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社会蛇哥 响尾蛇为何喜欢扎堆

2023-07-24 10:06 作者:Reptizoo  | 我要投稿

上期简单说了说松果蜥特别的配对家庭形式,这期就把家庭放大,看看血缘家族在爬行动物社会生活中的体现。

自然界中的互助互利行为并不少见,而这在一些家族血亲之中显得更加紧密。比如像人们熟悉的细尾獴,可以良好的警觉外敌保护群体安全、合作狩猎、分工护幼。曾经很多人都认为复杂的社会行为不会在爬行类中出现,但许多发现都不断表明,爬行类存在着隐秘而微妙的社会生活。不管是蜥蜴、蛇类还是龟类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社会社交。

图源 Peter Paplanus

而在蛇类中最常被提及社会行为的就是响尾蛇家族,它们或许是目前蛇类中有着最多社会联系的群体。

识别血亲

响尾蛇可以识别自己的亲属,并且相对的,雌性更愿意跟亲属待在一起。有实验将三窝森林响尾蛇(Crotalus horridus)幼崽自褪去胎皮就分开饲养,每个个体都独立生活了两年半后,分组放到同一个环境观察,发现曾经同一窝的雌性姐妹与在同一空间的其他雌性相比有更紧密的关系。有血缘关系的个体会更多的在一起休息、盘绕,这证明了它们对于血亲的识别能力。其他爬行类包括绿鬣蜥、一些澳洲石龙子在内的部分蜥蜴也被证明可以识别血亲。

维持温度



怀孕的雌性响尾蛇通常会聚集在一起,这种方式有助于它们更好的维持体温。新生的幼体这种表现就更加突出,角响尾蛇(Crotalus cerastes)的幼体会在新生还未蜕去胎皮的10天内,在栖居的洞穴入口抱成一团,从而实现动态的温度调节。抱成的“蛇团”有时甚至会完全堵住洞口,在一天中最热时候停留5-6个小时,幼蛇们缓慢的移动变换自己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热量被不断交换,使“蛇团”的核心温度稳定在31度左右。

这样的行为出现在炎热的天气下,如果是空的洞穴,在日照下洞口很快会超过42度,这是响尾蛇不能承受的热度,而洞内温度也快速上升。即使洞口到洞内有些不同的温度区间,但受洞穴大小的影响,洞穴内温度适宜的位置无法安置所有同窝的响尾蛇。幼蛇结成一团或者说球形结构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与环境的热交换,但通过每个个体的移动变换位置,可以最大的提升热交换的潜力。另外这样的行为或许还有减少水分流失的作用,从而保证顺利的完成它们的第一次蜕皮。在野外,高温促成了响尾蛇幼体展现了这样特别的互动、互利形式,而在人工相对恒温的环境下则基本不会出现这种场面。

捕食和防御

蛇类的交流方式是不能被人类直接观察到的,它们会通过识别对方留下的化学信息找到所需要的线索。比如在实验中发现,饥饿的响尾蛇更愿意在进食过的响尾蛇曾经停留的地方等候并伏击猎物,也相对多的愿意沿着已进食的同类路径行进,这都是通过前者留下的信息做出的判断。同样,当危机来临,紧张和压力也会让蛇的化学信息发生变化,同类识别后就会警觉周遭的危险。

图源 Clinton & Charles Robertson

而亲属的抱团也能提高警戒和防御能力,虽然响尾蛇拥有毒性,但仍然会成为其他物种的捕食对象,而群体特别是亲属在场,就会体现出更强的反抗能力。

开头说到响尾蛇是目前拥有最多社会性表现的,为什么说目前?因为爬行动物的行为研究并不容易,它们很多都胆小、低调,不容易被人发现和观察,这也是爬行类行为研究相比其它动物相对滞后的原因。但随着人的保护和探索,想必能窥视到更多它们的行为秘密。

参考原文

Reiserer R. S., Schuett G. W., Earley R. L. 2008. Dynamic aggregations of newborn sibling rattlesnakes exhibit stable thermoregulatory properties. J. Zool. 274, 277–283 10.1111/j.1469-7998.2007.00383.x 

Clark R. W. 2004. Kin recognition in rattlesnakes. Proc. R. Soc. Lond. B 271, S243–S245 10.1098/rsbl.2004.0162

Clark R. W. 2007. Public information for solitary foragers: timber rattlesnakes use conspecific chemical cues to select ambush sites. Behav. Ecol. 18, 487–490 10.1093/beheco/arm002 

长按识别关注-Yaubay游贝水族公众号


长按识别进入1688-Yaubay直营工厂



--END--

社会蛇哥 响尾蛇为何喜欢扎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