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8.47 《实践论》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47、《实践论》
教员1937年7月写的著名哲学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写作《实践论》的目的是为了从哲学上纠正主观主义主要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思想,端正思想路线,正确总结中国革命斗争的经验,以夺取新的胜利。
这部著作以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着重阐明辩证唯物论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在著作的开头就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辩证唯物论则“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认识是客观外界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要直接地认识某些事物,只有亲身参加变革某些事物的实践斗争中,才能触到那些事物的现象,暴露其本质而理解它们。离开实践,人的正确认识就无从产生。
教员接着论述了实践与人的整个认识过程的关系,阐明了实践是全部认识的基础。他指出,认识的第一阶段是感性认识,第二阶段是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前者解决现象问题,后者才解决本质问题,才能反映事物内部的联系。二者只有在实践基础上才能统一起来。“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但是获得理性认识,只是一个认识过程的一半,更重要的是在于用这种正确的理论去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这是检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当预定的理论、计划、方案和措施在同一实践过程中达到预想的结果时,一定阶段的认识过程就完成了。但就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又没有完成。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真理的认识也永远没有完结。教员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教员为我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唯心论和机械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在于,要经常使自己的思想真正适合客观的情况。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真理是不可穷尽的,人们只能通过对相对真理的认识,无限地接近绝对真理。认识是否符合实际,最终只能通过实践来解决。“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革命者不能固步自封,为了认识真理,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教员指出:“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
《实践论》一书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我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