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先爱上他的》:剧本遗失的4个核心问题

谁先爱上他的的?这样穿魂电眼,这样的花睡袍,这样的不羁,这样的善良,有理由让我相信,电影名所暗示的,不仅是谁先爱上宋正远,是其妻刘三莲,还是“小王”阿杰?更是在向观众发问,这样的阿杰,你们不爱吗,多快爱上?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切入点选择得非常精妙,5分钟就清楚勾勒出主要人物的矛盾与悬念——整个电影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我的爸爸是同性恋。他死后把保险金留给了男朋友”。
可见,《谁先爱上他的》对同性恋群体的关注不仅限于这种感情本身,更涉及“同妻”、子女及父母,基本囊括对他们而言所有重要的人,紧贴现实,诚意十足。尤其邱泽作为一个广为人知的偶像剧男演员,此次不但从电视剧转战独立电影,更是以一个有多任前女友的著名高颜值“直男”身份,饰演一名痛失爱人、“插足”他人婚姻的同性恋男子,这转身令人惊艳。



但也比较可惜的是,剧本硬伤不少。
比如叙述视角前后不统一,影响故事完整性、说服力;关键人物的部分核心关系流于表面,导致情节失去张力,阿杰作为一名男性同性恋,如何爱上大学教授宋正远、与母亲的关系等都未交代清楚,以至于的最终的大和解“猝不及防”。
叙事的视角不统一。本片以宋正远儿子宋呈希的内心独白开场,从一个同性恋父亲之子的视角,叙述其母刘三莲(同妻)和阿杰(父亲的同性恋人)在其父死后因保险金受益人的问题爆发冲突,开篇即迅速勾勒出人物矛盾和故事发展悬念,引人入胜、节奏惊艳。然而随着情节发展,故事也出现了以他父亲的“小王(三)”阿杰的幻觉、他母亲刘三莲为视角的心理独白,比如阿杰在剧场演出时看到已去世的恋人“向他微笑”,刘三莲在庙里求神拜佛时“决定做一个坏人”。


电影当然可以有上帝视角,全知式地展现角色各自的内心活动。可是本片以儿子宋呈希的“独白”开场,难免使人默认那孩子就是讲故事的人。所以,当电影中出现母亲独自拜拜时的心理活动,以及父亲男朋友脑中的幻觉,这是孩子能够了解到的吗?叙事的视角难免显得混乱,情节的连贯性降低。
核心人物阿杰与母亲的关系扑朔迷离。母亲此前是否知道或者接受了儿子的性取向?若没有,为何最后突然间接受了?这是我没有在电影中发现明确答案的重要问题。

为什么重要?母亲是阿杰唯一的至亲,而阿杰的身份又是同性恋,这是一个在东亚社会容易遭遇偏见与攻击的“身份标签”,亲人与他的关系几乎能决定其生活的底色——是幸还是不幸,而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又不可避免要影响他的爱情,同性之爱又是本片的重大主题。所以这关系很重要了,但是片子对此是轻描淡写的。
首先,当刘三莲决定做一个坏人,以报复阿杰为目的,告诉阿杰母亲“你儿子是个同性恋,插足破坏别人婚姻的小三”后,母亲呆滞在原地,戏份基本结束,直到最后出现在剧场与阿杰相拥而泣,看起来与儿子“和解”了。这合理吗?

这位母亲几乎上一秒还沉醉在儿子交到了女朋友的假象中,甚至要把传家宝交给那位“女友”。这位老人家对儿子的真实性取向是否知情,通过剧情我们无法推测,但明显是没有完全接受。这样的情况下,她到底是怎样接受了儿子的同性恋身份?难道一个陌生人跑来控诉儿子是“小三”,就能让一个老人家突然放弃已根深蒂固的某类传统观点?
其次,阿杰得知刘三莲已将他是同性恋的事实告诉他母亲后,反应不大,只是瘫在出租车上,场景到此为止。这是否正常呢?

这种事关性取向的重要个人隐私,由一个陌生人以报复为目的,冒然告诉尚且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的年迈母亲,你是否会出离愤怒呢?如果有人为了保险金以你个人隐私相要挟,骚扰你的至亲,别提愤怒,都可以报警了。然而,影片中的阿杰一言不发,从他的表情中,我们读不出愤怒、担忧一类的情绪。这令人费解。

在我们不知道阿杰到底与母亲曾经有过什么冲突、感情如何维系、沟通如何进行的情况下,电影结尾处他们的相拥而泣是突兀的,没有冲突、沟通甚至争吵,哪来“和解”?
《谁先爱上他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阿杰是怎么爱上宋正远的”没有表现出来,反之亦然,只有情绪,没有爱情故事应有的动因。我们能看到的,是阿杰从宋正远出现在他的生命之中后,就变成了迷妹,注视对方时眼睛会发光(掌声送给邱泽),但是为什么呢?找不到。而宋正远他又爱上了阿杰的什么?从电影有限的信息看来,唯一合理的解释是“美色”了。我到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位大学“电脑教授”要帮剧场作音乐,而在现实中这都值得一篇人物特稿,电影却只是一带而过。
阿杰跟刘三莲的和解,也是比较生硬。虽说通过最后的舞台剧,两人或许在对待宋正远的感情上找到沟通的入口(“风铃”的声音,宋正远所爱),但是同妻被迫承受的婚姻破裂、保险业受益人纠纷这种狗血但重要的问题,是一场数十分钟的舞台剧就能解决的吗?

瑕不掩瑜,我很享受观影的过程,能够感到创作团队的赤子之心,阿杰房间里的每一件物品,都值得截屏保存欣赏。而我这些业余的评论意见也欢迎补充与批驳,正是因为喜欢,我们才愿意静下来分析。
阿杰让我想起来一个朋友,他们都很强大,有很多花衬衫,一样美丽。


电视儿童的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