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家庭的孩子反而赚不到大钱?

昨天看到一个有意思是说法,大意是这样:
二三线城市中产家庭的孩子很难赚到大钱。
因为这些孩子的父母希望孩子可以复制自己,并且凭他们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可以进行“强干预”,再加上他们自己也到了保守的年纪,所以给孩子做的安排往往也比较保守,比如去体制内。
所以,一般来说,二三线中产家庭的孩子,容易复制上一代,继续做中产;而农村娃要么上限很高,要么下限很低。
说下我的理解。
一、“不容易赚太多钱”未必是坏事
我自己身边这样的例子很多,所谓的“强干预”,可以参考之前网上的“三代烟草人”、“三代电力人”……
这种现象,客观上确实“伤害”了一些敢闯敢干的年轻人,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类人在人群中一定也是少数,因为基因使然。
大部分人追求的就是一个“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的工作。
不仅是那些一毕业就选择考公考编的年轻人,也包括那些看起来“敢闯敢干”努力进互联网一线大厂的年轻人。
我见过太多人,努力进大厂、努力留在大厂,就是因为大厂可以“养老”……
声明一下,我不觉得这个行为有任何问题。
所以,“强干预”也许会让个别人的上限变低了,但下限肯定变高了。
“烟三代”“电三代”们,就算资质再平庸,在系统里混到中年,在三四线城市也是“第一梯队”。
从“家族”的角度来说,只要社会的这套玩法没发生颠覆性的变化,那家族的至少在下一代还不会没落。
当然,我也不觉得父母的“强干预”真的能干预得了那种“天生的企业家”。
二、农村的娃真的上限更高吗?
前几天写了一篇“什么样的人命运的齿轮更容易转动”,里面表达了两个观点:
1、信奉“确定的因果”(只有做了A能得到B,才会去做A)的人,命运的齿轮不容易转动;
2、机会成本高的人,命运的齿轮不容易转动,譬如一些穿上“长衫”的人。
第1条可以理解成价值观,第2条可以理解成人性本能。
我觉得价值观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性本能失效的,譬如有些人就是觉得“机会成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成为我要成为自己想的人”,或者“家族兴旺不重要,我要做那些能让我发挥出自身价值的事情才重要”。
“长衫”之所以会穿上就很难脱下来,是因为“买”这件“长衫”就几乎耗尽了全家所有的积蓄——成本太高了。
而对一个不穿“长衫”还可以穿“定制西装”的人来说,脱掉“长衫”甚至是轻松愉快的。
因此,我反而还是觉得中产的孩子上限更高一些,因为他们见过的东西更多,受到的教育也相对更好——有些东西可能相对想得更明白一些。
想起老罗有一次直播提了一个问题,创业最重要的是什么?主持人罗列了很多选项让观众选,有资源、人脉、能力、钱……等等。
老罗说,咱们这个选项就有问题,资源就不应该放上来,如果创业有充足的资源,那当然会容易很多。
从资源这个角度,城里的孩子创业成功的概率也相对更高。
连续日更第3/100天

欢迎加入普通人的成长笔记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