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发展城际和市域(郊)铁路显得尤为重要:设计院高层论坛侧记
以“城际与市域(郊)铁路发展”为主题的设计院高层论坛5月24日在西安召开。来自中国地方铁路协会、铁投集团以及中国铁路设计系统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50余人参加了论坛。论坛旨在围绕中国城际与市域(郊)铁路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进一步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进行研讨、交流。论坛由中国地方铁路协会会长黄民主持。中国地方铁路协会秘书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铁协工程咨询公司董事长郑明理、中国地方铁路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黄殿辉、中国地方铁路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周孝文、中国地方铁路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寿兵,中铁一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超,中铁二院党委书记、董事长扈森,中国铁设总会计师穆新伟,中铁四院副院长黄伟利,中铁设计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洪宇,中铁五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虎,中铁六院院长陈国栋,中铁上海院院长陈树堂,中铁大桥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燕庆,铁投集团副总经理蒋学斌,中铁协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武农以及参加中铁协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股东代表、董事、监事等作了论坛发言。

中国地方铁路协会会长黄民在主持论坛时指出:从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需求来看,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还存在差距,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和弱项。从客运基础设施来看,目前我国高铁和城市轨道发展迅速,高铁网较好地满足了跨区域和城市群之间的快速出行需求,但难以满足城际间距离较短、频率较高、覆盖广泛的出行需求,而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布局在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难以满足中心城区以外的组团和周边中小城市(镇)出行需求,发展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从货运基础设施来看,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铁路货运在网络基础设施规模和质量、技术装备水平、运输能力等方面均有较大改善和提高,困扰我们多年的货运干线瓶颈制约已基本消除,但货物运输“前后一公里”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铁路运输的“断点、堵点和痛点”,严重制约着“公转铁”、铁海(水)联运的发展,造成铁路货运量流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铁路干线与物流基地、港口等货源地连接的支线铁路、铁路专用线发展不足,口岸及港口后方铁路通道建设推进缓慢,一些大型港口、物流园区由于缺少铁路支专线引入,不能满足企业对铁路运输的需求。大力推进支专线建设,实现干线与主要港口、大型工矿企业和物流园区等充分衔接,着力畅通“前后一公里”,也是目前我国铁路网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因此,推进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当前最主要的任务仍然是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重点是加快发展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支专线铁路,着力增强铁路网的通达性和覆盖面,加快构建现代化铁路基础设施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把发展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支专线铁路作为新征程地方铁路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点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铁路发展的要求,是我国铁路网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一定要从这个战略全局高度来认识其重要性。
与会的领导和专家围绕城际与市域(郊)铁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针对存在的规划引领作用尚不突出,建设标准体系尚不完善,投融资模式单一、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大等关键和重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整个论坛热烈又充满科学、严谨的气氛。大家一致认为:城际与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具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力推进城际与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融入到城际与市域(郊)铁路的规划建设中,围绕数字经济带来的新变化,“双碳”战略带来的新变化,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新变化,多网融合带来的新变化,标准体系带来的新变化,重点把握密度、速度、梯度和温度四个关键,持续推动思想融合、管理融合、技术融合、制度融合,完善政策协同、规划协同、建设协同、运营协同,加大理念创新、思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力度,为推动城际与市域(郊)铁路建设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大家还对中铁协工程咨询公司的企业定位以及进一步拓展发展思路,扩大经营成果,扩展业务规模,做优做大做强企业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规划引领作用,助力地方铁路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国城际与市域(郊)铁路发展缺乏专项规划的顶层指导,城际与市域(郊)铁路与其他轨道交通方式存在混淆、功能错配,缺乏网络层次清晰、功能定位合理、衔接一体高效的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体系。因此,我们要着眼于投融资方案、功能核心区的客流吸引、站城融合的政策协同等诸个方面,打造特色突出、绿色健康、经济性强、融合性高的城际与市域(郊)铁路建设规划方案。根据城际与市域(郊)铁路的服务对象、运输需求,科学研究线路走向、车站设置及与城市其他交通的衔接方式,注重功能导向,立足城际与市域(郊)铁路主要为以商务公务联系需求为主和都市圈职住分离的公众提供通勤出行服务为出发点,从“通勤圈”的视角去谋划路网布局,通过精准定位、统筹规划,加强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与国家干线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规划的衔接,大力推进“四网融合”。在枢纽规划中处理好经济性与便捷性的关系,综合考虑运营管理模式,处理好城际与市域(郊)和城市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关系。要深入研究城际与市域(郊)铁路轨道交通规划的适合性,采用上位法原则,从规划层面评估交通走廊的制式标准,非单纯从技术层面确定标准。要积极推进跨区域网络协同规划,开展城市群、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实现“一张网”规划到底。
二、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助力地方铁路高质量发展。标准研究决定工程项目经济性。目前城际与市域(郊)铁路标准体系亟待规范,由于利用既有线和新建线路项目特点各不相同,导致各种标准规范不一、使用范围不同,在设计通用参考图、运营服务、安全监管、审批验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空白。要组织全面梳理城际与市域(郊)铁路各类设计标准及通用参考图等,充分吸收各类标准的优点,组织编制城际与市域(郊)铁路各项团体设计规范和通用参考图,逐步统一和完善不同条件下城际与市域(郊)铁路标准规范体系,优先推进空白领域的研究工作。要参照国外铁路的行车组织与环境相适应,车站配置标准与客流相匹配的有效做法,针对国内地铁站标准相对较高,城际与市域(郊)铁路同高铁、地铁相比差距较大的情况,根据功能要求和城市发展条件制订相关标准,标准制订要更加注重工程建设的经济性和合理性。在既有设计规范基础上,开展《都市圈城际铁路设计规范》的编制工作,促进不同层次轨道在车辆、信号、通信、供电等方面实现相融,在技术方面保障实现不同层次轨道交通之间互联互通,重点从路网、干线功能、城市群交通功能、都市圈交通功能和中心城区的出行功能进行详细划分,实现多层次轨道交通布局规划和功能定位相匹配。
三、加深站城融合协同,助力地方铁路高质量发展。站城融合不仅是设计创新的机会,也是投资的机会。要完善城际与市域(郊)铁路投融资体制,理顺投资、建设和运营企业与政府的管理界面。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城际与市域(郊)铁路投资建设运营,发挥各方优势,共同推动项目落地实施。国内外相关项目经验表明,市郊铁路是最容易引入社会力量、形成多元竞争主体的轨道交通领域。吸引多元化市场力量参与,有利于强化竞争,优化市场要素配置关系,提高城际与市域(郊)铁路的发展质量,缓解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通过车站枢纽的综合开发,发挥站城一体化效应,实现附属地产价值和商贸开发价值,达到投资效益的整体实现,同时促进行业产能的释放,提高企业的营运水平。要充分发挥铁路发展基金作用,进一步利用行业优势,整合优质资源,助力地方铁路高质量发展。
四、充分发挥协会和铁协咨询公司的作用,助力地方铁路高质量发展。中国地方铁路协会聚集了我国铁路建设行业各个领域的顶级专家,汇聚了铁路规划、勘察、设计、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的行业资源,在创新能力、技术实力、体制机制、团队建设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中铁协工程咨询公司是一家与各设计院发展既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又具有专业的实力、优质的资源、独到的战略眼光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工程咨询公司和高层精英交流平台。要充分发挥协会和铁协咨询在地方铁路发展中的引领和智库作用、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政府项目决策提供参考。要畅通信息渠道,助力项目推进落地,助力地方铁路建设制度化、规范化。要积极推进“四网融合”,在铁路设计系统、牵引动力制式及票制安检等方面指导创新;在更新勘察设计理念,拓展开发领域,坚持地方铁路高质量发展的集约化、轻量化、简约化、低碳化、智能化等方面推动创新;在提升铁路客运市场的竞争力,提升旅客出行的体验,向社会提供能够满足公众需求的公交化、便捷的客运产品上引领创新。要积极协调和探索组建跨行政级别的统一管理主体,结合城际与市域(郊)铁路所辐射服务的区域范围,建立相应职责权限的统一归口管理部门,推动轨道交通与现代大交通网络的融合,减少管理层级壁垒,激发建设主体活力。
黄民会长在做论坛总结时指出:完全赞同大家有思考、有研究、有探索、有创新的高质量发言。说明大家在工作中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关注到了问题的症结,并进行了认真思考和探索研究。黄民会长强调,要把这次高层论坛的成果运用好,充分发挥《今日铁路》媒体平台的传播作用,让全体会员能够看到我们今天的论坛成果,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共同推动城际与市域(郊)铁路更加健康的发展。希望大家高度关注城际与市域(郊)铁路未来发展,向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协会和各设计院作用,共同努力,尽快形成协会的团体标准并上升为行业标准。地方铁路协会将凝心聚力,不遗余力地为推进城际与市域(郊)铁路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黄民会长期待着在明年的论坛上能够听到大家新的思路、新的举措,看到大家取得的新成绩,创造的新业绩。
来源:中国地方铁路协会
编辑:才铁军
供稿:中铁协咨询公司
图片:中铁协咨询公司
制作:刘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