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林家财产去哪了?林黛玉真的一无所有吗?贾敏为什么嫁给林如海?

2023-01-25 00:03 作者:zyh215  | 我要投稿

关于林家财产,红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吵了几百年,始终没有定论,为什么?支持林家贫穷说的总感觉书里矛盾重重,但又拿不出来足够的证据链自圆其说;支持林家富贵说的能基于表面事实,容易得到广大读者共鸣。今天笔者通过对大量书中原文进行解读和剖析,一举攻克这个世纪难题。

大部分人都认为林家五世为官,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又官至兰台寺大夫,又是钦点为巡盐御史,肯定积累了不少资产。甚至结合贾琏说的 “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猜想贾琏在林如海入葬后将林家的钱并入了贾家,足有二三百万之巨,可能用作大观园建造之费用。乍听之下,入情入理,但还是主观臆测,没有真凭实据或直接暗示性证据。认为普天之下皆是贪官污吏,官越大就越有钱,官职越肥越有钱,这不是科学研究《红楼梦》的行为,因为这世上也有像秦业(秦可卿的养父)、海瑞一样的清官,两袖清风,林家可能并不富贵,证据如下:

前世宿命意思是前世中的生活点滴,铸成今世命中必有此一劫,体现了因决定果,前生决定后世的佛法理念,参透前世宿命能知晓人物的历史传承关系,是解析林黛玉一生命运的关键线索。

第一回,“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 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

林黛玉前世绛珠仙草遂得人形后“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寓意今生林黛玉也是一个孤苦伶仃、凄风苦雨的人物形象,决定了她的命运,就很难符合大家闺秀的这一身份。

第二回,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贾雨村)遂又将辞馆别图。林如海意令女守制读书,故又将他留下。

第三回,次日,面谋之如海。如海道:“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

贾敏是金陵四大家族贾家贾母的小女儿,最为疼爱,但她的死亡葬礼却仅四个字“一疾而终”,林如海葬礼仅八个字“葬入祖坟了,诸事停妥”,给人一种特别冷清、凄凉的感觉,与秦可聊的超级隆重、奢侈的葬礼形成鲜明的反差,没人觉得奇怪吗?根据“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猜测贾母接黛玉进京离贾敏去世不久,也就是说贾母得到林如海书信贾敏去世消息后就立即派人接黛玉进京,一点都不给黛玉为母“守制”的时间,为什么?笔者猜测林如海为儿子、妻子的病情和葬礼,为黛玉的每日医药费开销巨大,已经入不敷出,凭着巡盐御史的俸禄还能勉强东拼西凑维持生活罢了,贾母必须出手接黛玉进京。第一次猜测林家已衰落。

甲戌本:第三回章目: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根据前两章分析,此时林如海还健在,也未有明显迹象表明林家衰落,谈“收养“是不是过分了?是伏笔还是版本反复增删出来的BUG?看不懂的文字,先放放,看完全文再回头分析吧。

第三回,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雨村另有一只船,带两个小童,依附黛玉而行。(就这么多)

第三回,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

林黛玉辞父写的极其简略,没提任何箱子、贵重物品或礼品。林黛玉仅带了两个老弱残兵(预示着门庭衰落),一个极老,一个又极小,后文也极少出现,根本照顾不好林黛玉,相比贾母赐的二等丫头鹦哥(紫娟)顶多算个三等丫鬟,真是愧对林如海对黛玉“爱如珍宝”四个字,林黛玉是来探亲的,不是奔着被贾府“收养“来着,没有一点大家风范。第二次猜测贾林两家贫富差距巨大。

第五十四回,贾母的《掰谎记》说,“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

再结合林黛玉办理完父亲丧事回贾府时,也只是多带回了几本书,没多一个仆人(始终没提贾敏陪嫁过来的随从丫鬟),笔者认为这段话明显在影射林黛玉,强烈暗示其中有玄机,切不可被表象迷惑。

第三回,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此段描写黛玉第一次进贾府的心理活动,看见贾府“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何况今至其家”,像是一语双关:1:衬托贾府有钱、气派大。2:让黛玉感到震惊,相形见绌,雪雁顶多只能算四等丫鬟了。最后一句“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是更明显的一语双关:1:表明黛玉处世极其谨慎,怕坏了规矩。2:像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小丫头的心理话,突出后者。假设贾府收养一个贫民丫头,其心理活动亦不过如此。第三次猜测贾林两家贫富差距巨大。

第十二回,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贾母听了,未免又加忧闷,只得忙忙的打点黛玉起身。于是贾母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一应土仪盘缠,不消烦说,自然要妥贴。作速择了日期,贾琏与林黛玉辞别了贾母等。

1林如海知道自己病重将逝,如此至关重要之际,为啥是“寄”书信给贾府?而不是派仆人“送“书信给贾府?再接黛玉回去岂不是两全其美?要知道寄信走的是官方渠道,速度相对较慢且没有保障,万一……。

2此处一个细节,未提及黛玉带来的两个仆人雪雁和奶娘,作者应该是有意突显黛玉的孤苦伶仃形象。

3这件事只有贾母在安排,从“定“字上看出贾琏本都不想去,是被逼的,其他人似乎对林如海都漠不关心。

这段话模棱两可的意思特多,总感觉在隐藏什么,要是一个穷亲戚亦不如此。第四次猜测贾林两家贫富差距巨大。

第十四回,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二爷打发小的来报个信请安,讨老太太示下,还瞧瞧奶奶家里好,叫把大毛服带几件去。” ……(凤姐)连夜打点大毛衣服,和平儿亲自检点包裹,再细细追想所需何物,一并包藏交付昭儿。

此处未描写贾母的有任何安排指示,也未描写贾府另派人去苏州(林如海老家)清算财产,应该是昭儿一个人来一个人回去的。从第十二回“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推断出贾琏在扬州(林如海工作的地方)帮助林家已将近一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辛苦费”哪去了?区区几件衣服为啥要昭儿跑来跑去?林家掏几个银子犒劳下贾琏是不是应该的?贾琏若侵吞了林家的财产还怕买不起几件衣服?笔者认为林黛玉为林如海治病花费了大量的银子,掏空了家底,此刻的林家已经出不起足够的银子给贾琏买件像样的衣服了。“再细细追想所需何物(不是何人!)”用词相当得妙,与林如海送林黛玉去贾府时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五次猜测贾林两家贫富差距巨大。

第十六回,宝玉心中品度黛玉,越发出落的超逸了。黛玉又带了许多书籍来,忙着打扫卧室,安插器具,又将些纸笔等物分送宝钗、迎春、宝玉等人。宝玉又将北静王所赠鹡鸰香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宝玉只得收回,暂且无话。

1林如海葬入祖坟,清点林家之后,黛玉回贾府时,若仍是“钟鼎之家”,为啥没有丫鬟跟随小姐的?给贾敏陪嫁过来的丫鬟去哪了?为啥文中只字未提一两件贵重之物?为啥没有林如海的遗物?甚至连祖宗牌位也没提,(黛玉)之“孝“在哪?

2黛玉刚从苏州回来,宝玉心中品黛玉越发出落的超逸了,笔者认为这是妙笔,一语多关。第一层表达宝玉对黛玉的思念之情,好久不见觉得林妹妹更漂亮了。第二层写黛玉已经和林家做了了结,之前是“借“了林家的身世(貌似一个林家大小姐),现在已经”还“了,仅留下一个“身份证”(不继承林家财产和地位),有种无债一身轻的感觉,是安逸的意思。第三层按道家理念,黛玉经此人生大劫,突破人间界的桎梏,解封了“绛珠仙子”转世的一面,是超凡脱俗的意思。

3黛玉刚从苏州回来,对宝玉说的第一句话“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像是一语双关,另一层意思是说“我现在是绛珠仙子转世,林家那点财产和地位我不要它”,原文衔接得相当第六次猜测贾林两家贫富差距巨大。

第四十五回,黛玉叹道:“……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根据这段内容笔者推断: 1:黛玉的吃穿用度跟他们家姑娘一样,但黛玉从未典当过物品,经济全来自贾府发的月钱和贾母的额外零花钱。2:黛玉在贾府快十年,经常熬药吃药治病,已经惹的下人闲言碎语不满了,天天吃人参养荣丸,就算有嫁妆钱也快吃没了。黛玉说自己一无所就是事实真相,第七次猜测贾林两家贫富差距巨大。

第五十六回,宝玉笑道:“你又说白话。苏州虽是原籍,因没了姑父姑母,无人照看,才就了来的。明年回去找谁?可见是扯谎。”紫鹃冷笑道:“我们姑娘来时,原是老太太心疼他年小,虽有叔伯,不如亲父母,故此接来住几年。大了该出阁时,自然要送还林家的。终不成林家的女儿在你贾家一世不成?林家虽贫到没饭吃,也是世代书宦人家,断不肯将他家的人丢在亲戚家,落人的耻笑。所以早则明年春天,迟则秋天。这里纵不送去,林家亦必有人来接的。”宝玉听了,便如头顶上响了一个焦雷一般。

站在上帝角度,我们知道该段是紫娟试探宝玉对黛玉的感情,主要目的是让宝玉相信黛玉肯定要回苏州,测试宝玉的反应。所以正常情况下会列出大量真实情况,诱导对方陷入思维陷阱。“林家虽贫到没饭吃”作为重大的关键要素,若为假,则会引起宝玉强烈的怀疑心理,极可能导致整个计划泡汤,所以笔者认为这句就是实话,林家已经从“钟鼎之家”衰落到一无所有。第八次猜测贾林两家贫富差距巨大。

认为林家有钱的推测是主要基于为官必贪为官必富的常理,并无场景、物件、衣着(贾母送的不算)等表述作为依据,故称之为主观臆测并无真凭实据,而本文通过多个章回事件,贾敏和林如海的葬礼、黛玉辞别父亲事件、黛玉进贾府的心理活动和所带随从、林如海寄信事件、昭儿来回送衣服事件、黛玉葬父回贾府事件和燕窝事件来分析,更为客观更有事实依据,因此本文推断贾林两家贫富差距巨大,林家并非荣华富贵之族,毫无大家风范,在林如海死后,林家已从钟鼎之家完全衰落到一无所有。

回头再看甲戌本第三回章目: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按此时林如海为妻儿子女花光了积蓄,已经入不敷出,凭着巡盐御史的俸禄还能勉强东拼西凑维持生活,只能将药罐子林黛玉托付给贾家,说“收养”恰如其分,但第一次读由于信息差的关系,太让人震惊了,所以庚辰本改为“林黛玉抛父进京城”。

网上有不少人始终认为林家是“钟鼎之家”,不可能沦落为一无所有,所以我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回答大部分读者想问的问题。

问题一:林家不富,贾敏为什么会嫁给林如海?

答:第三回介绍林如海时年已四十,此时黛玉5岁,再根据《大清律例》规定:“男年十六以上,女年十四以上,身及主婚者,无期以上服,皆可行“,推断出贾敏嫁给林如海约20年了。第十六回林如海去世,此时黛玉约12岁。综上所述,推断出林如海去世时距贾敏嫁给林如海快30年了,是不是很惊人!古话说得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林家的衰败可能就是贾府的前兆。贾家的衰败,也就是宝玉经历的时间,也就短短15年左右。书中介绍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证明其人天资聪颖。三十年前,林如海16岁左右,学识过人风华正茂,加上钟鼎之家绝对可谓“前途无量”,贾林两家够得上门当户对,贾敏嫁给林如海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再说贾母对子女婚姻态度是“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问题二:巡盐御史是个肥差呀,林如海的资产去哪了?

答:一个官职象征着权力和财富,但不等于财富。巡盐御史是贪官眼中是肥差,但在清官眼中也只不过为朝廷效力而已。林如海若是贪官,《红楼梦》岂不成了忏悔录?

林如海假设在16岁跟贾敏结婚, 36岁时才有林黛玉,“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人参养荣丸),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37岁时诞下一子,39岁时三岁之子偏又死了,40岁出任巡盐御史,41岁时“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林黛玉)侍汤奉药,守丧尽哀。”林如海对黛玉“爱如珍宝”,此时为妻子为子女看病求医估计差不多倾家荡产了,也许这才是林黛玉带病抛父进京城的真正原因。林如海约47岁时,又积累了不少财产,但“这年冬底林如海身染重疾“,到第二年“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中间间隔将近一年,林黛玉年幼时父亲倾家荡产给自己治病,现在林黛玉也会倾家荡产给父亲治病,林如海约7年的官场俸禄可能就这么没的。

假设林如海还给黛玉留了些嫁妆,黛玉在贾府将近十年,吃穿用度皆是贾府所出,更兼每日吃人参养荣丸,就算有嫁妆钱也吃没了,黛玉说自己“一无所有”就是事实真相。

问题三:林家是“钟鼎之家”怎么解释?

答:第二回,“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钟鼎之家”指的是林氏家族,不是刻意指林如海这一代,笔者认同林家祖上有钱有地位的说法,笔者的观点是林氏家族到了林如海这一代没落的,30年前贾敏嫁给林如海时,林家风光无限,是钟鼎之家,但30年后,随着林如海已葬入祖坟,这些都是过往云烟,风光不在了。林家业经五世,盛极而衰,真是应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系钟鼎之家,亦是书香之族。”用的是“虽”和“却”,而不是“且”,表明林家主要是文化人(不像贪官),不是有钱人,至于林家怎么衰落就看第二个问题。

问题四:林如海死后,林黛玉难道就继承不了任何地位了吗?

答:第八十回,迎春嫁给孙绍祖,遭到家庭暴力,哭回娘家,贾母也是无可奈何,为什么?因为这就是封建世俗礼教制度的力量!谚语有云:“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贾府势力再大也无法与世俗礼教对抗。书中第十四回林如海去世后,黛玉就成了无父无母无兄弟的孤女,只有贾母罩着,此时说“收养”恰如其分,还哪有林家大小姐的样子?还哪有地位可言?要不然也不会写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的诗句来。

问题五:林黛玉带回来的书籍,能值多少钱?

答:第十六回“黛玉又带了许多书籍来”,根本没提过字画,笔者认为这是过度解读。

1文中未提到黛玉带的是什么书,如果是正经书,当年贾雨村在葫芦庙内就能读得起,值不了几个钱。

2那有没有可能是精品书是藏书?可能性很少,因为没有黛玉颇为喜欢的两本书:《西厢记》和《牡丹亭》。在文中宝黛共读过《西厢记》,黛玉还害羞地听宝钗讲过《牡丹亭》,说明黛玉平时不看这些杂书,所以大概率带的都是些正经书。

3黛玉有这些书,会不会没时间读?宝黛共读《西厢记》时就说过“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他们原是西方灵河岸上的神仙投胎转世,“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不存在没时间看书的情况,不然黛玉也成不了大观园中最著名的诗人。

4若林如海留下笔记或书画真迹,按黛玉的性格免不了睹物思人,免不了伤心落泪,但文中也只字未提。

综上所述,本文推断黛玉带回的只是平常书籍,值不了几个钱。

问题六:感觉黛玉从不缺钱花,为什么?

答:第二十六回,“花大姐姐交给我送去,可巧老太太那里给林姑娘送钱来,正分给他们的丫头们呢”说明贾母还会每月给黛玉送钱分给丫头们。第四十五回,黛玉叹道:“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说明黛玉也从贾府中按小姐等级支取月例(零花钱)。另外在穿着上也得到贾母照顾,时常送些衣服啥的。但时间一长,“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说明打赏的钱已经封不住他们的嘴了,只是矛盾还没爆发出来。

问题七:黛玉的言谈举止不像小门小户出身,为什么?

答:第三回,黛玉约6、7岁初进贾府,“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有点小门小户的样子。“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林妹妹心较比干多一窍,机敏聪明,性格要强,看书能一目十行,学习能力特别强,人物故事很励志。书中将宝黛童年的故事写得很少,主要集中在大观园里的故事,也就是黛玉约十一岁后的故事,所以很难看出来。

第五回,宝钗约14、15岁进贾府,“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宝钗端方,则显黛玉小心眼;宝钗行为豁达,则显黛玉小气。性格孤僻说的好听点就是“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宝钗是真正的大家闺秀,黛玉则是小家碧玉。

问题八:林黛玉不是有随行丫鬟和有伴读丫鬟吗?

答:丫鬟也是分等级的,有低级(三等)、普通(二等)和高级(一等)之别,就像现在的手机一样,价格差距很大。贾府的“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黛玉心中甚是震惊,推断黛玉携带的是四等丫鬟。随身只带了一个极老的奶娘,一个极小的丫鬟,后文也极少出现,表明她们根本照顾不了黛玉,跟有没有这些丫鬟一样,还是贾母贴心给黛玉安排了个二等丫鬟鹦哥,后文称紫娟,是黛玉最贴心的丫鬟,这是作者有意为之,目的是让林黛玉与林家进行割舍,突出孤儿形象。伴读丫鬟更比不上随行丫鬟重要,极大概率也是下等丫鬟,若按“钟鼎之家”的配置,绝对不会这么差。书中有个细节,一直没提贾敏陪嫁过来的丫鬟,也就回避了林黛玉诸多“敏”感的秘“密”。

问题九:黛玉有没有把嫁妆放在贾母那里?

答:应该没有。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就随行了一个极老的奶娘和一个极小的丫鬟,此时不太可能携带大量贵重物品。林黛玉将父亲葬入祖坟后,第二次进贾府时,“黛玉又带了许多书籍来,忙着打扫卧室,安插器具,又将些纸笔等物分送宝钗、迎春、宝玉等人。“没有更多的描述,连祖宗牌位都没提!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结合林家已从钟鼎之家逐渐衰落到一无所有的结论,明显是一语双关,林家那点财产和地位我不要它。

退一步讲林如海给黛玉还留了些私银和嫁妆,黛玉在贾府将近十年,吃穿用度皆是贾府所出,更兼每日吃人参养荣丸,就算有嫁妆钱也吃没了。

问题十:贾琏一句“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 怎么理解?

答:书中没有任何一处直接表明这三二百万与贾府存在关系。昭儿回禀贾母时,贾母未作任何指示,也未描写贾府另派人去苏州清算资产,昭儿是一个人来禀一个人回扬州的。林黛玉和贾琏回贾府时也是“昼夜兼程而进”,不似带有大量物资财产。有若这三二百万巨资出自林家,则更解释不了上一节文章中前几大猜测,也不符合林黛玉前世宿命中的因果关系。

更多资料请参考B站知名UP主小煮红楼的视频《林黛玉是富二代吗?贾府贪了林家财产吗?超硬核科普盐政能赚多少~》

问题十一:进士贾雨村为什么能成为林黛玉的老师?

答:书中写的很明白,林如海年已四十,升至兰台寺大夫,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但对黛玉却是“(只不过想)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此时“雨村正值偶感风寒,病在旅店,将一月光景方渐愈。一因身体劳倦,二因盘费不继 , 也正欲寻个合式之处,暂且歇下。幸有两个旧友,亦在此境居住,因闻得鹾政欲聘一西宾, 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且作安身之计。“贾雨村此时又是进士又是贬官文人,很不一般,竟教一个5岁小儿念书!表面上贾雨村明显有攀附林如海之嫌,所以工资倒无所谓,后面也如贾雨村所愿,经林如海攀上贾政谋得官职,算是计划圆满。笔者认为深层次上暗示学生林黛玉也不一般,传承了老师贾雨村“假语存”的特性,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林身上有太多的秘密)。

若有帮助,请给个一键三连,谢谢!

林家财产去哪了?林黛玉真的一无所有吗?贾敏为什么嫁给林如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