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仕华:千年祖业 十年回归——专访楼记黄酒传承人

原文刊载于《中华英才》大国工匠(4版)2023年第18期
专访楼记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端黄酒品牌——楼记黄酒传承人

楼仕华:千年祖业 十年回归
文/本刊记者 邓丽君 吕月华
题语(独立成篇):
一句祖训,坚定着他将祖业发扬光大的信念,也给予了他担当生态文明时代使命的决心;一缕酒香,打通了他家族基因里与数千年的记忆与情愫,也招徕了五湖四海的朋友与知己。
正文:
在从工业化到智能化发展的进程中,一边是老龄化加剧,一边是低结婚率和高离婚率以及抑郁症的年轻化、低龄化,如何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新阶段,更好地完善精神追求、实现人的身心健康,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时代之问。
务实的企业家楼仕华,既不善言谈也不看重宣传,却无声地响应着“一带一路”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召唤,踩着“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战略的节拍,从建筑装饰行业回归到家传的黄酒祖业,于低迷的黄酒市场异军突起,打造出一个响亮的、极具历史感和文化内涵的高端黄酒品牌——楼记黄酒。他融人品于酒品,将质朴的祖训作为企业发展的灵魂,以养身的黄酒承载着养心的中医药文化、中华酒文化,以工匠精神坚实地传承、审慎地创新,走出了一条集个人成长、文化传承、社会担当于一体的坚实的发展之路。

天选之人 与时偕行
在今天的中国黄酒行业,横空出世的后起之秀——楼记黄酒,应和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在十年征程中完成了从籍籍无名到作为国礼频频走上一带一路的“华丽转身”,于白酒、红酒分庭抗礼之势下,为中国黄酒博得一席之地,向世人展示着绵柔谦逊、温润如玉的中国养生文化和源远流长的酒文化。这,究竟是天意成全了人意,还是人意顺应了天意?

2013年,楼仕华在一众高人的指点下,忍痛挥别了过去在建筑装饰领域打下的“江山”,回归了传承数千年的黄酒祖业。虽说是“回归”,却无异于从零开始。
早在解放前,楼家代代相传的黄酒酿造作坊就因战乱频仍、政治运动等因素而被迫中断了,这一断就是半个多世纪。到了新世纪,时代的风云早已翻滚了不知多少轮,曾经被划为富农成分的楼家,空有一手酿酒的好手艺和一缕酿酒品酒的情愫,跟不上新时代下工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互联网营销的新环境了。

好在楼氏黄酒技艺始终一脉相承,未曾断根。“在特殊的历史阶段,我们当然不能以卖酒为业了,但家里的酿酒并没有断,只是单纯自用或送人。所以手艺都还在,祖传的秘方还在。”楼仕华感慨地说。有了这根,就不愁没有重整旗鼓、再现家族基业昔日荣光的那一天。
“我妈妈当然是特别希望我回归祖业,但是太太这边是有顾虑的。毕竟,过去做装饰有了一定的成就,要重新开始,做起来还是很艰辛的。”楼仕华用“艰辛”来形容初创阶段的茫然与坎坷。
尽管楼氏祖姓可推到西周、大禹的第36世孙孙东楼,而楼氏酿酒的渊源有案可稽的至少也在明朝,但在新时代下作为一个初问世的品牌,楼市黄酒再好的技艺、再纯的品质也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市场接受度问题。
酒,既然是入口的东西,品质好不好当然要由品酒、喝酒的人说了算。于是,为了让黄酒能被更多的人品鉴到,楼仕华想到了公益,惟其如此,才能让尽可能多的人接触到。于是,他带着一批又一批的楼记黄酒,作为赞助单位参加各级各类文娱活动。起初,在与白酒、红酒同台出现的场合,人们往往会青睐于优先品鉴白酒和红酒,然而,一旦象征性地呷一口黄酒之后,剧情往往会来个大反转,人们交口称赞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黄酒,纷纷放下了白酒和红酒的酒杯。楼记黄酒一度同台PK过国内外顶级品牌的白酒和红酒并且完胜。面对此情此景,楼仕华的感受是复杂的,他无意去跟白酒、红酒争高下,争市场,但对自家酒的品质,还是相当有信心的。
这信心,一则在黄酒本身。到了今天,楼仕华每到一处会情不自禁、不分对象地科普酒知识,不同类别的酒有什么特性,适合什么群体、什么季节喝等等,娓娓道来。这绝非出于宣传之目的,而出于一种长期使用且受益于此的溢于言表的幸福感。
“我母亲今年九十多岁了,还是一头黑发,耳聪目明,而且这些年来从未有过医药费开支。”在接受采访之际,不善于追溯历史的楼仕华以母亲为例,再三强调家族健康和世代绵延不息,与少量饮用黄酒的习惯不无关系。这在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普遍有养生需求的老百姓而言,未尝不是一条简便易行又负担得起的养生之路呢?

对自家黄酒的未来市场有信心的另一重因素,则在于它本身所承载的文化。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曾六次下江南微服私访,虽名曰“微服”,带上随行的大小官员及闲杂人等,往往多大两三千人,一路上少不了吃住行等一应安排。有一次,乾隆南巡之旅的终点选在了绍兴,寻访大禹陵和兰亭的途中,经过享誉盛名的楼记酒坊。乾隆帝欣闻楼记黄酒为大禹后代所酿,且色如琥珀、晶莹透亮、醇厚柔润、浓而不烈、回味无穷,突发兴致,意欲品尝几盅。一番品尝,龙颜大悦,楼记黄酒名不虚传。最后,乾隆帝不仅乘兴挥毫,为楼记留下了“仙酿”的墨宝,后来干脆指定其为朝中贡品。自此,楼记黄酒更是在全国名声大噪。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年的人、事、物已大多复归于寂,但这段佳话一直在民间流传,也历来被楼氏家族用以自勉恪守品质的例证。
回看过往十年艰辛路,楼仕华越发坚信当初的抉择是对的。尽管当初两眼一抹黑,但高品质黄酒必定能经得起市场考验,绵延至今的黄酒文化,只要悉心加以传承和弘扬,在时间的发酵下必定大放异彩。
何况,当前神州大地已迈进了一个蓬勃的追梦时代,一个敢于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的时代,一个有底气、有能力为世界打造“大健康”范本的时代。时代没有辜负楼氏家族半个多世纪的等待,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眷顾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工匠精神的坚守。

厚德载物 永续发展
在楼仕华的心目中,父母都是极为节俭又极为自律的人,在生活上要求子女“不浪费一粒粮食,不浪费一分一毫”,而在酿酒过程中对祖传秘方的恪守达到了几近苛刻的地步。“多一点米不行,多加一滴水也不行。从立冬开始酿酒,立春时节就封坛,早一天不行,晚一天也不行。”回忆小时候的耳濡目染,再联系眼前仅用十年就闯出了口碑和品牌,楼仕华对父母的言传身教倍加感恩。

“入口之物全凭良心,选料不可以次充好,酿制不能偷工减料,卖酒不得缺斤短两。”这是楼氏祖训,也是今天楼记黄酒所恪守的酿酒准则。楼仕华深知,当今工业化文明下,企业发展难免会追求规模和效益,但事实证明,大的企业并不少且产量不低,但是,高品质的黄酒却不多。回看历史,曾经占据主流地位的黄酒,自解放后为白酒所替代至今,始终未曾改写这一被动局面,而弘扬黄酒文化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为了保证黄酒的品质,在材料上必须把好关。楼记黄酒特将厂址选在北纬29°35′,东经120°49′的绍兴市嵊州市崇仁镇,因为这里四季分明,冬季又不太冷,是酿造黄酒的理想之地,加之本地有优质的活泉水,再选用上好的当季糯米,辅以高品质的枸杞、桑椹、大枣等温补食材,就基本保证了黄酒口感好又富有营养的基本条件。
而在酿酒环节,则更不允许有半点闪失或懈怠。楼仕华坚守家传酒曲秘方,秉承全手工酿造的方式,遵循九道传统工序,不用任何现代化设备、器械,整个生产过程也不接触任何有碍健康环保理念的工具,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包括连国家法令允许、黄酒业普遍使用的上色材料焦糖色在内;严格以古方古法做酒,一年只酿冬季一季,于低温发酵,最后以古缸古坛常温藏酒。虽然,用现代的科学手段和方法还不能解释为什么楼记黄酒在零添加的条件下不会坏;但是,楼仕华始终怀对祖业有一颗敬畏心,严格恪守祖传秘方的每一条要求。
酿酒不仅要遵循自然规律,对人的耐力、毅力和体力,都是一项长期的考验,个中的艰辛只有亲历者才懂。“过去,酿酒秘方和祖训对于酒坊来说都很普通,但是真正考验的还是良心。酿酒是需要半夜起来打酒、翻酒的,如果你偷工减料,或者翻酒翻不到位,那么发酵就不均匀,最后就会影响酒的口感。所以,这个过程考验的是酿酒人的道德底线。”
楼仕华在生产上一丝不苟,在经营上同样恪守诚信诚实,为人处世不敢有半点虚伪、浮夸。作为楼记黄酒的创始人,他始终遵循着一条楼家自定义的“商业规则”:价格是明的,分量是暗的,多给是添福添寿,少短是折寿折福。他以一瓶普惠型黄酒为例,标签上标注的是720毫升,灌装时则是按照750毫升来装,因为酒的体积随温度的变化有一定的误差,灌装时720毫升的热酒冷却后可能就不够分量了,为此,他们情愿悄无声息地“让”出30毫升。
酒品如人品。或许,唯其如此,今天的人们虽无缘一睹乾隆帝的龙颜,却能够品尝到和当年品质一样的黄酒。楼仕华说,恪守并非保守,而是一种负责审慎的态度。“既然老祖宗把它传承了几千年到了我这里,不能让它在我这里断流。守好这份祖业,才能告慰数千年的血脉相连,才对得起社会各界所给予的荣誉,经得起良心的拷问,无愧于天地万物所给予的一切便利条件。
“手握金饭碗,偏跟农民工抢土饭碗。”这是十年前楼仕华身边的专家学者初了解楼记黄酒历史沿革和品尝过楼记黄酒后对他的打趣。如今,楼记黄酒已不再为少数人所品鉴、赞叹和惊艳,而成为市场的宠儿,名酒收藏家的心头好。十年光景,楼记黄酒一路斩获中国消费十大首选品牌、泰国皇族收藏用酒、央视网城入驻品牌、中国黄酒十大影响力品牌、中国高端黄酒领军品牌等荣誉资质,楼仕华本人则相继荣获中国品牌建设十大杰出创新企业家,中国·健康产业大联盟副主席等社会荣誉。

群贤备至 致臻致远
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中,一瓶黄酒约莫最多几十块钱而已,与动辄千八百元乃至上万元的白酒、红酒相比,难登大雅之堂。但在楼仕华的努力下,楼记黄酒面向市场推出了一系列品质高端、包装精美、定位明确的品种。其中,有经典的顶级酒品——仙酿,有传统的“女儿红”“状元红”,有专门针对男性养生、具有益肾强身、养生保健之功效的“龙”酒,专为女性酿造的、具有舒筋活血、养颜调体的“凤酒”,更有承载吉祥文化的“延年益寿酒”“龙凤呈祥酒”,以及各类定制酒,等等。这些酒都身价不菲,并且有较为稳定的消费群体。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买单?因为不单产品本身会说话,品过它的人也有话要说。他们不约而同地看中了楼仕华身上那股子实在劲儿,都自觉、不自觉地担当起了楼记黄酒的宣传推广责任。

歌唱家阎维文与楼仕华以酒会友,并葆有一个围绕藏酒展开酒文化研究的习惯。当一瓶葫芦造型、50年藏的瓶装“楼记皇酒”被收入囊中时,他为此专门撰文了一篇《我收藏的第一瓶黄酒》,详细记述该瓶黄酒的相关知识背景,字里行间流淌着欣喜、珍重之情。该文发表于2021年1月刊的《中外酒业》。“中华横幅王”王军召自从品过楼记黄酒之后,特为楼仕华题写了“黄酒乃百药之长,楼氏为黄酒之首”。《银行家》杂志社总编张宸,则洋洋洒洒为楼市黄酒撰写了一篇《祖传秘方 人间仙酿》,以详实的史料,追溯和印证了楼记黄酒及楼氏家族源远流长的发展史。著名歌唱家杨洪基、著名相声艺术家姜昆、著名电视新闻主持人董倩等都是楼记黄酒的忠实拥趸。而著名歌唱家戴玉强则干脆注资金入股,显然,他认可的不只是楼记黄酒,还有楼仕华这个实实在在的企业家。
在楼记黄酒,所谓“工匠精神”,意味着手把手的传帮带,意味着一丝不苟地意味着辨证地看待和确立传承与创新路径。楼仕华说,如今他的儿子楼波和外甥李明都已经被感召到了黄酒事业当中,并且能够独当一面了,“他们以前都有自己的事业,都是坐办公室的,现在那么大的酒缸都能稳稳地抱来抱去。”显然,楼仕华对楼记二代传承人的成长变化感到满意和欣慰,“我要求他们多呆在酒厂,所有环节都参与。不经过培训就上岗,是打不好酒的。”在绍兴酿酒基地,“弘扬传统文化,打造民族品牌,只酿上等好酒,拒绝劣质低价”这样结合时代之需的发展思路被写进了企业文化,规范着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
随着市场呼声渐高,公司发展面临着扩建与否的关键抉择。一贯冷静的楼仕华以耐得住寂寞的定力做出了整体布局。他并不反对扩建新酒厂,但前提是要适度,最关键的是看能否符合永续发展的愿景。当前,通过广泛调研和走访,他初步物色了水质、温度、湿度、空气等自然条件与绍兴差不多的厂址,当前比较倾向于落户湖北恩施,看重当地富硒的环境,重在推出富硒黄酒,以期发挥降血糖、降尿酸、提高免疫力的作用。“选地就要考虑永久性发展,不能图一时的暴利,而且,必须对环境无污染。”企业家的双碳承诺已然落实在了点点滴滴。

楼仕华将邀请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为代表的专家团队,参与到黄酒研究事业当中,共同打造高端黄酒研究院,为高端黄酒制造制定行业标准,探索黄酒走“大健康”之路的更多可能性。“酿黄酒的酒糟也是个宝贝。做鱼时撒上酒糟可以去腥;做肉时盖上一层酒糟,肉就会又烂又香。还可以从酒糟继续提炼白酒;蒸馏完的酒糟可以直接回归大地,改良土壤,也可以做饲料喂养牲畜……这是一个绿色循环的大产业。” 楼仕华对黄酒有着说不尽的情感,他表示,前有楼宇烈教授一贯的支持,后有农业农村部、农科院院士的加入,未来楼记黄酒的事业定能走得更远,更坚实。

尽管当前楼记黄酒已在民间享有“黄酒之首”的盛誉,楼仕华仍然以开放的胸襟面对市场竞争。他表示非常欢迎来自国内外高端产品的挑战与对决。事实表明,哪里有竞争,哪里才能彰显出底气和实力。楼记黄酒系列作为国礼屡屡走出国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追捧。早在2015年,楼记黄酒就荣获米兰世博会养生酒类金质奖章,2022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楼记黄酒再次大放异彩,一举夺得金奖。

奔跑在大健康产业的赛道上,追梦人楼仕华一方面坚守久经考验的酿酒工艺和质朴家训,另一方面则欢迎和鼓励高新技术参与进来,在人才管理、营销模式和包装上改革创新,以至真至纯的楼记黄酒惠泽千家万户,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夯实千年基业,为世界打造传统产业现代化发展之典型样本,助力提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