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罗马军营到中世纪城堡,坚不可摧之堡的时代变迁(幕墙城堡篇)

前篇中提到,石质主楼城堡成了西欧掌控战略要地的标配。然而随着配重式抛石机等重型攻城器的发展,看似牢不可破的石质主楼,终究也有被攻破的时候。例如在“无地王”约翰篇中曾经提到过,英格兰东南部罗切斯特城堡的主楼,就曾经被英王强行攻破过。而且四角上的方塔还被轰塌了一座,后来重建时被改成了圆塔,看起来充满了违和感。

当领主们发现,最为坚固的主楼式城堡也不再那么可靠后,城堡的建筑设计便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当然这样的改变,并不能说是某个大师一拍脑袋的突发奇想。如今很多人更倾向于认为,西欧的领主和工匠在参加十字军东征的途中,学习并借鉴了欧亚交界地区的工事建筑风格。近东地区的很多城防工事,其建造时间是远早于西欧城堡的,坚固程度也要超过同时期的石质主楼。比如拜占庭的巨都君士坦丁堡,虽然它是一座混合型的城市,但是其狄奥多西墙是以难以攻破而著称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西方远道而来的领主们就想过要进攻君堡,却发现根本无从下手。再比如让博希蒙德走不动道的安条克,十字军是在内应的帮助下才攻入城内。想必在面对这些高大的城墙和密集的圆塔时,就算是最精锐的骑士也会感到一筹莫展。
当西欧的领主在东方打出战果后,他们也开始修建城堡来巩固自己的地盘。而这些城堡的建筑风格,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欧亚交界地区的特点,与西欧的主楼式城堡不太相同。其中最著名的,无疑要数位于叙利亚的骑士堡卡拉克。前面在提到《天国王朝》这部电影时,曾经节选过电影中骑士堡。在吕西尼昂的盖伊那篇中,卡拉克城堡也曾被提及。当时萨拉丁为反击沙蒂永的雷纳尔德的不断挑衅,亲率大军攻打骑士堡。而当鲍德温四世尽起国中军马前来为解围时,作为王国代理人的盖伊却龟缩在卡拉克城堡中,拒绝出兵夹攻萨拉丁。结果萨拉丁趁着被两面围攻前,从容率军撤走了。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怎样的一座城堡,才给了这位本应很英勇的骑士以安全感呢?

卡拉克是中世纪时期最重要的城堡之一,在十字军到达叙利亚之前是一个库尔德人的军事据点。这一地区被十字军控制后,卡拉克于1142年由时任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二世赠与医院骑士团。随后经过数十年的修补与加固,卡拉克成为双层堡场的城堡,也即是目前看起来的样子。进入13世纪后这座城堡迎来了自己的巅峰期,最多能容纳2000名士兵,俯视并控制着周围大量的土地。

在上面这张设计图中,内圈深色部分为一期的基础部分,大部分营房及功能性建筑都在这一区域,这也是鲍德温四世、盖伊、萨拉丁对峙时实际存在的部分。而外部一圈颜色较浅的城墙是在这之后才修建的,内外城墙之间的空间狭窄且不平,因此也没有营房等建筑,主要还是用于防御时的缓冲。

从这张立体复原图上来看,卡拉克城堡的一些特点也许更清晰一些。首先,与典型的石质主楼城堡(如罗切斯特和法莱斯)相比,骑士堡中很难指出哪一个塔楼是其主楼。内城墙上的几座塔楼,并没有某一座特别突出。也许靠近正门一侧的三座塔楼,相对于一般外墙上的塔楼要大一些,但是它们也都不具有典型的主楼结构。这种同时存在数座介于主楼和外塔之间的塔楼设计,便是此类城堡的第一个特点。
而卡拉克城堡所体现的第二个特点,是塔楼在设计上显得更加圆润。建造时间较早的主楼式城堡,大多采用四角方形的设计。而卡拉克城堡的塔楼,则是一半一半的设计。并且有意思的是,其中圆弧形的部分,基本都是在靠近易受攻击的正外侧。至于面向陡坡等难以进攻的塔楼,有很多还是方形的结构。这其实很好的体现了圆弧形外墙的优势,在遭到正面攻击时,弧形结构更容易产生折射并减小对自身的冲击。也就是说相较于平面外墙,圆弧形外墙往往能承受更多次攻击,自然就能更好地保护内侧的守军。因此后来罗切斯特城堡在重建其主楼损毁的一角时,也放弃了方形的结构设计,而将其改成了圆弧形。
最后卡拉克城堡的其他一些特点,与前篇石质主楼城堡中提到的就没有那么大的区别了。比如说双层同心堡场的布局设计,再比如底端向外倾斜的城墙结构,这些在后建的主楼城堡中也有体现。综合以上这些特征,像卡拉克这样没有明确主楼、以多层城墙及其附带的数座塔楼为主要防御工事的城堡,又被称作“幕墙城堡”。其名字中的“幕墙(curtain wall)”之意,便是指的各座塔楼间的城墙,仿佛像是柱子间的帷幔一样将敌人挡在外面。
回到西欧这边,幕墙城堡也逐渐取代主楼城堡,成为了最热门的基础设计风格。前篇的最后提到,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归来的“狮心”理查,其新建的加亚尔城堡,就已经颇有幕墙城堡的样子。不再巨大的城堡主楼、全部为圆形的城墙塔楼,都与亨利二世时期的城堡不太一样。不过更为典型的幕墙城堡,还是要从更晚建造的新城堡上,才能看到更为明确的例子。
在《威尔士的诺曼入侵》系列的最后曾提到,英王“长腿”爱德华一世于1282年举三路大军攻入威尔士,格温内斯阿伯弗劳王族的勒韦林和戴维兹兄弟相继身亡,随之威尔士地区彻底被英格兰吞并。重新分配势力范围后,爱德华一世在北威尔士大兴土木,新建了数座城堡以加强对新近征服地区的控制。如卡那封城堡、康威城堡和哈勒赫城堡,它们都没有明确的主楼结构,而是采用了“幕墙”的设计。
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无疑要数作为威尔士治所的卡那封城堡了。前面提到过,卡那封与罗马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古罗马时期便有一座军营瑟宫提乌姆。后来在诺曼人第一次短期掌控北威尔士时,旧式的古罗马军营便被“丘顶-堡场”式城堡所取代。等到了爱德华一世的时期,英王投入了极大的人力和财力,由圣乔治的詹姆斯大师担任石工长,负责设计并将卡那封城堡全面升级为石质城堡。虽然这座城堡前前后后建了几十年,总花费超过了2W镑,且城堡外劳工的营地甚至形成了有城墙保护的城镇。但实际上它仍是个半成品,其中王室居住区的部分并没有来得及、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动工。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以它为例,看一看幕墙城堡的大致面貌。

从上面这张照片中,我们很难指出城墙上究竟哪一座塔楼是其主楼。每一座塔楼都是近似的八边形,并拥有横纹相间的砖体。这样的设计,与爱德华一世时期的其他城堡并不相同,反倒与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十分相近。再加上古罗马皇帝马格努斯 马克西穆斯的传说,更进一步加强了卡那封与罗马间的联系。在不列颠人中古罗马的影响一直很深,卡那封有意无意加强这方面的要素,肯定也有强化自身权威正统性的考虑。
回来具体看看城墙上的塔楼,虽然它们在规模上都比罗切斯特城堡的主楼要小,但是也都有着3层的塔高,并且地下还有一层地下室。也就是说,每一座塔楼都可以说是一座小型主楼。同时,在塔楼的顶端也有着各种工事。常规的城垛自不必说,塔楼上普遍还有很多进一步加高的箭楼,以提供更高的视野和攻击位点。当然如果真要说的话,主要负责人所居住的“鹰塔”(因其顶端箭楼有鹰的装饰),肯定是卡那封城堡塔楼中最重要的一座。鹰塔本身是城堡第一座完成的塔楼,在其内部有一个规格明显更高的卧室,据估计曾经是威尔士首任政法官(justiciar)奥顿 德 格兰德森(他的纹饰便是雄鹰)的居所。鹰塔顶端上的箭楼有三座,也是卡那封所有塔楼中最多的。而在鹰塔的底端地下室,还有一个与外界相连的水门,显然是为了城堡一旦遭到围攻,能经这里从水路进出。

既然没有一座明确的主楼,那么卡那封城堡又是如何布局的呢?如下图所示,城堡本身坐南朝北,整体呈细长的梭形。在城堡的城墙上,总共有两座大门,以及通过幕墙相连的7座塔楼。其中上面提到的鹰塔,位于城堡的最西角,城堡的常驻总管便居于此。同属这一侧的,还有举办典礼及饮宴的大厅,以及厨房等其他设施。也就是说,城堡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大部分都是在这一侧进行的。而在城堡东侧,原本的建设计划是王室巡视北威尔士时驻扎的宫殿,但是其最终并没有完工。

由于城堡内部的建筑结构基本没有保留下来,因此我们只关注城墙的部分。关于城墙的塔楼在前面已有提及,接下来我们就将目光转向城墙的另一大结构,也就是城堡的城门。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卡那封城堡有两个大门。其中北侧以吊桥与旁边城镇相连的,是被称作“国王之门(the King‘s Gate)”的正门。而东侧直接通向城外的,则是被称作“王后之门(the Queen‘s Gate)”的偏门。这两座城门均采用了双门楼复式城门的结构,但是实际上都没有完工。按照原本的计划,国王之门本应该有5道橡木门再加6道闸门,以及更多的门洞防御工事。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强化城门处的防御,也是为了迎接贵宾时,城门一层层打开以体现出非同一般的庄重感。

至于另一座王后之门,是建在原有“丘顶-堡场”式城堡的旧土堤之上的,因此它比起地面来看要高出了很多。原本王后之门应该通过石阶与外界相连,但是如今并没有这样的结构留存下来,所以它也就只能空悬于上并被护栏围住。由于其特殊的位置,王后之门要比国王之门更加难以进攻,因此在防御工事方面也略逊于正门。

两座城门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城墙上的一些细节。很明显能注意到的是,卡那封城堡无论是城门上也好,城墙上也好,都有许多竖着的细缝。这样的结构,实际是为了方便十字弓射击的箭孔。在城堡南侧朝外的城墙上,有着上下两条通道,每隔一段距离就有这样一个射击孔。因此弓手们可以从城垛和城墙内同时进行攻击。北侧城墙的射击孔结构更为复杂,是由三道细缝交汇而成的出口,使得守军士兵能够更好地调整射击的角度。凭借这样多重的防御工事,卡那封城堡又被誉为“中世纪射击火力最强的城堡”。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卡那封城堡及其附属城镇的复原图。如下图所示,城堡正门的外侧,正对着卡那封新建的小镇。而且在镇子的周围,也有一圈相对低矮很多的城墙保护。实际上这座小镇,也是爱德华一世一并下令新修建的。它不仅是城堡数十年建筑期间工人的居住地,也是英王要求新征服的不列颠人前来交易和纳税之所。另一方面,卡那封城堡作为英格兰王室在北威尔士的治所,其常备驻军也是周边城堡中最多的。按照爱德华一世时期的记载,城堡中常规有2名骑士、10名弩手、25名军士以及3名工匠,总计40人驻守。综合以上这些信息,正能够完整的体现出卡那封城堡具有军事防御、武装驻守、显贵居住及地区管理等多方面的功能。

随着卡那封这样幕墙式城堡的流行,中世纪石质城堡再一次完成了升级,在面对围攻时也又多了几分底气。而且到目前为止,军事驻防也一直都是城堡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但是随着一种新科技的使用,城堡的这一基本功能即将面临重大挑战。因此在下一篇、同时也是这一系列的最后一篇中,处于命运十字路口上的城堡,又将会向哪个方向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