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干货--商学院报考中常见的误解!
在我们的备考群里,每天都会有很多同学咨询关于择校,报考类的问题,有些属于常见的报考问题,因为涉及到个人的专业和背景,比较个性化,我们没法在课程中单独拿出来说,所以群里面也都会做一些详细的解答。
但也有一些比较"尖锐"的对于商学院和项目的质疑,这些往往是由于自身的不了解和对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所以在这里我就简单的罗列一下,常见的对于商学院MBA的误解。
误解一:985院校一定好于211,211一定好于双非
我在直播课中都说过,作为一个市场化非常高的教育项目,地域对于商学院MBA水平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一个内地城市的985,同学可能基本来自于当地的国企,银行,政府机关。而北上深的普通双非MBA,同学可能有很多500强外企,金融机构,互联网巨头,这样多元化的校友人脉资源,对自身视野的扩展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也会进而影响到你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道路。
其次,院校的类型属性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以北上来说,两财一贸(央财、上财、外经贸)都是211,但报考热度一直都是仅次于清北复交人的存在,超过了北理,同济,等一众985。
所以,很多以为家门口的某所985MBA竞争很激烈的同学,其实大可放心。而一些一线城市的211为目标的同学,却要当心现实与你想象的不一样。
误解二:学费那么贵,应该报考的人数不多吧?
清北复交的入学平均薪酬基本都是30万+的级别,甚至个别面试批次和年份能上到40万+,这还只是能提供证明的薪酬,很多同学都不敢提交自己的外快收入证明,因为涉及到职业操守和忠诚度问题,所以都直接忽略了。
对于这种收入的考生,负担平均一年十几万的学费,还是很轻松的。
至于申请人数,每次各个院校提面的时候,去现场看一下就知道了,这个不会有黄牛和托......面试申请:最终面试优秀比例十选一是名校的托底比例,往上更高的都有。
所以,提醒很多收入高但教育背景一般的考生,申请名校时候还是要谨慎对待不要盲目自信。因为现实可能会给你浇一盆冷水。
误解三:我先考个高分,再去面试应该就好过了吧?
如果是名校,这个想法肯定要不得。因为名校的录取名额基本上都是投放给提面考生的。比如某院校招生400人,提面会预估投放500个”通过“名额,考虑到有一部分考生无法通过国家线,那么最终会有410-420位同学录取,这种我一般称其为”满额投放“。这样的院校,他们是不会开复试的,也就是说你如果不参加提面,连报考资格都没有。
另外还有些院校,会有正常批面试,但往往是补漏!例如某院校招生600人,提面给的”通过”给了800人,结果其中100人弃考(例如报考更好院校或者今年家里有事来年再战),剩余700名考生550通过国家线,那么就会空出50个名额给复试。这时候,才是高分考生的机会,但也很渺茫。
当然,还有些院校会把主要名额都投放在复试。但问题是,这类院校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提面不激烈,既然这样,你还花那精力放在笔试上干嘛?除非你有把握冲奖学金!
误解四:MBA全日制毕业后靠校招进名企
这条路不是不行,但就目前的观察来看,名校全日制MBA毕业靠校招找工作的很少,除了个别项目(例如交大安泰CLGO项目,很多500强外企的总部部门会开放一些很不错的职位给他们的毕业生)。总体来说,校招岗位和MBA毕业生其实是”错配“的,针对本科和普研的一个月大几千一万多的职位MBA看不上,而再往上的职位,校招部门是没权限招聘的(很多大企业,校招有专门的团队负责)。
因此,MBA全日制毕业的工作,如果不愿意”屈就“去和普研抢职位,那么主要有几个渠道:
CDC(career development center)会频繁联系合作企业,争取到好的职位投放给MBA同学,很多是通过校企关系个性化定制的岗位,因此名额不多,可能一个企业一两个职位这样,但本身MBA全日制同学人数也不多,因此可以消化一部分。
实习后留任,很多全日制考生在平时都会申请一些企业的实习和兼职,以金融机构和咨询公司为主,在工作得到认可并且公司有空缺的时候,就可以顺利留任。
校友推荐,学校CDC有时候也会牵头,让EMBA的老板们和MBA考生之间多互动,这样拓宽就业面。
社招,自己找!
这几条渠道,是目前全日制MBA主要的就业方式,虽然不如校招那么轻松,但薪酬总体来说还会比较满意。
更多商学院择校、备考、申请、面试,可以关注我的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