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躰亲子时光:粽子并非老少皆宜,解锁吃粽子的正确方法
端午时节,香喷喷的粽子上市了。 豆沙粽、板栗粽、蜜枣粽、蛋黄粽、火腿粽、肉粽、榴莲粽、花菜粽、杂粮粽等,花样百出,让人食指大动、食欲大开。但吃粽子是有讲究的,尤其老人和孩子。什么时候吃粽子最好?吃粽子时要注意哪些方面?怎么搭配最健康?……高躰亲子时光为大家解锁吃粽子的正确方法。

一、四类人群慎吃粽子
①糖尿病患者:糯米淀粉含量高,且糯米中的淀粉为支链淀粉,在热水下更容易被水解和糊化,消化快,升血糖速度也快。糖尿病人血糖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建议不吃粽子,如果非要吃,建议吃粽子之前先吃些蔬菜、豆制品或奶类均衡一下。
②老人和儿童: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老人和儿童本身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很容易因过量进食而导致消化不良,建议少吃。
③胃肠病患者: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吃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胃肠病患者建议少吃粽子。
④痰湿重、脾胃虚者:平时痰湿较重、整体觉得疲倦、乏力、腹部胀闷,经常打嗝,胃酸较多的人,最好不要吃粽子。如果实在嘴馋,可先吃较多的蔬菜,再吃少量的粽子,以防烧心感或其他不舒服的情况发生。
二、健康吃粽子,要注意以下四个要素
①吃前要热透:粽子多由糯米或其他主食加上肉、蛋黄等其他馅料组合而成,是很容易变质的食物,如加热不充分,很容易发生食物中毒;此外,凉的或者没有热透的粽子更加油腻、甜腻,更难以消化。
②吃“粽”要趁早:最好是中午吃,其次在两餐之间的上午或当早餐时吃,尽量不要在晚上吃。因为晚上临睡前,胃肠蠕动比白天要慢很多,没来得及消化的粽子如果停留在胃口过久,会刺激大量胃酸分泌,严重还可能导致胃炎、食管炎等消化疾病旧病复发。

Tips:粽子的主要成分是糯米或其他主食,食用粽子后,建议减少下餐主食的量;早餐吃粽子建议搭配牛奶或其他果蔬汁,确保营养全面。
③“粽”要慢慢吃:粽子黏性大,不易消化,且含有较多的油脂、盐或糖,一次性吃粽子最好别超过50g;吃的时候建议搭配茶水或苹果、西红柿等新鲜水果,既能解腻,又促消化;粽子一般都比较黏腻,尤其老人和小孩,进食时一定要细嚼慢咽。
④“粽”要新鲜时候吃:市面上各种粽子,因原材料和制作工艺、包装的不同,保质期也不一样。散装粽子常温下最多可保存2天,无碱粽夏天甚至一天就变质,而真空包装的粽子存放时间最长可达9个月。但无论是散装粽子还是真空包装的粽子,放置时间越长,粽子的营养成分流失得也就越多。因此,粽子最好是当天买来当天吃;若吃不完,应放冰箱冷藏或速冻保存,以防变质。值得注意的是:冷藏或速冻保存的粽子拿出来后要重新加热或煮熟透后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