此套书后续考虑再版,我个人格外建议出版商直接做成精装硬壳,而不是外面一层软壳+里面白色硬壳。同时,整个书最好能做到(小)1/16开,增加图片的展示空间,使得整套书不仅可读,还可看。

总的来说,这套“艺术馆”系列很值得收藏,属于常读常新的难得好书!
谨祝您读书愉快,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