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符号学(3-4)——现代哲学的“合”法性来源:将有限性坚持到底的绝对

3-4符号学
目录:
1、德国古典哲学→现象学→结构主义→辩证法
2、基本观点——符号系统的不一致性
3、3-4的解释——3结构、4不设置本体论
4、结构主义的弊病
1、德国古典哲学—现象学——结构主义
现象学比较呆,有点过于实证主义。过于相信第一人称体验的报告,把它的第一人称报告和他的现实的、本体性的生存体验直接等同起来,并且且通过一种现象学家特有的话语,就可以把世界本身的那个结构铺设开展出来。
现象学运动突破的是彼岸世界的封锁,回到了内在性,以及用主体性本身去做中介。
但从符号学看来,现象学走入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他没有看到,只要他说出来、写出来东西,就都需要中介。典型的,就像车里面的仪表盘-机油灯亮,表示油箱压力不够,但无法显示油是1/3,1/4。比如一只耗子钻进来了,不好意思,仪表盘里没有安排符号来显示它。
就哲学而言,就像海德格尔的洞见:你的语言限制、束缚了你的哲学本体论的那个可能性。但海德格尔那还在幻想一种超语言、某种形而上语言。
而符号学,完全拒斥了这一点,而是去承认——世界本身充满异质性的、充满不确定,是超出这个符号系统把握的。
2、基本观点——符号系统的不一致性
结构主义的起点是——把所有的语言都看成信号系统。注意是信号系统,而不是表征系统(或者表征工具)。语言不是用来再现你的直接体验的,恰恰相反,是这个信号系统设定了你的“什么叫直接体验”。
像拉康所说的-“能指与主人能指”——能指一定要有一个主人能指,一个自己与自己短路的主人能指,这个主人能指没有什么东西能做他它的根基。
你们可能觉得符号学似乎离哲学很远?是的你没看错,符号学转向了之后,哲学上的本体论上就失败了。到了符号学这,如果说在哲学上还有什么哲学探索功能的胡啊,那就是征兆学或者叫症候学——去探查符号系统里面的不一致性、症状。
3、3-4的解释——结构、不设置本体论
场域论上的3——被结构调和
意义 VS 符号 ,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被“结构”所调和。
例子:“我 是 谁”,按组合有6种,但只有2种事有意义的,符合“X是Y”
结构可以看成某种抽象性的位面、精神性的位面。结构如果换一个拉康那里的词就是无意识,无意识就是无头的主体性,the subject of unconsciousness
唯一real的是语言本身,这个the signifying system 。
本体上的4——不设置本体论,不会预设自然主义,时间、空间等
4、结构主义的弊病
4.1结构主义很容易走向虚无主义,也很容易走向这个反人类中心主义、反人道主义
4.2 从自然语言来的,又回过去解构自然语言,这相当于儿子生老子了,它无根性被强调的太彻底了
4.3我们所有人都知道,自然语言本身肯定是一个漏洞百出的信号系统,充满了断裂、不一致性,否则不可能有笑话、有黑话、潜台词、谎言等等这些东西。而我们对于结构本身的把握领会,也需要靠一个已经结构好了的自然语言去把握它。
4.4所以辩证法是很自然而然的,后面在法国哲学圈里面活跃起来。黑格尔又变成英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