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原文解说(87)资本的积累过程—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1.规模扩大的资...

1.在21章《简单再生产》中,我们考查的并不是现实的姿势生产关系,真正的姿势生产只能是而且也必须是扩大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也就是资本积累。
2.所谓资本积累,就是指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即把m的全部或者一部分投入到下一次生产过程中(因此这只可能是再生产过程)。这样的过程呈现出来的现象,就是我们熟知的:钱生钱,钱生越来越多的钱。
3.马克思用一个例子再为我们复习了姿势再生产过程中的一次,资本家用10000镑生产了2000镑剩余价值。这2000镑就是2000镑,在资本家下一次投入的12000镑资本里,根本看不出它于另一部分(10000镑)有什么差别。因此,从现象上看,是无法把握“剩余价值”这个概念的。
一部分哲学家认为“剩余价值”是虚构的概念,他们的出发点就在这里——我看不到“剩余价值”。
4.资本家要使1万镑的生产规模扩大为1.2万镑,就必须按原有的资本有机构成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对于1万镑是这样,对于0.2万镑的已经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部分,也是这样。
资本家能够购买到这0.2万镑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前提,是社会上有这些生产资料的实物以及追加的劳动力——不然他去哪儿买呢——也就是说上一年生产必须为下一年进行扩大再生产做好实物准备。
5.这种实物准备靠流通是得不到的,全社会没办法把10万吨煤——抛开国际贸易不谈——通过交换变成12万吨;从全社会的角度上看,也做不到把10万吨煤通过交换变成10万吨粮食。
因此,年产品能有什么用途,取决于它本身的物品的本性。
6.可见,本年能够生产多少剩余价值,是由上一年的剩余产品所决定的。或者更精确地表述是“剩余价值所以能转化为资本(即能够进行扩大再生产),只是因为剩余产品(它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已经包含了新资本的物质组成部分。”
7.除了这部分,资本家还需要追加劳动。如果不能延长劳动时间或者不能提高劳动强度,那就只能雇佣追加劳动力——当然,我们知道现实中资本家会想尽办法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而一般不会去雇佣追加劳动。
那是当然的,没给西方工人“优化掉”就不错了,西方工人就得感谢资本家“养活”的“恩典"了。
8.在马克思那个年代,新劳动力的补充还是不成问题的,人的繁衍本能保障了姿势生产关系能够有源源不断的人身材料可供其挑选、供其“优化”。因此,20和21资本家的19世纪爷爷们从来不会担心什么“少子化”、“老龄化”,现代资本家及其喉舌们就得操西方工人裤腰带的心了,巴不得把这个裤腰带解掉。
在这样的前提下,或者说在这样的条件下,姿势生产关系不断进行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就看起来水到渠成了——简单再生产变成扩大再生产了。
9.现在回过头来看刚刚的那个例子,在顺利的情况下,1W镑初始货币生产0.2W镑剩余价值,下一次生产开始时,资本家使用的货币变成了1.2W镑,扩大了0.2W镑;扩大的再生产完成了,货币转化为资本了。以此类推,下一次是1.2W镑变成1.44W镑,下一次则变成1.688W镑。
在这个不断扩大的循环过程中,资本家投入的每一笔货币都是上一次生产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包含了剩余价值的商品——的售卖二来,因此这笔货币就是资本,它也将作为资本来进行下一次增值。
10.这里其实还有个问题——我们暂时不谈——最初的那1W镑是从哪里来的呢?在上一节我们假设资本家是含着1W镑出生的,但那毕竟只是一个夸张的思维游戏,虽然在逻辑上它完全有可能发生,但现实中是不可能有贾宝玉的。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尤其包括庸俗经济学家们告诉我们:是通过他(指资本家)本人的劳动和他的祖先的劳动得到的!多么耳熟能详呀,100多年后,现代资产阶级学者们的话术只是对其稍加修改而已:“人家几辈子的奋斗,凭什么输给你十年寒窗苦读?”
资产阶级学者就是这样回答现代第三世界工人阶级的学子们的。他无非是说,现代西方资本家的公子哥儿们能够开耗车、开趴体,能够日夜操劳,你们现代第三世界工人子弟不要眼红。人家那是祖祖辈辈的积累,你才10年,只配自己锻炼手指母。
他们一边说《资》过时了,一遍把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的祖师爷们的谎言当作永不过时的祖训,唱了一遍又一遍。
可是,谁都知道,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例如越南上世纪70年代才完成统一;还有例如红色巨人90年代才倒下。总不能说在这五十年的功夫里,越南就已经几辈子人了吧?总不能说从红色巨人尸体上蹿起来的那些寡头富可敌国,是祖祖辈辈的积累的吧;在三十年里,他们能有几辈人?怎么积累到那样的程度?
11.不过这种论调,不如说这种假定(马克思在后面要详细分析这一荒谬假定)——“是通过他(指资本家)本人的劳动和他的祖先的劳动得到的”——倒也好像真的是唯一符合商品生产规律的。
我们知道在纯粹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中,某人的财富只能靠自己的劳动得来,交换都是等价交换,因此没有人能靠坑蒙抢骗偷来发财致富;任何的交换都是等价交换因此如果A富可敌国,B却穷困潦倒,只有一种可能:A勤劳致富、B好吃懒做。
因此假如A能够以资本家的身份,B却只能是饿肚子的西方工人;只可能是因为A一辈子甚至祖祖辈辈的积累,而B和他的祖辈却只知道挣多少吃多少。
12.我们抛开这个可笑的理论假定,暂时不谈那最一开始的1W镑,因为从上一章我们已经知道了这1W镑早晚要被剩余价值所替换。
作为第一次生产结果的一部分的2000镑,我们却明白地知道那从一开始就是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在上一章我们也知道,这一部分中的一部分是工人下一次劳动的工资(记作S)。后面的第二次第三次也一样。
13.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西方工人阶级必须在保持资本增值的同时,用更多的活劳动换回自己上一次劳动的结果S,因为西方工人在每一次生产过程中,都必须生产出剩余价值。
这就是姿势生产的秘密,资本用少量的死劳动(工人过去的劳动)交换多量的活劳动(工人即将发生的劳动)。
“这就是所谓的‘资本生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