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蒋楼:思政课教师的本分与理工科学生的信仰

2022-09-11 18:30 作者:蒋楼老师  | 我要投稿

思政课教师的本分与理工科学生的信仰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师生交流

 

蒋楼    李园园

 

蒋老师: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过去的一学期内的关照和帮助。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老师。

首先,您让我看到了本科教育的希望。因为在之前我遇到有太多的老师对他们的工作抱怨,抱怨工资低等等问题,然而从您这里看到的是满满的正能量。可能也是这种思政课的原因,大家都不太重视,大家听课的积极性也不高。但是,您依旧能坚持用饱满的激情来上课这一点我觉得难能可贵,让那些想听课想学到知识的人受到鼓舞。有人说那是您刚到学校刚开始大学教育,激情还没有被磨平,过了几年您也就变得像大多数老师那样。我以为不然。我认为,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的影响之大不是轻易会改变的;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一个人的成就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因此,我想那位经常抱怨的老师总不会在学术上有什么造诣,因为动机已经决定了很多的东西。我想他总不会成为一名成绩斐然的教授吧。

其次,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有我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您的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原理,说实话,大多数同学认为那是一种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灌输。在这个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是个性的时代,就说政治意识形态的种种弊端。然而,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给我们带来的远远不止政治意识形态,同时政治意识形态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它反而是一种更为高级的东西。接下来,我具体来谈一谈我对这门课的理解和我的学习收获吧。一方面,这门课让我对哲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您说过哲学就是一部哲学史。于是,那次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世界哲学通史,很遗憾没能看完,但是还是对哲学史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认识。不过,我对哲学的主要了解还是从课堂上来的。哲学是对本质的探究,抓住了本质才能去解决实在的表象的问题。还有实践和认知、联系的观点等等思想和理论都让我很受用。其实仔细想一想,我们在生活中用到的种种方法又何尝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呢,只是我们并没有自觉意识到罢了。另一方面,这门课让我对意识形态有了一点初步的理解。以前在背书的时候读到什么意识形态,感觉那只是官方的套话,后来才明白意识形态是真实存在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就是其中之一。政治是意识形态,也是更加本质和更加深入的东西。当然,从这门课我得到的还远远不止这些。最近在看胡适先生的思想录,感觉这个一百年前的人面对的世界和社会和如今我们所处于的世界和社会有种种相似之处。胡适先生的思想和观点又何尝不是我们如今习以为常的思想和观点呢。如今我们谈改革,也要防止胡适先生所说的矫枉过正,也就是度的问题。度的问题也是我一年来思想的主要方向。我一直在想这个度应该怎么把握才能起到好的作用而不至于犯错。

第三,我对当前高等教育和大学的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我想说我可能真的要成为您的好学生了。我打算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了。之前我也觉得大学内的风气是有些不好了。就拿我们重大来说,虽然贵为985但是学风还是有待改善。我们的一些老师也是惯着大家,一度降低考核标准和要求,这样是降低了挂科率,让更多的人能够毕业。但是,我不得不说这是对高等教育的放水,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固然时代在前进,我们高等教育也该进步,但是到底怎么样才算是进步呢?我们不仅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具体言之,大学里的功利性风气太严重了,已经渐渐迷失了大学本来的目的了。我认为,大学之道旨在培养出一批有道德、有思想、有能力的人。这样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而不是眼中只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唯利是图的新新人类。这个问题在教师和同学身上都可以得到体现。一方面,同学们参加活动最关注的一点就是有没有加分,这点我想您在课堂上也看得出来。我想加分的初衷应该是通过给那些参加活动的人的鼓励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的实效性,而不是为了加分而加分。如果这样,加分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另一方面,为了评职和评奖等其它的功利性价值,老师们也变得浮躁起来。正如您所言,做学问和做人是一样的道理。经不起孤独考验的人不是一个成熟的人,耐不住性子的学术只能是一个工具而没有实质的进步和意义。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形式主义。是的,形式主义能够引导我们的行为,有它积极的意义。但是,我想最终一个人的精神和最终的成果才是能够检验形式主义是否有效的标准。

前几天看到这样一篇报道,2000年的时候北京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就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有关部门还在发行《北京科技高等专科学报》。那么,在该学报上发表文章的主要是写什么人呢?经调查,主要是一些大学的研究生和中小学教师。那么,研究生发表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评奖学金!中小学教师发表文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评职称!然后那个所谓的学校就用这种方法来敛财。当问到发表文章的一些作者的时候,他们显现出一副很无辜的样子。有一位体育老师说他自己根本不懂什么是学术,只是为了评一个职称而已。那我想他那所谓的学术恐怕是在网上这里抄一段,那里拿一节吧。是啊,如今互联网上的东西太多了,随便抄一点就可以美其名曰“学术论文”。更有甚者,调查数据基本都是直接编造的。如果都可以这样,那还用得着设计和统计这么复杂和繁琐的步骤吗!我想如果是这样的一种学术风貌的话,我们得到的东西仅仅是我们前人的东西。甚至我们的理解还不如前人,我们又怎么能奢求这是一种进步呢?这分明是一种退步!白白浪费了大笔的经费和资源。互联网很有用,但是我们大多数人还不知道怎么把它用到正儿八经的地方。我们越来越不会看书了。总不能有一天我们写论文最后的引注全是哪一个网站接着哪一个网站吧,这该是多么滑稽的场面。因此,我觉的本科教育的改革应该放在严谨治学上。重塑我们的学风,回归大学之道,不能成为一种泛个人主义的东西,而是在有所规约的条件下让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读胡适的《文学改良邹忌 》觉得我不能言之无物,语言空洞,既然我写出了我这个医生的病案,我想我也该开出一个药方吧。第一,在科研制度上,要减弱发表论文在学术评级上的重要性。或者说,评职称类的发论文、著书要有一定的要求,有一定的等级,不能一概而论。只有真正这样,才能彰显公平,同时也能让真正有学术造诣的人能够有发挥的空间。第二,在教学制度上,要提高对本科生教学质量的要求,提高标准。比如说学生在交一份报告的时候,要能够拿出来原始的数据资料,杜绝只给出一个最终的结果而没有原始数据作为支撑的情况。第三,在教风和学风上,也要提高对本科生教学质量的要求,提高培养的标准。现在影响比较大的一个声音就是大学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地方,应该让各种不同目的的人的才能都能够得到发挥。这话没错,但是不能以此作为懈怠学术的理由。如果真的是为了一张学位证书在大学混了四年,那么这其实是极其不值得的事情。况且,这也不应该成为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对于那些说所谓个人自由的观点,我暂且称之为泛个人主义。这种泛个人主义是受欧美文化的影响而衍生出来的东西。第四,在课程设置上,建议多增加一些人文社科类的课程。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我们的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意识。但是,这类课程的设置不能流于形式。还是希望能够强制上课不要把手机带在身边,这点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

蒋老师,这只是我的一点思考,可能我的想法有的地方显得幼稚和不成熟,语言上也可能有偏见和激进,还希望老师能够批评指正,我想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才能更加接近真理。

最后的最后祝蒋老师:

新春佳节,阖家欢乐

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学生:2014级工程造价专业李园园

2016年1月19日星期二凌晨0:40

 

园园同学:

你好!首先非常感谢你对我在教学上的肯定,也非常感谢你能够以书信的方式与我进行如此深入的交谈。作为一名教师,而且是肩负着“立德树人”神圣使命的思政课教师,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而已。秉持饱满的激情和传播正能量,这是一名教师在走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起所应当具备的职业操守和本分,同时也是一名将教学作为事业的教师的自我价值和人生价值得到实现的证明。当然,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光有激情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扎实的准备和厚积而薄发的耕耘,才能更加高效地传播正能量。请相信我,就像我相信你们一样,我会继续努力的。

其次,很高兴能够看到你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认识,并且能够有如此丰富和深入的心得和收获。这与其说是你个人的心得和收获,不如说也是我作为这门课的任课教师的教学实效性的一种正向体现。我一直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上有基本的要求和努力的目标。这些要求和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能够”和“五个实现”:能够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形成正确、合理与科学的观念和态度,从而实现对思政课有偏见的学生的观念和态度转变;能够培养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而实现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的学生的观念转变;能够塑造学生通过马克思主义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知、正念和正能量;能够启发学生养成反思的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维习惯,从而实现学生养成独特的个性、通识的能力和完善的人格。当然,这一理想和目标,还远远没有完全实现。不过,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至少,这是我努力的方向。看到你的认识和心得,我欣慰地感到我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和事业理想正在以你为代表的一批学生身上逐渐地实现了出来。

第三,你对高等教育和大学的评价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看法,我表示基本赞同。你提出的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也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可行性。高等教育的功利化和大学评价体系的数量化,其实都和市场经济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产生以来到真正的共产主义实现之前的人类社会都将长期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追求个人的独立性,张扬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都将成为时代的潮流和风尚。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原则和观念的影响和制约,上述独立性、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彰显又必然是以对功利性的物质条件的依赖为前提和基础的。于是,这一阶段的人就沦落为异化的人,具体来说,这种异化的人主要体现为物化的人。在这一阶段,人的独立、自由和发展都将处于一种不彻底的状态。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普遍性的问题的病症所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功利化和大学评价体系数量化的问题,正是上述时代病症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但是,面对时代的大问题,并不是说我们就只能袖手旁观、无药可医了。高等教育的功利化与大学评价体系的数量化之间其实是互为前提和相互印证的关系。你提到的学术期刊的规范、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和道德问题,其实也是由上述问题衍生出来的具体问题。因而,要真正解决当前的问题,首先就必须首先追问和反思何为高等教育的真正本质和何为最为优化的大学评价体系的问题。除此之外,就是要通过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来在实践层面推动问题的解决。其实,从国家层面看,近年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其目的就是为了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大学评价体系的不断趋向合理与完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例,《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颁布,都是国家层面通过搭建各种平台的方式发展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占领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和主导权。在高校层面看,近年来国内高校也一直探索教师评价体系的改革问题。如何处理学术科研、教学科研与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各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很多高校也日益对教学工作重视起来,并且正在探索教学工作在教师评价中的作用如何具体体现。比如,随着MOOC、微课等网络教学的兴起,很多高校开始探索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等新做法。除此之外,专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项目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日益出现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当然,由于以往的评价体系对于教师学术科研的过分重视,从而导致教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当前,虽然很多高校一直在尽力扭转这种不合理的局面,但是这并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可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评价体系的优化最终还是会取得理想的效果的。

最后,祝愿园园同学新年快乐!学习进步!圆圆满满!

 

                                             重庆大学教师 蒋楼

                                   2016年1月20日星期三凌晨1:15


蒋楼:思政课教师的本分与理工科学生的信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